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70年:来自全省21个市州的调研报告
-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8689字
- 2021-04-16 12:29:26
一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70年概况
70年来,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在党的指引下,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深入研究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成都地域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精品成果的不断涌现,为成都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成都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组织机构的历史及其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及研究机构主要有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院所、高校、职业学院、研究学会等几种类型。
1.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构
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构主要由成都市和各(区)市县两级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成,除高新区和天府新区外,20个区(市)县均设有社科联。
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成都市社科联,与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简称成都市社科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市社科联于1991年12月成立,是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社会科学界的学术性团体,由加入本会的全市性社会科学学会、研究会、协会联合组成,是党和政府联系成都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都市社科联内设机构4个,其中联(院)办公室、机关党办为综合服务部门,规划评奖办、学会学术部为业务部门。其机关的主要职责是:一是负责新申报的市级社会科学学会、协会、研究会的资格审查;指导和协调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工作;指导区(市)县社科联的业务工作。二是负责制订全市社会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拟定全市重大的社科研究课题,并组织实施。三是组织和推动学术研究活动,促进和开展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四是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开展社会科学培训咨询服务工作。五是促进社会科学学术团体之间、理论工作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之间、社会科学界与自然科学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六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向党和政府反映社会科学界的意见和要求,关心并维护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团体的合法权益。七是组织开展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评奖活动;支持和协助部分社科获奖成果的出版、宣传、推广工作。八是受市政府委托,负责社会科学咨询的行业管理工作。九是承办成都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成都市市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成都市市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主要有9家单位,即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大学、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此主要介绍4家单位的基本情况:
1)成都市社会科学院
由1979年11月成立的“成都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演变而来,2000年8月改为现名。系成都市委直属事业单位(见图1),是成都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咨询机构,是市委直属的正局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998年12月又成立了成都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与成都市社科院(联)合署办公。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准则,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理论研究;把立足成都、研究成都、服务成都,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和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基本任务。主要职责为: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通过研究成果,为成都市委、市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依据;二是服务广大社会群众,为社会提供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咨询,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三是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本地区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
图1 成都社科联(院)院徽
2)成都大学
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域内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成立伊始,设有两系一部和三个教研室,其中人文社科机构包含有企业管理系、师范部的中文和外语专业以及马列教研室、教育学科教研室和体育教研室。2006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院并入该校,其人文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经整合,又设有管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美术学院、经济政法学院、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体育部、旅游文化产业学院、艺术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人文社科学院(中心)。
2017年11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托成都大学艺术学科已有的办学基础,按照新的体制和机制成立了中国—东盟艺术学院。2018年,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再次调整二级学院结构。目前,成都大学设有12个人文社科学院(中心),涵盖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现该校已发展为成都市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具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附属医院和国家级抗生素研发基地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实践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3)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
前身为1952年10月成立的中共成都市委训练班。1954年4月,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发展和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中共成都市委将训练班改为中共成都市委干部学校。1956年根据中央统一全国党校名称、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精神,经成都市委批准,学校于同年12月17日改建为中共成都市委初级党校,设三科三室和三个学员班部,全面担负起了干部培训和相关社科工作。1977年10月学校更名为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此后党校教育和社科工作迈入正轨。1984年党校机构扩编为5处9室。1986年9月经考核和四川省委批准,确认中共成都市委党校为高等院校本科体制。成都行政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12月的中共川西区党委温江地方分党委干部学校,1993年3月改建为成都行政学院。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于2003年9月29日正式合并。1999年6月成立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2005年3月并入党校(院),形成实行“一套机构,三块牌子”的管理体制。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院现有教职工24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0人,有博士学历的教师23人;各级各类优秀专家、政府津贴专家8人。设有社会建设教研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经济学教研部、党史党建教研部、公共管理教研部、领导科学教研部、法学教研部、文化建设教研部、现代科技教研部、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十个教研部以及办公室、科研处、国际合作交流部、实训室管理与案例开发中心、市情研究所(成都发展战略研究所)、学报编辑部等共30个正处级机构。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是中共成都市委直接领导的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成都市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都行政学院是成都市培训公务员、培养公共管理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机构。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是成都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1986年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成立,2006年在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基础上建立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作为从事政府决策咨询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专业机构,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是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现有15个部所,在职员工130余人,其中拥有博士、硕士学历及拥有中、高级职称的职工占70%以上。
自成立以来,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紧密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成都市发改委重点工作,以打造成都特色新型智库为目标,逐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信息化服务、数据情报三大业务。其一,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围绕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等领域,开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等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开展重大规划编制工作,为政府编制战略发展规划、中长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专业服务;开展政策评估研究工作。积极探索相关领域研究,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业务专业化水平、增强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其二,信息化服务围绕互联网、大数据、电子政务、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开展课题研究、规划方案编制、项目咨询等;以发展改革行业为重点,开展软件技术应用研究、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开发建设、大数据分析、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其三,数据情报围绕宏观政策和城市动向监测、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新媒体传播与运营等领域,开展情报研究、课题研究、政策评估、平台运营;围绕“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领域,开展课题研究、政策评估、咨询服务和内容运营。
5)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学校由成都市新华职业高中和成都旅游职业学校两所职业高中合并组建;2010年6月,经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批准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11月,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拟立项建设单位,于2012年正式启动建设。学院秉承“成都服务,服务成都”的办学宗旨,创办“校地融合、校企共生、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坚持“德行天下、技走人生”的校训,突出产教融合、双创贯通特色,着力培养现代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级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和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单位,是全国棋牌文化教育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计算机及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国家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中国软件名城(成都)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下设8个分院部35个专业,现有教授、副教授180余人,专任教师370余人。
3.区(市)县社科联情况
2004年,成都市委出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成委发〔2004〕55号),此后三年时间里,市社科联指导协助各区(市)县全面推进了社科联组织建设工作。2005年,全市19个区(市)县成立了社科联组织,截至2007年年底,所有成立的区(市)县级社科联机构都实现了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办公场地的“四有”目标,在全市形成了以市社科联为核心、各区(市)县社科联为重要联结点的大社科组织体系,为广泛联系省、市高校,党校(行政学院),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市内外各层级的社科研究工作者提供了组织载体和平台(见图2)。
图2 都江堰市社科联举办的“四川省李冰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场
(二)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成都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迅速,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都大批专家学者遭到迫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人人自危,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四川省和成都市“人才强省”“人才强市”政策的出台,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市级社科研究机构、学会协会研究会、高等院校、党校(含行政学院系统)以及党政内部研究机构等组成的社科人才队伍。总体上看,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成效较为显著,社科人才环境不断优化,社科人才总量不断增长,社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科人才素质逐步提高,社科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不仅拥有归属于地方行政层级的地方社科人才队伍,还拥有大量位于成都地域范围但归属于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社科人才资源,在社科研究发展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社科人才资源优势。截至2002年,全市形成了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有较强实力的4万余人的科研队伍(其中高级职称3285人,中级职称6120人,初级职称2580人),全市学会中有专职工作人员135人,兼职工作人员255人。本着加强地方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课题组将社科人才调查的视角主要放在市级行政管辖权限范围内。为全面了解本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问题,成都市社科院课题组对市级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市属高校、市属社科研究机构进行了队伍总量的调研。根据不完全的调查统计,截止到2019年5月,全市社科队伍约有16194人,其中市级学会研究会约14729人(其中党校系统1000余人)、市属社科研究机构252人、市属高校相关教学和研究人员1213人(如表1所示)。
表1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调查统计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机构(主要集中在学会研究会)只有对人员总量的统计,对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职称结构等的统计不全。因此,笔者只能对统计完整的机构进行分析。
就社科人才学历结构来看,社科人才的文化程度的整体较高。根据统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本科、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比例分别为32.10%、65.81%和2.09%(如图3所示)。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要集中在市属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综合占比达55.23%和50.80%,而在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为29.78%,本科生最多,占比为68.12%(如图4所示)。市属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省级或市级学术带头人(包括后备人选)40余人。
图3 成都市社科人才的学历分布情况
图4 成都市属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和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人才学历结构分析
就社科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来看,中、高级职称的整体比重大。根据统计,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所占比重分别为40.19%、50.47%和9.34%(如图5所示)。
图5 成都社科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分布情况
其中,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市属高校社科专业技术人才的高、中、初级职称分布呈现出“中间多、两边少”的“橄榄型”结构,而社科研究机构的高、中、初级职称分布则呈现出了“上少下多”的“金字塔型”结构(如图6所示)。
图6 成都市属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和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人才职称结构分析
从社科人才的年龄结构看,中青年阶段的占比较大。整体上看,年龄在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的分别占18.71%、26.31%、34.37%、15.36%、5.25%(如图7所示)。
图7 成都社科人才年龄结构分析
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中,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比重高于市属高校和市级社科研机构返聘人员占比;市级社科研究机构中的30岁以下、31至40岁年龄阶段的人员明显高于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市属高校(如图8所示)。结合文化程度和职称数据分析,可以发现,30岁以下、31至40岁年龄段的青年社科人才文化程度总体较高、但职称相对较低。这也是市级社科研究机构中职称分布呈“金字塔型”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8 市属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和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人才年龄结构分析
总体上讲,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全市已经累积了一定数量的社科人才资源,极少部分高层次人才在哲学社科领域有较突出的贡献,享受国务院、省、市级的政府特殊津贴。综合人才的年龄、文化程度和职称结构来看,中青年人才队伍较为壮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但与繁荣社科事业,建设“文化强市”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阵地建设
近年来,成都市社联充分发挥社科联“联”的优势和“合”的作用,凝聚域内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以及学会等资源力量,在社科组织、社科普及基地、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社科组织的发展壮大
1978年到1981年是成都市社科组织的初创阶段,成都市经济学会、杜甫研究会、教育学会企业联合会的等6家学会相继成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社科组织逐年发展壮大。1981年到1990年是学会发展的第二阶段,即高成长阶段。全市新成立学会35家,它们来自成都市科研院(所)、高校、党校、党政部门、军队系统,形成了学科门类较齐全的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为市社科联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990年到2000年是社科组织的清理整顿时期,完善解决了学会注册登记等问题,使社科类学会发展步入良性运行轨道,发展增加了22家学会。2000年到2019年又新成立16家学会、协会、研究会,现今共有社科组织66家,其中58家由成都社科联管理,见表2、表3。14家社科组织拥有网站,至少10家社科组织创办了会刊。具体发展状况如图9所示。
表2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社科学会发展状况
表3 2019年成都市社科学会学科分类状况
图9 1978—2019年成都市社科联团体会员单位发展情况图
2015年以来,成都市为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成都社科事业,陆续成立了各类社科普及基地。各个社科普及基地广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中央、省委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施治蜀兴川的发展战略,提高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发挥了特定有效的作用(见图10)。全市39家科普基地情况如表4~表6所示:
图10 成都市社科普及基地座谈会
表4 2015年以来成都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表5 2016年成都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成社联〔2016〕30号)
表6 2017年成都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成社联〔2017〕19号)
近年来,成都大学获批建设“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普及基地、“老年健康”科普基地等3个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小农夫”科普基地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和成都市科普示范基地。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的创业苗圃被授予“成都市科技创业苗圃”称号,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组织及开办创业大讲堂、沙龙、项目路演、双创活动等107场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SYB等创业培训23期,积极孵化培育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3项,学生创办实体11个,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共获奖16个。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41次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2.社科研究基地建设
2010年至今,成都大学相继获批成立了四川动漫研究中心、四川省动漫游协同创新中心、泰国研究中心、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社科普及基地等6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科研平台和基地,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团队;建有天府文化研究院、传媒研究院、旅游经济管理与会展创新团队、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等多个人文社科学术科研阵地和团队。
2018年成都市社科院首次启动社科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了12个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分别是“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基地”“成都市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健康城市发展研究基地”“城乡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成都市社会治理与终身教育基地”“成都水生态文明研究重点基地”“成都市交通+旅游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基地”“成都历史与成都文献研究基地”“成都工匠文化研究基地”“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成都市中学学生思维训练基地”“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基地”,涵盖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发展、学生思想教育、城乡社会治理、城市高质量发展、市民终身教育、健康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工匠文化研究等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研究基地建设在凝聚社科资源、培养专业学术团队、产出创新成果、增强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已初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研究基地的8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30余项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期刊、网络平台上进行了刊登和成果转化;部分研究成果及研究人员还得到了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表彰奖励;基地建设相关情况也得到了人民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媒体的关注和广泛报道。
3.社科刊物
1958年至今,成都市委党校先后创办了《教学园地》《熔炉》《领导决策参考》《资料汇览》《教学参考》《资料动态》《文献与动态》《信息简报》《研究园地》《蜀都建设》《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中共成都行政学院学报》等内部资料性报刊和公开发行报刊,刊物大都为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设置有社科动态、党的建设、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栏目,重点刊载国内外社会科学方面的最新理论动态、理论新观点和重大理论活动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科学各类学科中,经济学学术刊物的种类和数量名列前茅。在成都公开发行的具有影响的专业经济学刊物有《财经科学》《经济学家》《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国土经济》《四川省商业经济》《工厂管理》《经济译丛》《警钟长鸣报》等。1983年底,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和中共成都市委讲师团主办的《理论学习》创刊,共发行了20期。
截至2006年,有63家社科组织创办会刊32种(其中公开刊物4种,内刊28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至少10家市级学会拥有自己的刊物,公开刊物主要有《先锋》《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成都行政学院学报》《成都考古发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等15种期刊,社科类内刊65种左右。
4.网站建设
在线网站是紧紧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视角,宣传服务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信息平台,是党委政府沟通广大民众与服务广大民众的信息平台。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成都市社会科学(联)院、成都大学、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职业技术学院等9家市级高校或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均建有网站。截至2019年6月,市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市级学会建设的在线网站共有1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