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度故事:我的故事与你有关

第一节 孙立春做一名时代的“科学+”

2016年深圳市“年度教师”孙立春

“作为一个平凡的老师,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播下科学的种子,是这座科技之城、创新之城,赋予我的光荣使命。”

“初心不改,情怀永在,请和我一起静待那朵朵花开……”

2016年9月3日,伴随着这段内心独白,在经历层层晋级、冲出总决赛后,我得以站在舞台中央,成为2016年深圳市“年度教师”。2017年,我又被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深圳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荣誉面前,我既有欣慰亦有忐忑。

回想当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来自五代教师之家的我南下深圳,踏上特区教育教学第一线,如今已经立足教坛16年,从班主任、备课组长、科组长到学校中层,送走了七届毕业生,育得桃李已千株。做老师,过去我未曾迟疑,将来也不会离开。因为这份信念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里,铭刻于基因上。毫不夸张地说,做一名深受学生认可与爱戴的教师,承载了我全部的光荣与梦想。

任教以来,我先后教过科学、生物和物理学科,努力打破学科壁垒,融汇知识体系。始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为使命。在16年的教育生涯中,我秉持“做一名时代的科学+”的理念,努力在学生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植入创新的基因,与学生一起挑战风雨、追寻阳光,也成就了自我,实现了人生蜕变。

做“点石成金”的教育者:让学生拥有追寻幸福的能力

我爱教书,我爱每一个孩子。这句话发自肺腑,近似信仰,却又超越信仰,深入灵魂。很多人说我身上有教师基因,我将其视为自己的荣誉与使命——出身教师世家的我有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家族五代12人从事教育工作,心灵的传承无需文字和言语。我的职业梦想,自懂事起,除了做老师便没有其他选项,我有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要将教师这份看似平凡琐碎却令人肃然起敬的事业进行下去,让善良与聪慧的种子在学生心田牢牢生根、美美开花。如果有人问,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的回答将是:用智点亮学生的路,用爱滋润学生的心,使我教过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棒的自己。

记得在我步入教师职业的第一天,如今已96岁高龄的爷爷曾提笔为我写下赠语:“立足三尺土,春耕育桃李。”并一再地叮嘱我:“你什么样,你的讲台就什么样,你的学生就什么样。”这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激励和信条。我明白,我的脚下虽然只有三尺土,却指向学生的一生……

教育需要智慧,好的老师会深入学生的内心。我曾接手我校有名的“问题班级”,这个班两年里换过六任班主任,用前任老师们的话说,“你带完这个班,再带任何班都会觉得是天堂。”接班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将班级命名为“风雨彩虹班”,寓意风雨过后,终见彩虹。我深入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每一句话,从不取笑他们的幼稚观点,也不用有色眼镜看他们,我知道,孩子们最需要的是尊重。很快,一座看不见的信任之桥悄然搭建起来,我跟他们成了朋友!校运动会开幕式上,这个班整齐的方阵、昂扬的气势、响亮的口号震撼全场,并斩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中考时,这个曾经被断言“升学无望”的班级,七成学生考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高中。现在这个班级的孩子还和我保持着联系,时不时给我发来温暖的问候。这些都成为我心底坚实的力量,坚定了我“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信念。12年班主任工作,我带领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挑战风雨,追寻阳光。用自己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勤勉与诚恳影响着学生,令我特别欣慰的是,这些品格已经成为他们人格中的养分。担任班主任12年,我所带的历届班级,每一届都进步巨大,成绩优异,同事们说我是“点石成金”的班主任,我受之惶恐,因为我并无良方绝活,唯用情至深、用心至诚,以信任和关爱,激活孩子的潜质与正能量,让他们在蜕变中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得更好。

好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现潜能,就是发现了未来。刚大学毕业,第一年做班主任,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叫小C的学生。他打架斗殴、无证驾驶、抽烟喝酒,各种各样青少年反叛的顽疾,10件行为中有8件与学校的规定背道而驰。什么顽固、叛逆、嚣张、目中无人、不可一世、飞扬跋扈,这样的形容词用在他身上都不过分。我参加工作第1年的工作日记,前15篇有12篇是写他的。写的都是他怎样以叛逆的姿态、大胆的作风、另类的形象与我对抗的事情。可见这个学生给刚大学毕业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我施加了多大的压力!

我想,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一个班级有这样一个“刺头”总跟你对着干,这种感觉,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超不爽”。

所以,我不止一次地对着他写满倔强和排斥的背影叹息……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很郁闷,一直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并请教有经验的班主任寻找处理班级“刺头”的办法。发现有两点是肯定的:

第一,大凡这样的学生,把他转化过来,对集体会有很大的促进。

第二,他也许并不如脸上所写着的那样不羁,关键是要走进他的内心。

于是,我不再频繁地找他谈话,而是默默地观察他,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他,把搜集到的点点滴滴都作以记录。发现一个小小的亮点,就真诚地表扬。考虑到他有弹吉他的特长,就建议他组织个小乐队,并推荐他参加学校的大型元旦演出;还任命其为班级的体委,情况略微有了好转。

那么怎样能让他的内心受到强烈的触动呢?正巧赶上语文课在学习对人物的描写,我就有了个冲动,写写他吧,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让他看看我眼中的他是什么样?学理科的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写了一篇作文《我看小C》,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文章,它花了我很多心思。从他第一天来学校,几个月来的点点滴滴以及各方面的细微变化;我的所感所想,等等。这篇文章感动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她把我对小C这一人物的描写作为范文分析了整整一堂课。下课后,语文老师和班级的好多同学把我围住了,孩子们说:“老师,你也写写我吧,太让人感动了!”多愁善感的语文老师眼睛湿润了,她告诉我:小C哭了!那个顽固、叛逆、嚣张、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家伙哭了。

第二天,我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有封信,上面只有两句话:您太让我吃惊了,我会让您更吃惊!(这里他用的是“您”。)

中考时他以3个A+、2个A的成绩考入了深圳市重点高中。教师节前夕,我收到了他的贺卡,有几句话,很让我感动。是这样写的:

“不知道附中的您,是否还一如既往,披星戴月;

不知道为人母的您,是否还多愁善感,天真烂漫;

不知道您是否还惦记着我?

早来的秋风,拂起了阵阵思念,思念穿过从前,卷入心间,无言,无言,何以载我到从前。”

教师节当天他捧着一叠报纸来看我。因为他在教师节当天的报纸上以“保附中一方净土、育中华九州英才”为题,为母校和老师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毕业十几年,每年的教师节我都会收到他的问候,2016年得知我参评“年度教师”,他特意发来问候,并自告奋勇前来录制短片,镜头里一表人才谦谦君子般的他说:“老师,谢谢您的爱和宽容,当初没有砍掉我的棱角,让我保持真实的样子。让我不只是记得有一位老师,教导我如何拿好成绩,上重点高中;而是有一位朋友,在成功时为我喝彩,在失落时替我分忧,告诉我人生需要走点弯路但要及时调整方向,而每一段走过的路都成为人生最美好的回忆。谢谢您温暖了我曾经孤寂散漫的心灵。”当我看到这一幕,我不禁热泪盈眶。

育人的旅程虽然充满挑战,却又如此美丽。12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个个成长故事,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收获各种荣誉和成长。先后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南山区优秀班主任”“深圳市优秀班主任”“全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教师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对学生人生的影响与引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的学生小郝受我的影响,也报读了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她说四年后将回到深圳任教。赫伯特·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提出:“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当代也有知名教育学者提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些年里,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幸福教育实践,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师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领着孩子奔向幸福的彼岸,难道不是更重要的担当,更庄严的使命吗?

做“勇立潮头”的教学者:带领学生走进“无边界”的创新课堂

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特区教育的好老师?对这个问题,我经常苦苦思索并努力求解。我认为,好老师要善于发现教学的规律和本质。身为科学老师、物理老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与学科相关的理科思维,以及质疑批判、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是特区教师的重大使命。为此,我总在琢磨如何将科学课、物理课上得生动有趣,怎样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索实践,我深知“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重要得多。

记得2001年我刚到深圳,就赶上全国第八次课改,成为首批中学科学教师。这是一个包括理、化、生、地四个学科的综合学科。没有现成经验,我凭着探索的勇气知难而上,努力让科学教学成为培养创新能力、造就科学素养的沃土。为了教好这门综合课,我曾经研读30多本人教版、苏教版分科教材,做了20多本同步练习,并坚持每年听课在300节以上。我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琢磨出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探究式学习法,我的探究式实验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我的科学组率先在学校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并且带领“小院士”们参加区、市、省、全国各级竞赛。在北京,我们一路过关斩将,晋级全国总决赛,一举拿下4个金奖、2个银奖的好成绩。成为广东省获奖人数最多、获奖级别最高的科学组,先后获大奖50余人次。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科学教学“3I”教学模式也日渐成熟,成为我教学的名片。“3I”的关键要素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Innovation ability)为导向、以开展探究(Inquiry activity)活动为主线、以跨学科统整为特色(Integrated curriculum)。具体流程是: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自由探究;通过情境创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内容拓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归纳提升,构建知识体系。这套教学模式契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心理需求,我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走向实验室、走近科学家,当孩子们从过往的填鸭式教学“藩篱”中被“解放”出来时,迸发出的创新潜力与探索精神是惊人的。后来,我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科普联盟委员”,并且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优秀科技辅导教师”,为我的“3I”教学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用机器人、3D打印、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这些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前沿科技,都被一一纳入我的课程范畴。

我认为,教师就是孩子的摆渡人,陪伴他们从人生的此岸到达理想的彼岸,并在途中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课堂上,实验中,我不再是“一言九鼎”的教书者,而是与学生一道分析现象、发现规律、寻觅真理的同行者。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国际化视野,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引导启发他们开展无边界学习。如VR创新课堂、MOOC(慕课)、PAD教学等,已经成为我们常态化教与学的得力工具。当美国宣布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中国决定设立引力波科研项目的重磅科学新闻传出,我第一时间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引力波的概念,还鼓励学生给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学者发E-mail,请教引力波对未来人类科技进步的影响等问题。学生们说,敢去问为什么、敢去质疑一些“定论”,让他们觉得很有趣。而我跟学生在一起时最愿意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很好奇……”也因此,光启实验室、大疆无人机设计室、腾讯总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展示馆,都留下了我和学生“约会科技”的足迹。就是这样,崇尚科学的种子在一点点萌芽,探求未知的习惯在一天天形成,用创新的理念与手段为学生营造最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我和学生始终在路上。

做“潜心研究”的领跑者:为更多孩子播下求知创新的种子

在获得2016深圳“年度教师”称号后,我依然站立在三尺讲台。作为一线教师,我更在乎的是:自己对教育的这份热爱、探索、坚持,能否带动、影响更多的老师;能否引发老师们更多对生活与职业的反思;以及能否为孩子们播下求知、探索、创新的种子。

在学校里,我长期一岗双责,曾连续10年既当班主任,又做课组长。除了曾高质量完成4个班每周20节课的授课任务之外,还要牵头大量的教育学术研究与校际交流活动。这也促使我从一个人潜心学科教学的研究,逐渐拓展到关注科组、学校,再到全区、全市的教育教学情况。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引领者,2008年我攻读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努力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结合。在高校学习充电时,我反复学习研读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念,认识到一场新的教育革新正以燎原之势从日本波及东亚地区。正处于课程改革攻坚阶段的深圳教育,不能不直面这一新的教育浪潮,更快地与国际教育接轨,在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于是,我立即将所学所思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我召集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骨干成立了合作学习研究小组,编制不同学科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并在全校大会上反复论证,带头上合作学习的引路课、示范课。我带着年轻教师一起观课、备课、磨课、研课,培训青年教师,使小组成员均成为业务骨干。后来合作学习成为全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并且成为区优秀课题。我也多次在区域及帮扶对口学校交流中分享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连续多年,我利用业余时间担任继续教育授课教师,开设班主任工作培训班,讲授“如何上好班会课”等课程。

成为深圳市“年度教师”后,我深入深圳市各区各校巡讲,传播教育理念,分享教育智慧,共享教育情怀,半年时间里奔赴延安、百色、河池等四省五市,演讲50余场,主持大型活动10余次。在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筹建了全国首个“年度教师工作室”,在专业化上继续成长,在课堂学习方式变革探索中教书育人,自我超越,努力成为具有信息化、全球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名师;促进目前全市以学科为基础的名师工作室之间的跨学科融合,对教学、科研、德育展开系统化综合研究探讨,构建名师多元立体的知识、能力、情感结构;立足课堂,扎根深圳,放眼世界,思考和解决一个校园、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城市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同时,作为南山区“精英教师”,一年来,我一直在新学校——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室实验学校进行支持交流,潜心思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整合策略,并带领团队钻研VR+STEAM创新课堂的建构,努力实现传统教育向未来教室、未来教师、未来学校的转型;同时示范新技术课堂,培育新课程,努力实现课堂的新变革。我的VR+STEAM的创新科学课“掏心掏肺”,被深圳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成为新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样本。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2016年11月,我作为全国教师的优秀代表参加了纪念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路上送教行”大型公益活动。半年内,革命老区广西百色、河池,教育薄弱市县广东汕尾、河源都留下了我的足迹。通过送教帮扶,关注老区教育发展,为老区人民上课、开讲座,把深圳改革、创新、开放的理念进行推广辐射,我感到特别有意义。这样的传道我不仅要做下去,还要做很多。

幸福值得追求,教育没有终点。一位教师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以灵魂塑造灵魂,以思想唤醒思想,以智慧启迪智慧。作为一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特区教师,我愿意以深圳这座城市为基点,站在时代最前沿,全力以赴,沿着深圳教育改革创新之路风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