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70年:来自全省21个市州的调研报告
-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11760字
- 2021-04-16 12:29:36
三 绵阳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社会阵地建设实现“有编制、有经费、有人员、有办公场所”四有目标
近年来,绵阳市社科联在省社科联的直接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依托阵地、整合力量、搭建平台、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广泛深入地开展社科理论研究、宣传与普及,较好地发挥了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的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1.加强新时期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绵阳市全部9个县(市、区)全面建立社科联
当前,加强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按照“全面发展、分类指导、有序增长”的原则,绵阳市社科联通过争取政策、召开会议、督办调研、下发文件等形式,全面地推动绵阳市的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较快地建立了县市区、在绵高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9个县(市、区)成立了社科联组织,在绵7所高校成立了社科联组织。绵阳市9个县市区的社科联挂牌运行,实现“有编制、有办公场所、有经费、有人员”的“四有”目标。另外,绵阳市社科联创办有“绵阳社科在线”网站,主办有《绵阳论坛》杂志,各县(市、区)社科联也建立专门的社科网站。绵阳市社科联联系的学会、协会和研究会不断发展壮大,并按照“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先后制定《绵阳市社科联学会管理办法》和《关于社科组织分类分组开展活动的实施意见》,逐步形成和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学会管理办法,学会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道路(见图5)。
图5 2013年9月绵阳成功承办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第二十四次工作会议
2.绵阳市社科联重视基层社科联在社科普及上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推进社科联组织建设
截至2018年,绵阳市内省、市、县级社科普及基地共36个,其中,省级9个,市级16个,县级11个。36个基地名称:中国“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安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普及基地(安州区“乡村大讲堂”社科普及基地)、社会法制教育普及基地、绵州历史文化普及基地、民间文化普及基地、四川李白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禹羌文化普及基地、地震知识社科普及基地、四川历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领导科学知识与素养普及基地、信息知识普及基地、仙海科普创新基地、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基地、青少年创新教育普及基地、民俗文化普及基地、市民人文社科知识普及基地、塔水白塔村经典国学教育基地、文昌文化及地方历史文化普及基地、监狱警察文化与法纪教育普及基地、西蜀茶文化普及基地、历史名楼与绵州文化普及基地、革命传统文化社科普及基地、梓州历史文化普及基地、绵阳中医药文化传承暨康养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与普及基地、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基地、江油市蜀绣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少儿戏剧文化普及基地、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乡村文化普及基地、盐亭县图书馆社科普及基地、盐亭县博物馆社科普及基地、花荄镇联丰村社科普及基地、花荄镇柏杨村社科普及基地、平武县南坝镇“三基地一窗口”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平武县图书馆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在科普工作上有新办法、新途径,积极组织专家编写科普读物,设立专门的社会科学普及课题。
3.绵阳市社科联重视建设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特色智库
为进一步整合社科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人才优势、推动队伍建设、促进社科研究体制机制创新,绵阳市社科联和9个县(市、区)、在绵14所高校开展合作,迄今共命名或联系建立了31个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基地),其中,省部级社科研究基地8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23个,此外还有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4个。31个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基地)名称:拉美研究中心、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四川犯罪防控研究中心、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四川绵阳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与研究中心、四川体育产业与公共服务研究中心、四川信息管理与服务研究中心、四川绵阳文化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异常心理与行为矫治研究中心、四川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效能建设研究中心、舞蹈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川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白马人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四川现代流通经济研究中心、四川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四川苏易简文化研究中心、两弹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岐伯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王右木研究中心、四川新时代党建创新研究中心、四川天府老龄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绵阳国防科技工业史研究中心、四川图书情报与期刊发展研究中心。4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名称:四川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研究团队、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智库、四川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研究团队。研究基地建设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整合资源、严格考核、稳步推进”原则。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发展,一方面,研究基地成为绵阳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和四川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产出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并得到转化应用;另一方面,培育了众多优秀科研人才,整合社科研究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为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社科研究品牌。
绵阳市社科联加强学会管理,激发学会活力,引导、鼓励学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宣传普及、咨询服务等活动,推动社科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新的形势要求基层社科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要把基层社科联建成基层党委政府和社科工作者的联络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参谋部、社科工作的指导部、解决社科工作问题困难的后勤部。绵阳市社科联把课题研究摆在社科团体建设的核心位置,强化精品意识、狠抓成果转化,拓展决策咨询和成果应用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手段,确保各项工作创业绩、扩影响、见成效。同时,社科组织和社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绵阳市社科联加强协调、主动沟通,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联”的功能、“合”的优势、“会”的特色,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联”的方式,充实“联”的内容,提高“联”的效果,形成社科合力,加强与在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对接,嫁接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绵阳地方所用。
(二)社科学术理论活动实现专家学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大提升
近年来,绵阳市社科联发挥优势,广泛联络,努力促进学术理论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省社科联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确定的“打基础、建平台、抓活动、求实效”的工作定位,打造“中国科技城·智库论坛”统领学术理论研讨活动,发挥社科联联络联系的基本职能,积极争取领导支持,整合社会智力资源,推动学术活动创新,创新学术活动形式与内容,吸引群众主动参与,不断提升社科学术活动的品位品质品牌,改变社科学术活动小范围、小格局、小影响的现象,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扎实开展学术理论活动工作。
1.以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为依托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始于1988年,每两年进行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至今已评选了16届。2018年绵阳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参评范围为绵阳市行政区域内的作者在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内发表的,涉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普读物、工具书(含资料书)、译著、古籍整理等各类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首次将地方志和年鉴纳入评选范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度重视评奖工作,先后两次参加评审会议并提出具体要求。全市社科组织申报了近800项成果进入评审环节。各评审单位成立了学术水平较高、思想端正和办事公道的评审小组,按照市评奖办下达的指标和评奖的范围、标准,对申报成果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在评审工作中,各评委严把成果质量关,充分发扬民主,客观公正,不徇私情,不论资排辈,真正做到认文不认人,并按照“哲社政法、经济、文史、教育与管理”四个学科类别进行推荐。经过初评和学科评审组评审环节,并报市人民政府同意,评选出获奖成果200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60项,优秀奖100项。市社科联组织编撰的《长征路线(四川段)文化资源研究·绵阳卷》获二等奖,《家风家训简明读本》《不动产登记知识普及读本》等4项成果获优秀奖。绵阳市社科联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都取得了领导的同意,一些重大活动领导都参与调度、协调,帮助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从而保证了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
2.以理论创新与推动发展相结合活动为依托
突出实用是前提。作为地市一级社科联,组织学术活动,立足理论创新是导向,而突出理论创新与推动发展相结合,靠理论研讨促进具体工作才是目的。组织活动是社科联的生命,而活动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用性。一是绵阳市社科联坚持以“中国科技城·智库论坛”统领全市社科研究会、座谈会和学术研讨活动,牵头举办“第八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从三线建设到军民融合发展专家论坛”“两弹文化论坛”“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商务经济论坛”“探索新形势下文旅小镇发展路径研讨会”“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等学术论坛理论活动,紧密结合深化省情、市情认识,围绕深化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三大攻坚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等生动实践和“5·12”地震1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主办、联办绵阳乡村振兴用地策略研讨会、心理援助2018国际研讨会暨汶川地震心理援助10周年纪念大会、市级经济类社科学会和研究基地信息交流会、市级行政政法类社科学会调研交流会等研讨会议。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全省共10篇文章获得奖项,绵阳市1篇文章获得三等奖;在“第八届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获得优秀征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组织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市市场信息协会等10名社科专家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举办纪念“5·12”灾后重建10周年感恩系列公益讲座和“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研讨会,编印《不忘初心、感恩奋进——绵阳“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二是区域内学术活动顺利开展。市哲学学会承办“王右木精神与新时代青年干部担当研讨会”,市国土资源学会组织召开“走进会员单位——我为公交献一策”调研座谈活动等,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绵阳区域内社科组织举办社科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200余场次。
3.以彰显地方优势特色活动为依托
彰显优势是基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一条基本的工作规律,社科联组织学术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发挥地方特色,彰显区域优势。绵阳市社科联正是立足于彰显优势这一基础,才使学术研讨贴近了工作,贴近了实际,见到了实效。2018年以来,全市各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主研人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学风和文风建设,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围绕党的建设、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乡村振兴、西部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发展、教育事业、社会治理等方面推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江油市主办了“第四届两岸哪吒民俗文化交流研讨会”,盐亭县举办了“中华母亲嫘祖文化论坛”,涪城区举行了欧阳修诞辰1010周年纪念活动暨《欧阳修诗词文赋选读》首发式。西南科技大学、北川县政协和四川历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等联合举行了《羌人密码》丛书首发仪式,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举行了非法集资违法犯罪行为防控研究研讨会。
4.以重点工作示范引领活动为依托
绵阳市社科联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分析绵阳市最急需而其他单位又不好组织的研究领域及重大政治事项,把2018年的学术研讨活动立足定位在理论研讨会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开展了“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川篇’”“发挥思想库作用,助推高质量发展”“感恩·奋进·再出发”“聚焦四川历史名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6个主题讨论活动,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精神座谈会”,凝聚全社会思想共识,共谋中国科技城高质量发展。
5.以外力保障支撑活动为依托
市社科联的优势在一个“联”字,学者是本、学术是根、学会是基,市社科联就要发挥“联”的优势,把学会、研究会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组织好,积极性调动好。2018年绵阳市社科联召开全市社科界学习贯彻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座谈会,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市委党校、市政研室、市交通局、市社科联的8位专家,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分别就绵阳发展新定位、推动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践行绿色发展、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经济副中心、打造立体交通体系、推进西部文化强市建设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做了交流发言,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解读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并在《绵阳日报》理论版专版登载。召开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培训会,来自县(市、区)社科联、高校社科联、市级社科组织、在绵大中院校(党校)科技(研)处等单位共计120余人参加培训。会议邀请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做《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坚定政治站位 把握战略谋划 服务发展大局》专题授课。各县市区社科联、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社科研究基地和科普基地等基层社科组织积极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北川县“大禹智汇”邀请省委党校专家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努力开创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新局面”专题讲座;游仙区“富乐大讲堂”邀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专题辅导。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白文化普及基地和绵阳市商务协会等社科组织均开展了十九大宣讲活动。绵阳市社科联除了加强和各学会、研究会的经常性联系外,还建立了绵阳市社科专家智库,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绵阳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请智慧人才帮市社科联选主题、想办法,并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号召力争取社会支持、组织科研力量。在学术活动的物质保障上,市社科联一方面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一方面注意借助强势单位和有关县区的力量,从而保障了市社科联各项活动的开展。
(三)社科研究活动实现“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结合
近年来,绵阳市社科联团结带领全市社科界以绵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社科研究,整合社会智力资源,扎实开展工作,依托院校科研机构和各学会、研究会,做好协调策划,积极动员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相关部门行业课题,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应用课题研究、对地方历史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和逐步开展全市社会科学课题研究项目的规划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1.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应用课题研究
30年来,绵阳市社科联按照章程规定,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应用课题研究、对地方历史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和逐步开展全市社会科学课题研究项目的规划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兴绵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绵阳市跨世纪发展战略思路研究”“中国绵阳科技城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6项指标评介咨询报告”“怎样使绵阳城市更繁荣”“绵阳市科技发展中长期总体战略研究”等应用课题研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而且这些应用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操作性,被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用,其中,课题“科技兴绵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研究成果获绵阳市政府199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绵高校西南科技大学实现了6个文科学院部省市社科重点研究中心(基地)全覆盖,实现了6个文科学院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全覆盖,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2018年西南科技大学完成各级项目立项53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已完成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的三分之二。2018年是绵阳师范学院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这得益于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在称号性人才评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围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地方文化是地方重要的精神瑰宝
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深刻根源在经济,但一定的地域文化形成后,又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像绵阳这样的发展中的城市,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对于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等,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绵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理应有厚重的地域文化底蕴。但是,绵阳在历史上是一座动荡频仍的城市,其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屡遭变更,由此导致其地域文化特色的不确定性,这为绵阳营造地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只有通过深刻的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寻找出既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深刻现实性的文化结合点,才能真正引导人们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质的绵阳地域文化。绵阳市社科联从成立起,一直把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作为重要任务,并形成了一批既有重大影响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重要成果。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绵阳市社会科学志》历经7年,终于付梓。1997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了《绵阳市社会科学志》。作为科学城的绵阳,有一部记述其上下两千年社科事业发展春秋的专志问世,这是绵阳市社科界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这部《绵阳市社会科学志》,忠实地记载和保存了绵阳市社科研究的历史资料,昭彰本市历史和现实的社科研究成果及学术代表人物,具有很强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它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社科研究成果。2018年,“羌族审美文化研究”“川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研究”“诗仙李白民间传说故事读本(中英文)”等18个教育部和省社科规划项目顺利结项并被评为良好等次。
3.聚焦重点和中心工作开展国家、省级社科研究课题规划
2018年,社科研究规划成果丰硕,“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环境共治多元主体内驱力与激励机制研究”等9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获得扶持资金180万元课题经费资助;“西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等3项课题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四川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中图书情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等20项获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涵盖了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绵阳市人民检察院等4个单位和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基地。2017年,“中国传统刑罚文化与当代刑法改革研究”等7项课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扶持资金140万元。其中,西南科技大学申报的“数字化背景西南地区羌族民间图像的抢救、整理与研究”是绵阳市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这些课题立项都在绵阳形成了一定的声势,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4.及早谋划绵阳市社科研究课题规划工作,及早启动征集参考选题
一是各社科研究智库和有关单位高度重视市社科研究课题,2018年市级社科研究项目规划立项143项,其中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开展的前瞻性、应用性、对策性研究114项。2017年共收到市级社科研究规划项目立项申请254项,立项141项。其中不仅有高校、党校和各地方组织参与的,也有各级党政部门、医疗卫生系统和社科学会组织参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二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初步形成。2018年的社会科学研究内容涵盖了党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初步形成了绵阳市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齐头并进、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共融互通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部分课题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如《构建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研究》报告,既是对党的建设的基层理论研究,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机制与法律保护》研究报告,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三是应用性对策性成果优势突出。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市委党研室《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来绵考察学习沼气技术历程的调查报告》得到市委书记肯定性签批,认为报告资料翔实、很有价值,并要求根据建议运用好调研成果。2018年,组织专家委员撰写重点课题报告8个,专项建议13个,多项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签批,并应用转化。《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和促进企业家成长的研究》《关于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建议》《关于推进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研究》《宜宾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考察报告》等成果分别得到省委书记和市委书记的肯定性签批,并批转有关领导和部门阅研;《关于规划建设何家山汉代文物遗址公园的建议》得到市委副书记、市长的重视并签批有关部门阅研;《关于引进新型免疫细胞治癌项目的建议》得到市委副书记重视并批转有关部门阅研。《建设信息一体化的智慧城乡,提高网络强国效率避免浪费》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的《经济要参》2018年第22期刊用。《关于规划建设何家山汉代文物遗址公园的建议》被市规划局采纳,并已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研讨论证,准备将建议部分内容付诸实施;《关于引进新型免疫细胞治癌项目的建议》被高新区采纳,并已进行了研究论证;《关于引进新型节能地暖项目的建议》目前已被试点推广;《关于将王右木纪念园打造为全国性知名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议》,得到市委组织部和省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并已报送中组部请求予以支持。绵阳市社科联调研文章“市社科联发挥智库作用谋划跨越发展 ‘金点子’”被绵阳市“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专刊刊载并在全市转发。北川禹羌文化研究中心历时四年编写的《大羌故事》,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第十二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涪城区社科联协助编写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治理体系新探》论文,荣获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志愿服务论坛志愿服务优秀论文二等奖。在“第七届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上,绵阳市《成德绵区域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等11篇文章入选,其中6篇文章获一、二、三等奖,位居全省市州前列;绵阳市社科联获“组织工作先进集体”。
(四)社科普及活动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展好格局
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是绵阳市社科联工作的“重头戏”之一。近年来,绵阳市社科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社科联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整合资源,以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为重要抓手,在思想保证、阵地意识、围绕中心、三个贴近、坚持创新与发挥社科联优势等方面取得了实效。绵阳市社科普及活动与通俗的讲解、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以及新型的载体等相结合,确保了活动沿科学、正确、顺畅的轨道不断推进,为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开展社科普及周和群众性科普活动,破解社科普及工作发展难题
一是高标准办好社会科学普及周,形成规模大、范围广的社会科学普及宣传高潮。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提高全民素质,是开展社科普及周活动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方向。社会科学普及周是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发动,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联合开展的一项大型公益性社科普及活动。开展社科普及周是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社会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社会科学更好地贴近生活、服务群众、走向社会的重大创新举措。绵阳市社科联通过集中组织开展“三月科普活动月”“五月科普活动周”等集中性大型主题社科普及活动,引领科普工作蓬勃开展。省社科联主要领导先后3次到绵阳调研社科普及工作,对地震知识、禹羌文化、“两弹一星”红色文化、四川李白文化和历史名楼与绵州文化等普及基地进行了具体的指导。省社科联到绵调研指导《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召开省市级社科普及基地工作推进会,邀请省社科联相关部室领导到会专题辅导。经过几年来的精心策划和组织,社科普及周的针对性越来越强,规模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工作形式越来越成熟,已成为绵阳市的重要文化品牌。
二是创新活动方式,建立日常机制,打造科普品牌。公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文明行为方式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和风细雨、入脑入心的社科知识的教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要搞好社科普及工作,必须实现社科普及工作的日常化。为此,绵阳市社科联在实现社科普及工作日常化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大规模集中活动与多种普及形式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上下左右联合开展活动的组织运作机制、社科普及资源的协调共享机制、社科普及工作的激励机制、社科普及经费的保障机制等五个机制,为推动全市社科普及工作向日常化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三是面向社会,深入基层,广泛开展社科宣传活动,大力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所谓“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三贴近”,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彰显了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工作特质。绵阳市社科联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始终坚持“为提高群众科学文明素养服务”的宗旨,积极引导活动“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让社会科学知识武装群众,在群众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目前,绵阳市社科普及工作已初步形成了大型活动、重点活动和经常性活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2.实施科普重点活动计划,破解推动学会工作发展难题
学会是学术性团体,学会的生命力在于开展针对性强的学术研讨活动和社科科普活动。过去,学会组织的活动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受经费制约等问题。为推动学会工作发展,绵阳市社科联每年开展重点学术活动和重点科普活动,对学会的学术研讨和科普活动进行了有效整合,提高了学术研究和开展科普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一是加强管理,严格要求,确保活动质量。坚持创新工作思路和活动载体,是与时俱进地开展社科普及周活动的不懈动力。为了保证活动质量,绵阳市社科联制定了重点学术活动计划实施办法和重点社科普及活动计划实施办法,印发了《关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安排意见》,明确社科普及工作占县市区社科联年终考核权重的四分之一。制定出台了《绵阳市社科联社科普及专项工作管理办法》,对社科普及重点及特色工作予以专项资金扶持。对活动的立项、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都实行了规范化管理。活动前,市社科联和学会共同提出学术研讨主题和科普活动方案落实到人,与会人员注意吸收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的人员共同参加,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相结合;活动中,会议论文和科普活动方案发给每一位与会人员,学术活动采取主题发言、专家点评和自由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活动后,形成会议纪要或活动总结,对策建议通过《重大成果专报》《智库文萃》《绵阳决策咨询》报市领导参阅,活动情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是积极引导,加强协调,建立日常机制。为了带动全市学术研讨和科普活动向日常化发展,绵阳市社科联对重点学术和重点科普活动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选择有特色、影响力大、贯穿全年的专业性学术和系列性社科普及活动优先立项。协调各承办学会尽量错开时间开展活动,形成了一年中全市每月、每周都有学术研究和社科普及活动的格局。强化学会的管理和指导,将学会开展活动的质量与年终评选先进学会相挂钩,总结推广了一批先进学会的工作经验,推动学会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自身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根据需求,分层组织,提高效果。开展重点学术和社科普及活动,绵阳市社科联还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例如:2016年授牌的“一牌多点”梓州历史文化普及基地由三台县社科联主管,三台县杜甫纪念馆、三台县国家档案馆、三台县图书馆组成,经过试运行,科普工作特色鲜明。2017年基地投入5万余元经费,在三个点建设了科普宣传橱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梓州历史文化普及基地、三台历史传统民俗、宗教文化等内容融合进行展示宣传。全市25家市级社科普及基地中已有市场信息普及基地等自行探索设立延伸点,使基地科普工作更加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积极联动省社科联、涪城区社科联和体运村路社区在市中心区域——涪城区南河体育中心打造面向市民群众的“绵阳市人文社科普及墙”。这些重点学术和重点科普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受到欢迎和好评。
实践证明,绵阳市社科联组织参与全市3月科普月、5月科普周、9月科普日等重要节点的重大科普活动,打造人文社科讲坛品牌“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实施推动品牌提升,促进科普活动全域覆盖,使绵阳市社科联找到了推动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工作发展的突破口,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工作从“务虚”走向“务实”、从“松散”变为“紧密”、从“不被重视”变成“备受关注”,做到社科普及设在哪,标识标牌亮到哪,把讲坛开到学校、社区、农家院子,大大提高了社科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社会地位,有效地破解了推动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工作难题,实现了工作上的创新和发展(见图6)。
图6 2010年5月绵阳市社科联参加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