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70年:来自全省21个市州的调研报告
-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16651字
- 2021-04-16 12:29:26
二 成都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本实践与主要成就
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加强社科理论和应用研究,积极开展社科学术理论活动,锐意创新社科普及方式方法,推进社科体制机制创新。在70年发展历程中,努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彰显了成都社科事业发展的地域化、特色化和专业化特点,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社科学术理论活动
1955年3月,四川省委在成都举办“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专题讲座。
1997年,中共成都市党校系统主要围绕“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纪念毛泽东同志100周年诞辰”这两大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先后参与或组织了“全国党校生产力经济学研讨会”“成都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讨论会”“成都市党校系统纪念毛泽东同志100周年诞辰理论研讨会”等大中型学术会议。成都市社科联和各个学会积极组织并相继开展了“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群众艺术暨群众文化美学研讨会”“城市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等多个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
2000年3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四川省社科院、成都市社科所和成都国际会展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话会暨首届西部经济研究所所长会”。2000年4月9日至11日,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群众文化学会在彭州市召开了成都市第十一届群众艺术暨群众文化美学研讨会。
2001年,成都市行政学会在四川省行政学院的指导和各会员单位的支持下,在成都市行政学院召开了“七一”讲话与政府工作理论研讨会。
2002年,由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承办的“纪念 ‘攻心’联问世10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行。同年,成都市古都学会以考古队为依托,与中国古都学会联合在成都召开了“长江上游文化起源”学术研讨会,从源头上研讨成都文化繁荣地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3年,在全国纪念毛泽东诞生110周年重大活动中,成都市社科联合、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于12月18日—20日共同承办了“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会”。
2004年12月10日,“成都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成都市社科院举行,省、市多位学者围绕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的结合层面上,围绕四川及成都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重点发言。
2005年7月10日—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共成都市委共同主办的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在成都锦江大礼堂隆重举行。
2006年9月22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和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研讨会在市社会科学院举行。
2007年8月21日,成都市社科院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变——农村社会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欧盟—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合作项目机构、德国不来梅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共计80余人参会,此次会议规格高、影响大。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社科院邀请省、市社科界,以及驻蓉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于5月30日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了“成都社科界 ‘5·12’地震灾后重建研讨会”。同年,成都市社科院还主办了“地震灾害与房屋建筑安全研讨会”,邀请到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对灾后重建的热点难点问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交流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2009年4月16日、7月21日、8月24日,成都市社科联(院)与多家国家级学术机构合作,先后举办了“城乡福利体系一体化研讨会”“首届成都经济区发展论坛”“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9年年会暨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回顾与展望论坛”等会议,达到了高规格、高水平、大影响的理想效果。
2010年,由成都市社科联与成都日报牵头,在各区(市)县社科联和市级学会中开展了“成都学术沙龙”活动,主题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举办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与城市市民素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田园诗画、田园生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大学生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等23期沙龙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0年8月13日,“成都经济区建设实践与理论研讨会”在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做强做大成都经济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的主题积极献言献策。
2011年8月15日,由世界银行中国局、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成都市社科院联合举办的“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改革研讨会”,在成都市新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60余名专家就城乡养老保险的试点进展、国际经验以及成都城乡居民养老体制改革等作了专题交流发言。
2011年10月15日,成都市社科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新兴国家崛起中的世界城市高层研讨会”,邀请数十位国内外城市发展及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成都为样本,共同探讨新兴国家崛起中的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此次会议为成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成都提供了重要平台,获得社会各界高度好评。
2012年12月7日,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社科联共同举办“成都社会科学年度论坛2012主题峰会”,主题是“十八大背景下的成都现代化和国际化”。论坛发布了由国内著名专家牵头负责完成的五个重点课题成果,即《成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城市形象定位及规划设计路线》《成都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研究》《人口红利支撑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成都建设内陆开放型区域中心城市路径研究》《成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对策研究》。
2012年12月18日,成都社会科学年度论坛(2012)“机遇·挑战·发展——新思维青年峰会”在成都市社科院学术报告厅举办。来自成都大学、成都市委党校、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和成都市社科院等单位的青年学子共100余人进行了学术交流。峰会上,发布了《成都科学发展报告2012——成都国际化之路》一书。
2013年6月6日,成都市社科学联(院)举办“成都的新未来”专题研讨会,邀请到众多名家参会,《财富》亚洲发行人安德鲁·布澈和市政府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致辞;蒙代尔教授、西班牙IESE商学院潘卡基·格玛沃特教授等世界知名中外学者,在会上作“成都梦与中国西部发展”等精彩发言。
2014年3月25日,成都市社科联(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欧盟委员会就业社会事务和包容总司共同主办“中欧经济调整中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国际研讨会”,以不断规范合作内容、丰富合作形式、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为主要目的,促进与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外著名社科研究机构和有关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
2015年12月12日,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深化“成渝西昆贵”五市协同合作,由成都市社科联(院)、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战略: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 ‘机遇·挑战·对策’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各地的150余名领导、专家和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2016年,成都市社科联(院)一行分别赴福建省社科院、厦门市社科院学习调研“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情况及发展特色”“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城市国际化建设情况”“社科院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与监督情况”等内容,调研活动为《“互联网”视域下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等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参考借鉴。
2017年10月29日,由成都市社科院与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联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联席研讨会在成都市举行,会议总议题为“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下设四个分议题:“世界历史视野下的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世界历史专题研究”“天府文化与域外世界”,同时就“社科院系统与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史研究近期热点”等问题展开讨论。
2018年9月11—13日,由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和瑞士格尼斯公司共同主办,成都市温江区发展改革局、成都医学城管委会协办的“中国—瑞士低碳城市项目成都培训会”在成都市温江区皇冠假日酒店召开。此次培训会主要围绕中瑞低碳城市示范项目总结及推广、瑞士低碳发展实践与经验、中国与成都低碳城市建设等内容进行低碳能力建设培训。
2018年10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承办,成都市委党校协办,金沙智库研究会支持的“2018年全国社科院系统社会学所长会暨青年论坛”在蓉举行。此次大会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展成就、问题与出路”为主题,旨在全面回顾、深入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快社会发展贡献新思想、新理论,并以此加强全国社科院系统社会学所之间的交流,整合学术资源,促进未来的合作研究。
2018年12月20日,由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主办,成都金沙智库研究会、成都市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成都日报社协办的“改革开放40年·成都经济发展道路——成都经济发展研讨会”在蓉召开,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决策咨询机构,上海、重庆、西安、云南、广西、江苏等省市宏观经济研究机构与智库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回顾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成都经济发展历程,展望探索了成都未来经济发展道路,发布了《改革开放40年·成都经济发展道路》研究成果。
2018年12月27日,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共同主办,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承办,《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编辑部、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共同协办的“中国城市论坛2018:城市高质量发展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的350余人齐聚蓉城,共话中国城市更美好的未来。本次论坛分主题发言、圆桌讨论和分论坛三个阶段。除主论坛外,大会还设“智慧城市论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公园城市论坛”“青年学者论坛”5个分论坛。
此外,成都教科院定期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大数据之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专家报告会、“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教研创新发展论坛”、“成都教科院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做好十万教师大比武、教师读书活动、文翁大讲堂等品牌论坛与特色活动。
近年来,成都大学成功举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全国性专题研讨会、首届及第二届“中国动画学年会”、“2018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年会”、“互联网时代传媒研究的坚守与创新”高端学术论坛、“跨文化背景下的汉学研究与汉语教学”国际论坛、“民族复兴视野中的郭沫若”全国学术研讨会、“天府文化与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学术论坛等。
(二)社科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社科研究成果在课题规划、课题研究、重要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呈爆发式增长,各学科领域都结出丰硕成果。
1.课题规划和研究
围绕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成都社科界承担和开展了的大量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和横向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颇丰。2000年至2018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成都社科界各类课题共立项近25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0余项,其他国家级课题32项,省社科规划、其他省(部)级课题共465项,市社科规划、其他市级课题1862项(获省级领导批示60项、市级领导批示120余项)。这些课题绝大部分已完成,并通过结项验收,部分成果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受到省领导的批示或被决策部门重视和采用。
2.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21世纪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大学、成都市社科院、成都市委党校、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社科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成果奖50余项、省(部)级奖211项、国家级学会奖19项、省(部)级学会奖180项、市级奖332项、市级学会奖646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设立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年一次的评奖调动了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截至2017年已举行十三次评奖活动(见图11),共评出一等奖62名、二等奖266名、三等奖1112名、社联奖50名、荣誉奖16名。
图11 2017年度成都市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颁奖大会会场
3.重要社科研究成果
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大学、成都市社科院、成都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出版社科类学术专著、教材、工具书等各类著书2730余部,发表人文社会类学术论文8126篇,其中核心期刊1682篇,被转载引用1915篇,研究报告900余项,获市(省)级领导批示100余项。其社科研究发展历程具体如下概述。
1)1949—1978年:曲折发展时期的社科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成都,百废待兴,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关注的对象仍是传统的学术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期,少量与成都现实问题有关的社科成果主要是党政群团组织进行的社会调查,例如成都民主妇联筹委宣传部在1950编印的《成都妇女》,川西文教厅社教科在1951年发表的《成都白马寺古墓损毁勘查报告》,中华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于1955年编著的《成都鄂城武汉手工业调查》,其他社科成果寥若晨星。
1956年以后,关于农村金融工作与农业合作化的调查研究、关于本市部分国有企业的工资调查、关于量具刃具厂车间管理改革的论述等社科成果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折射出这个时期成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959年至1960年,社科研究成果中出现了关于对成都郊区副食品生产经验的总结、对郫县红光人民公社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关系的调查研究,以及对企业中开展群众性清产核资的论述,从中透露出当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克服“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困难所做的努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首当其冲,除了大批判文章和“评法批儒”之类的所谓研究成果外,真正意义上的社科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据资料统计,这期间关于“城市与工业”“农村与农业”“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等问题研究的论著仅59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成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思想空前活跃,成都地区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研究成果急剧增多。
2)1979—1991年:迅速恢复时期的社科研究
这阶段成都社科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成都哲学社科界对经济学领域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效益的讨论。代表性论著如《转包土地是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金钟,1983)、《农商联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李兴富,1984)、《成都农副产品流通方式在变革中发展》(成都市农委调研室,1985)等。在城市层面,从增进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优化企业效益结构等角度,对国有企业发展作了积极的关注,形成了许多代表性论著,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应积极进行——成都肉联厂扩权试点情况调查》(周银南,1981)、《从成都量具刃具厂的扩权看体制改革方向》(张泽荣等,1982)、《成都轴承总厂实行效益结构工资的调查与思考》(杨钢,1987)等,对提升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在1982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后,社科界加强了对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代表论著有《成都旅游资源》(刘海潮,1988)、《成都城市文化的性质及特征》(谭继和,1988)等。在1984年成都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后,劳动力转移、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问题受到社科界关注,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论著,如《成都市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张鹤鸣,1988)、《成都流动人口》(郭付人,1990)等,对改革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行了关注。
据资料统计,这期间关于“城市发展与建设”“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人口与社会”等问题研究的论著达660项。
3)1992—2002年:探索发展时期的社科研究
经济建设仍然是这一时期社科研究的重中之重,具体表现在:
一是对深化成都国企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研究更加深入。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涉及国有企改革的代表性论著,如《产权新论》(刘诗白,1993)、《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企业分析》(丁任重,1994)、《国有资产流失研究》(赵一锦等,1999)等,一些研究成果对改革实践产生了直接影响,如《国有企业上市后的第二次危机》(王健,2000)。同时,激活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研究重点,学者相继提出成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相关建议。
二是产业经济研究侧重在第二、三产业发展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链发展是最为核心的内容。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社会科学中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加,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如《试论主导产业理论及成都发展经济的政策取向》(程果,2000)、《成都产业结构调整态势分析》(杨国良,2001)等。在第三产业方面,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业等新兴行业,是成都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地方经济的重大战略,也是社科研究关注的重点。
三是针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加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大成都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研究数量大幅增加,出现了包括《构建大成都经济圈战略研究》(刘诗白,1997)、《成都经济区的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黄晓玲,1998)、《中国西部成都的区域经济特征》(梁奎,1999)、《成都经济区的层次刍议》(黄炳康,1999)、《成都平原经济圈的构建及其产业发展重点研究》(谢圣赞,2000)、《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成都的经济发展》(张炜,1998)、《成渝产业带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及其结构转换力分析》(方一平,2000)等一大批研究成果。
四是对外开放的成果明显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社科研究中关于对外开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研究成果增多,表性的论著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成都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林凌,2000)、《建设国际大都会初探——以成都为例》(何一民,1994)、《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实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朱长胜等,1999)、《面对新世纪的思考——成都走向“开放强市”》(何绍华,1998)等。除了经济发展研究外,城市建设、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民主政治及社会发展等多个社科领域的研究也随着成都改革向纵深的推进不断深入发展。
4)2003—2011年:全面提升时期的社科研究
这期间社科研究围绕成都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全面展开。2003年以后,围绕城乡一体化展开研究是这一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特征。一是关于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如陆学艺的《成都正在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陆学艺,2005)和倪鹏飞等人的《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城乡双赢:以成都为案例》(倪鹏飞等,2007),以及众多成都本土专家的论著,如《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和实践》(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成都市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的调查与思考》(程显煜等,2007)、《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大理论和支撑体系研究》(刘从政、阎星主编,2007)、《城乡一体化——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研究》专著(蔡昉、程显煜主编,2008)、《成都经验:土地级差收入向农村倾斜》(周其仁,2009)等,一大批研究成果为成都城乡统筹发展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二是围绕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和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创新的研究。代表性的论著如《关于全面推进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几点建议》(姜晓萍,2004)、《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评价》(牛凤瑞,2004)、《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调查与思考》(毛正刚等,2004)、《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路》(肖百冶等,2006)、《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刘益飞,2006)、《成都探索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及成效》(王凡,2009)、《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课题组,2012)等研究成果。
5)2012年至今:深入拓展时期的社科研究
这期间社科研究围绕成都改革发展新战略深入推进。在经济领域,一是成都市社科联立项了一批重大社科研究项目,如四川大学和成都市社科院联合组成课题组完成了《新形势下成都首位城市发展战略思考》(四川大学、成都市社科院,2014), 《对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与建议》(戴宾,2016)、《成都城市空间治理若干问题》(姚毅,2016)等。
二是更加重视对新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能力的研究。代表性论著如《“新经济”——成都发展的必然选择》(刘华富,2015)、《新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解析及策略建议》(周涛等,2017)、《差异化信贷战略助力供给侧结构改革》、《天府新区创新驱动的路径选择》等。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合作的相关研究。有立足于成都的区域研究,如《圈层融合的区域发展路径与机制创新》(陈家泽,2013)、《新经济地理视角下的区域合作研究——以成渝经济区为例》(李霞、王明杰,2013)、《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时空变化特征》(刘运伟,2015)、《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探析——“囚徒困境”的转换及运用》(曾鹦,2016)等成果。
四是围绕成都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成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研究》(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2016)、《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成都市社科院课题组,2016), 《一带一路战略下成都物流发展研究》(张洁,2015)等研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在社会领域,2012年完成了《成都社会建设报告》的编著,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民生与自治互促共赢策略——成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政策的实践与启示》(王健,2012)、《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以成都市城市社区管理为视角》(黄仕红,2013)、《旧城改造中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李月,2014)等科研成果对基层治理路径作了探究。有关民生保障的研究不断拓宽,涵盖户籍管理、公共文化服务、养老保障、均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等多个领域,代表性著作如《构建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研究》(王健等,2013)、《成都农村养老保险研究》(陈家泽等,2013)等。
在党建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领域,有《对成都市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谢培丽,2013)、《新型“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完善——基于成都市青白江区调研分析》(钟毅,2015)、《大邑县提升农民专业合作党建工作科学化的探索与思考》(中共成都市委党校课题组,2016)等一大批党建研究成果。
在文化建设领域有《成都市文化形象建设的思考》(邓经武,2012)、《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成都全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研究》(杨潇,2013)、《城市规划中的文化要素研究》(魏丹妮,2016)等研究。针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文化业态构建等问题,形成了一批实证性、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如《北城改造与“文化之都”建设》(余梦秋,2012)、《文化产业视域下现代城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选择》(尹宏,2013)等,对成都政府的决策起到了较为积极的参考作用(见图12)。
图12 近年来成都市社科院科研成果的部分代表作
(三)社科普及
1983年年底,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和成都市委讲师团主办的《理论学习》创刊,共发行20期,主要向广大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87年,全市部分区县文化馆(站)和图书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介绍科普知识,举办了《县七五计划展览》《区建设成果展览》《全区开发农业展览》《县乡镇企业摄影图片展览》等建设成果展览,激励了群众的建设热情。
1993年,由市对外宣传办公室、市社科所等单位编写的《成都之最》一书,集中介绍了成都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优势和突出特点,被市委列为93国际熊猫节对外宣传的指定书目。
1994年,中央电视台播映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社会上形成了“三国热”。为帮助群众了解三国历史,弘扬民族文化,武侯祠博物馆编写出版了“三国文化丛书”:《卧龙辅霸——诸葛亮成功之谜》《忠义春秋——关公崇拜与民族文化心理》,对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评述;市社科所编写出版了《历史与文学——真真假假话三国》,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对《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成都晚报》刊登了两组《三国趣话》的文章。
1995年,成都市各县区乡镇(街道)文化站开始配合诸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拥军、法制、新事新办等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普及活动600余次、各类宣传橱窗4000余期。
1998年11月,为了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成都地区再次兴起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编印《学习党的十五大文件辅导专辑》《知识经济学专辑》等学习辅导材料数万册,编印《邓小平理论导读》(农村版)。
2000年,在国家做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之后,成都市社科联积极组织召开“西部论坛”,出版《西部大开发100问》《WTO百题》等科普读物。
2001年,成都市社科联及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注重发挥各自优势,采取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会、编辑出版科普读物的方式,开展“科技之春”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开展各种层次、各种层面的社科理论宣传和普及咨询活动。
2002年,在科普宣传周,社科界组织的“当代城市发展报告会”上,西南交大博士丘建、外籍教授朱捷、社科院副院长、博士邵昱所做的报告深受广大听众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3年,社科界联合举办了“成都城市经营与塑造城市品牌”“面向21世纪的成都城市发展——数字城市与城市现代化”“当代城市发展”“世界交流发展趋势暨成都交流发展展望”4次科普报告会。
2004年,省、市社科联和青羊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建设文明、科学、现代化社区”的宣传日活动,为全省首次“社会科学进社区”活动拉开了序幕。11月,3个单位再次联合举办了以“弘扬社会科学,建设文明家园”为主题的“科普活动日”。
2005年3月30日,成都市社科院和市科协联合举办“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成都”报告会。各市级学会、各区(市)县社科联、科协、企事业科协共百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2006年,成都市社科联开展了30余场(次),受众达7000余人的社科知识巡讲活动。配合省社科联共同启动了“科普画廊”试点工作,组织编印系列社科知识普及招贴画。
2007年,市社科联在红星路开展了“科普周”“科普月”活动,特别是在3月举办的全省最大的一次科普活动,共展出各类科普展板200张,发放各类社科图书1万多份,接受了2万多市民的现场咨询;举办了科普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市民参与积极踊跃。
2008年是省社科联开展申请创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第一年,市社科联4次深入区(市)县指导他们申创省级科普基地工作,邀请省社科联的同志参观成都市的创建点,得到了省社科联领导的积极肯定,青羊区文化中心被列为四川省首批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2009年以来,成都市成功创办“金沙讲坛”品牌,该讲坛是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成都市社科联等单位承办的一项大型公益性社会科学普及讲座,主要通过现场讲述、电视传播、图书推广、网络传播等多种形式,与广大市民进行最广泛的、最深入的互动交流,打造成都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沙龙。
另外,成都市属大专院校在社科普及方面成绩斐然。迄今为止,四川省工业文化普及基地依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院优势,开设成工职院分坛,旨在普及工业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结合年度“大国工匠进校园”主题活动,“天府人文讲坛成工职院分坛”已针对院内师生开展了40次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讲座,邀请专家宣传工业文化、工业精神。其中,联合各个学院举办了20次工匠精神系列讲座,20次以行业、工业文化为主题的讲座;邀请校内专家库成员和宣讲团队成员走进社区宣传,参与人数9585人次左右。四川省工业文化普及基地联合艺术与人文社科学院艺术人文教研室开设选修课《工匠精神》,出版《工匠精神读本》。多年来,成都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小农夫”科普基地一直致力于区域内青少年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每年基地都义务接待区域内中小学生到基地体验“小农夫”生活,年均接待逾2000人次。
(四)体制机制建设
1991年年底成都市社科界联合会成立,翻开了成都社科建设的新篇章。一是从1992年到2000年社科联团体建设进一步规范。1998年,市社科联制订实施《成都市社科界联合会章程》。之后,为了加强对成都市社科联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区(市)县社科联的管理,充分发挥学会繁荣和发展成都社会科学事业的作用,市社科联制订了《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管理办法》,对社科联团体成员的内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以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课题调研、科普培训、宣传咨询服务等工作开展作了规定,市域内社科类学会加强了清理整顿,完善解决了学会注册登记等问题。
二是成都市社科联大力推进机关机构改革。经成都市委、市政府批准,于1997年实施《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机关机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本着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指导思想,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成都市社科联调整为独立建制的学术性团体,并对其主要职责、内部机构以及人员编制作了具体规定。
三是建立健全社科发展研究管理体制机制。1992年,成都首次启动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评奖活动每两年进行一次,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同步进行,每次授予政府奖100项、社会科学界优秀成果奖50项,至2019年已开展1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大力推进社科规划与评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立了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奖管理平台。2000年2月25日,成都市委、市政府通过并下发《关于加强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工作的意见》(成委发〔2000〕19号),就评奖范围、评奖标准、评奖制度、评奖等级、申报、评审程序和办法等作了相关规定,进一步保障了评奖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发展。为更好地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服务,制定《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2001—2005)》,2004年以来出台《中共成都市委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成委发〔2004〕55号)、《成都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创建管理办法》、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成委发〔2019〕19号)、《成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选细则》、《成都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考核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
四是制定完善人才制度,积极创新科研激励机制。目前,市属社科研究机构、市属高校等相关单位都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规定。譬如,成都大学近几年出台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办法》《名誉校长、特聘院士、名誉院长(主任)聘任实施办法》《优秀青年教师海外名校或名师访学计划实施办法》《特聘研究员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办法》《高端外国专家聘任计划》等规定;成都经济发展研究院出台了《中心(院)内部专家选拔培养办法》、《关于鼓励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暂行办法》;成都市社科院修订出台了《科研人员岗位考核办法》等。在制度层面对人才的培育、发展和考核管理进行了规范,完善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增加资金保障,公正考核办法,以文件、规定、管理办法等形式对资金管理加以规范,出台和完善科研激励政策。通过第三方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客观公正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采取科研奖励、评先选优等多种形式,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五是建立“大社科”联动机制。以市社科联换届代表大会召开为契机,以市社科规划和政府评奖为抓手,加强与驻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市级各部门、各学会、各区(市)县社科联等形成联合协商工作机制,共享社科资源,共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大计。
(五)特色工作
1.做大做强“金沙讲坛”品牌
“金沙讲坛”系成都市一项大型公益性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创办于2009年3月7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成都市社科联承办,成都市社科联(院)、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广播电视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金沙讲坛”办公室设在成都市社科联(院)。通过十年努力讲坛被打造为“名家荟萃的大讲堂、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沙龙”,既是社会科学走近人民群众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培养、锻炼、打造成都社科名人、名家的阵地,对繁荣发展成都哲学社会科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金沙讲坛”以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学术文化、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以“讲成都、谈天下、通古今、论人生”为基本理念,以“选题系列化、内容大众化、讲坛品牌化”为思路,着力打造“名家荟萃的大讲坛,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沙龙”。作为大型公益性人文讲坛,“金沙讲坛”着眼于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普及社会科学,免费、公开向成都市民开放。自2009年以来,经过十年的运行,“金沙讲坛”不断创新发展,现已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品牌。2017年,“金沙讲坛”被成都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评为“成都市社科普及基地”;同年11月,被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评为“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
作为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平台,“金沙讲坛”坚持公开、免费向全体成都市民开放。自2009年3月以来,“金沙讲坛”先后邀请到了王蒙、龙永图、易中天、白岩松、阿来、田青、贺卫方、张卫平、易宪容、林清玄、周思敏、郑委、李智、仲呈祥、陆学艺、葛剑雄、康震、李山、乔良、于丹、白燕升、梁文道等名家,讲座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法律和社会等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深受广大成都市民的喜爱。
自开坛以来,截止到2019年6月,金沙讲坛在成都博物馆、金沙剧场、娇子音乐厅、会展金色歌剧厅、成都博物馆以及成都市内各大高校等成功举办现场讲座523场,累计现场直接听众超过50万人次。开坛10年以来,讲坛公开出版并免费向市民赠送讲坛光盘、系列光盘共计9套16万余张,讲坛书籍《“金沙讲坛”集萃》9部2万余本;编印、免费发送《“金沙讲坛”时讯》80期8万册(见图13)。同时讲坛实现了“一次讲座,多次传播”,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成都电台、成都全搜索等媒体对每期讲座都进行宣传报道。接待前来学习观摩的各级团体100余次,并在全国各级各类社科会议上交流办坛经验,“金沙讲坛”办公室主任也因此获得“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殊荣。
图13 “金沙讲坛”宣传手册和专家题词
《宣传工作》《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四川党的建设》《四川航空》《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等省内外的多家媒体刊载过讲坛情况。2014年12月30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和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3场走进了成都,光明网进行了现场直播(473万网友参与互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众多中央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成都日报“金沙讲坛”专栏2017年获得了中国报纸副刊优秀奖、四川新闻奖副刊类一等奖、四川报纸副刊一等奖等。
2.加强天府文化建设研究
为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建成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2017年10月,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天府文化研究院在成都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天府文化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主要在天府文化研究、社会服务、活动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致力于成为研究和发展天府文化的主力军和天府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的理论平台,广泛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为西部文创中心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支撑和理论支持,同时为推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做出重要贡献。
为加强天府文化研究,成都市社会科学院通过“金沙讲坛”“学术沙龙”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了学术探讨和文化宣传。同时,为夯实天府文化的理论基础推出“天府文化系列丛书”,编纂过程中面向全国征集天府文化系列丛书方案,借此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塑造崇德尚善氛围,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提高天府文化影响力和创造力。征集活动收到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市及上海、深圳、山东、浙江、海南等省市和韩国的应征申报书176份。应征者广泛分布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传播公司和学(协)会、研究会,其中不乏研究巴蜀文化的名家和知名畅销书作者,最终经过专家评审、公示等,确定了13个立项项目,资助经费近100万元。
围绕加强天府文化研究主题,2018年除天府文化研究院主编的《天府文化研究》、谭平等编著的《天府文化与成都的现代化追求》力作外,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也编撰出版《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工具书)》。该书是一部集历史文化大成的工具书,从先秦至民国,地域范围包括21个区(市)县的全域成都,学科范围涵盖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方方面面。全书分行政区划、职官沿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农工商金融、水利交通、城镇村落、历史街区、名胜古迹、民风民俗、教育、文献典籍、文学、书画音乐、宗教文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学与遗址、考古出土文物精品19个篇目,以及附录中的大事记、典型方言等,全书约165万字、8000多个词条。大辞典获得了成都市政协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围绕发展天府文化开展的系列工作,成都市社科院与成都市政协联合召开了专题协商会,活动获得成都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全国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批示“天府文化,独具特色,源远流长,意义重大”。
3.积极推进“金沙智库”建设
“金沙智库”是在成都既有社科机构和组织的基础之上,按照专业化、特色化方向的发展思路,以成都市社科院为主发起人,广泛整合资源,吸收驻蓉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术领军人物入会创建而成。“金沙智库”经过长达两年左右时间的筹备,于2016年8月初发起成立,并于2016年11月14日召开了成立大会。这是成都市第一家名称带有“智库”“金沙”这两个鲜明品牌的学会组织,为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搭建了互联互通互助的信息共享和学习平台。“金沙智库”邀请陈可石、倪鹏飞、杨继瑞等专家,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在《中国经济时报》等刊物上整版发表理论文章,献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成都、西昌、攀枝花等地举办了15期“金沙智库”论坛,如“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智库担当”“进一步深化服务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国西部绿色经济发展论坛”“中国西部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网络电影产业:‘文创中心’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里程碑:热议十九大”等,高水平专家研讨会充分发挥了金沙智库在推进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所需要的顶层设计决策方面的积极作用。金沙智库既创品牌,又搭平台的创建模式,为新型智库建设作了有益探索。
4.广泛开展“成都学术沙龙”活动
始于2010年的“成都学术沙龙”系由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成都日报》共同主办,市级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区(市)县社科联和其他相关单位负责承办的一种颇具特色的社科文化活动。
“成都学术沙龙”的基本任务是发挥全市社科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研究探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动成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沙龙宗旨是活跃学术氛围,提升学术水平,培育成都学派,繁荣社会科学。致力于沙龙的品牌化、规范化、系列化,着力提高学术水平和层次,活跃学术气氛,推动成都学术的发展。
每一次沙龙活动的活动主题切中时事,结合承办单位自己的工作实际、当前社会热点和研究专业进行设置,探讨本专业内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理论问题,体现高、精、深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特色,举办规模、场地、形式灵活多样,充分激发了各区县社科工作者的智慧与热情。经过多年运作,“成都学术沙龙”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交流探讨模式,成为广大社科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繁荣学术文化的平台和成都社科人才成长的“摇篮”。自2010年学术沙龙创办以来,历年情况如下:
2011年,成都学术沙龙围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主题广泛开展活动,全年共办沙龙170余场,编辑10期《成都学术沙龙时讯》,编印了《2010—2011年成都学术沙龙图文集》。
2012年,全市各区(市)县社科联、市属院校和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在举办学术沙龙时都周密策划、精心组织,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点,以本地的学(协)会、党政相关部门、科普基地等为依托,先后举办了北改系列沙龙、天府新区系列沙龙、国际化和现代化系列沙龙等,全年共举办87场。
2013年,举办成都学术沙龙80场。全市各社科组织举办了学科门类广泛又各具特色的各类学术沙龙,既丰富了人民生活,又提高了市民素质。
2014年,全市各社科组织紧密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切实发挥本地区、本单位社科工作者的优势,积极主动开展“成都学术沙龙”活动,全年开展93场活动。
2015年,成都学术沙龙活动紧扣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促进成都文化名城建设”等主题进行,共计99场,4300余人参加。
2016年,市社科联充分调动各市社科组织的积极性,促进社科人才快速成长,培育“成都学派”,举办了78场学术沙龙,4760余人参与。
2017年,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成都产业大生态圈等治蓉兴蓉重大理论,积极开展学术沙龙活动102场。
2018年,全年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四川、对成都的重要指示精神主题展开活动,举办了95场学术沙龙。截至2019年6月底,已经成功举办学术沙龙活动875场,已编辑出版发行8期《成都学术沙龙时讯》,8000册《成都学术沙龙图文集》(见图14)。
图14 2017年度《成都学术沙龙》图文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