第二章 六世承艺百年
十二、我印象中的张明山
我对张明山的了解是从他存留的泥塑、画作、信札、泥塑工具、印章、照片而来,再加上家族长辈经常谈起一些关于他的过往事情。
从他六岁入津,贫寒的落魄文人家庭是他出生的家庭背景。
他有天赋的才华。他的写实技巧绝不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天赋的敏感、造型能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大量技艺成熟的传统雕塑匠人、新的西方文艺形式的传入,共同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
我曾经看到过一部国外的纪录片,讲的是大脑各部分的功能,其中有一个重点,讲的是大脑对形象的处理和再现。片中举了一个例子,拍摄的是一个人在车祸之后,脑部受到冲击。等到恢复健康之后,这人偶然发现,他只看一眼,便可以将动物、人物用泥逼真地再现出来。当时,看完片子之后,我羡慕得不行,我练了这么久还不如他这么一撞。
● 张明山先生使用过的泥塑工具
● 张明山先生的画作
这个例子也证明人与人在造型技巧的生理基础上是不同的,有时这看不到的不同还非常的大。我以自己的经验而猜想,张明山先生在七八岁时完成的作品已有如此写实水平,应该在天赋才能之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而我在这方面相距甚远,特别明显的有两点,首先觉得视觉的立体感十分的差,再有就是脸盲明显。一个熟悉的人,走在大街上,都很可能认不出来,更麻烦的是,很多时候,和新认识的朋友聊了很长时间,也很投机,可再见面,哪怕是隔了半天,也彻底的认不出来了,这让我经常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这两点,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其有生理上存在的依据的,我也改变不了我的天赋了,只能努力将弱点变为特点了。
我很羡慕张明山先生有这个天赋,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而这不是勤学苦练可得的。
张明山一生,重情重义,我行我素,是天生与众不同的人。他一生从艺不刻板追求,更像是随手拈来随兴而做,这种从艺状态,说实话与我在家庭之外所受的专业培训南辕北辙,以致我常常反感那些无论说到学习什么技艺,都要在三伏酷暑或冰天雪地进行,自虐的不行不行的。虽然我经历了几年的艰苦求学之路,但我始终觉得此非成就之路,我是因为自己太笨。
● 张明山先生的画作
天赋的才华,安静的文气,是我对他的专业最欣赏和最羡慕的地方。
而在众多记载中,张明山先生好做谑语、性格爽朗、爱开玩笑,是我感到另一个比较奇怪的地方。为什么从事同行业的后代,而我的性格沉闷内向,害怕与人接触呢?能在人前说话而不会害羞和脸红,曾是我二三十年的梦想。
但是对情义的重视,我觉得我还是有些继承了老祖先的风范,在这点上,他也是我心中一直崇敬的对象。张明山一生对友直爽真诚,经常帮助朋友,也经常被朋友帮助,无论是在少年时代还是成名之后,无论日常生活,或是南方避祸,都有众多朋友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而这些朋友遍布天津的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均有,如果仔细讲来,就是当时天津卫的一个精致的缩影。
而张明山先生除了泥塑、绘画之外,在前面也介绍过,他在摔跤方面也是颇有名号的,小时候我父亲教我的便是他独善的几种摔法,小时候打架时也试过,确实有些用处,但对于当时瘦得像麻秆的我,技巧也不太重要。
总而言之,泥塑只是他丰富多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我爷爷和我父亲也是常常告诉我人生的乐趣不在工作上,而是作为一个自由的生命,要完整地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体会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趣。
1906年,张明山为挚友徐君送葬之后,感风寒疾症,一周之后,离世而去,其一生可谓丰富精彩,看到了王朝的更迭,体会了贫富变化,有技随身、畅游山河、少年得志、一生平顺、晚年康健,尤其荫及几代子孙,实可谓有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