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荣与洗礼:2016年深圳市“年度教师”系列活动纪实
- 范坤
- 7195字
- 2020-06-25 08:16:18
第四节 肖晨我是一个很“铁”的人
2016年深圳市“年度教师”提名奖获得者 肖晨
“年度教师·2016”丛书的黄主编给了我一个题目——《我是一个很“铁”的人》,让我写写自己“铁”的一面。我只是一名平凡的中学女教师,似乎与“铁”没有什么关系;但多日来围绕着这个命题,我想了很多很多,回顾13年的从教生涯,由“初出茅庐”到现在所谓的“扬名立万”,我发现自己确实与“铁”有着不解之缘。
先从我对“铁”的错误演绎说起吧。
大学毕业那年,不满22岁的我当上了班主任,总是很理想化地看待教育问题。那所薄弱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暂住户口,家庭条件和教育背景很不理想。心理学家说,人总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倾向,以为别人看到的东西与自己判断的一样。正是由于这种倾向,为了镇住那群调皮的孩子,我“铁”一般顽强地表现着自己。于是,在教室里我以“爱”的名义发号施令、霸气侧漏;在学生犯错时严厉批评,放任负面情绪。为了守住所谓的“师道尊严”,我错误地把老师演绎成了一个说一不二、唯我独尊、不知变通的“铁面”角色。结果,面临挑战,强力打压,再逢挑战,周而复始,终于有调皮的学生一通电话打到了校领导那里……
至今记得领导充满怀疑的口吻,我像是掉进了冰窖只感到浑身寒冷,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我反复自问:为什么我满腔热情却得不到理解?老师要站稳讲台可以没有威权吗?如果我还想留在这个岗位上,怎样才能获得孩子的认可?
现在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不言而喻,但如果没有时间的磨砺和实践的证明,哪有那么容易解决这些教育生涯起步阶段关键性的认知问题?
时隔多年以后,如果再问我:作为一个教师,“铁”到底应该指什么?“铁”应该包括哪些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研究,我不妨梳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铁”的第一重含义——“铁”血丹心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我以为,这里的“爱”确认的首先是一位教师对教育职业的深厚感情,是对教育这份职业浓烈的认同感、使命感与自豪感。任何一位教师,如果没有对教育职业的“铁血丹心”,那他的教育之路是走不远的,也就无法享受到教育职业的尊荣,教育成就更加有限。
我出身于一个语文教育世家,到我已经是第四代传承者了。我在校园里出生和长大,耳濡目染,骨肉里涌动的都是教育的血脉,高考填报志愿时也从未想过除师范院校外的其他选择,天然自信当好教师不在话下。尽管因为年轻和意气用事,我也摔过跟头,但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职业选择,对教育的热爱、执着、与生俱来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毋庸置疑的,这也许就是我具有“铁”的一面的深层心理因素。
而在遭遇质疑继而痛苦自省之后,我渐渐明白,爱一份职业并不同时意味着可以做好一份职业,再“铁心”的“道”也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术”才能完全实现。只有与学生真正平等地相处,关心、尊重和信任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正确地予以教导,我的“爱”才有通向孩子内心的可能。
从这个起点出发,我开始注重对自身情感的培养与监控,无论是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还是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我都给予学生真诚的赞扬和尽可能多的鼓励。我克服自身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更多关注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用心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值得肯定的优点。
有个孩子叫鹏鹏,心智发育相对迟缓,母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专栏作家。因为鹏鹏不爱学习,母亲想过很多办法,可最终都归于失败。三年来,鹏鹏不断出问题。他贪玩,骂粗口,逃避卫生任务,故意在课堂上发出怪异的声音,在地上打滚去迎合小伙伴们的玩笑,找各种借口不完成作业,而每次家长问起学习情况,他要么暴跳如雷,要么沉默以对。我经常收到鹏鹏母亲情绪崩溃时的短信。有一次,我请家长们给孩子写一封信,家长会上共同分享,他母亲在写下上万字的话后,却最终只发来一幅自己画的素描——一只大大的流泪的眼睛!连续五个晚上,鹏鹏从试探到暴怒,从小心翼翼到胡搅蛮缠,就是不让母亲参加家长会。在附言里,母亲这样说:“肖老师肖妈妈,当一切的努力都成为徒劳,再简短的文字都会变得冗长,再用心的辞藻都应选择搁浅。”对于这样一位母亲,我不断告诉她:别着急,慢慢来,我们一起帮助孩子,我不会放弃任何支持他的机会!
鹏鹏运动能力弱,运动会上我竭力鼓动他参加200米短跑;鹏鹏上课不发言,我常常给他表达的机会,即使说错话也暗示同学们给他掌声;鹏鹏总是缺交作业,我安排同学监督他,自己也经常留他下来辅导;鹏鹏生病请假,同学们纷纷笑着说:“班上总算安静了!”我对他们说:“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点,任何人的缺席都会让团队不完整。希望同学们互相包容和帮助,而不是笑话和排斥!”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进入初三了。有一天,鹏鹏突然对我说:“老师,您多给我一天时间,我把作业补给您!”我很惊喜他会主动学习。接下来我发现他考试不再睡觉,答题卡写得密密麻麻,虽然错别字很多,表达还不成熟,但态度完全不一样了。那天晚上,我特别兴奋,给他母亲发信息说:“孩子目前跟同学比还有距离,但只要他是发展进步的,总有一天他也能成熟、独立!”他母亲回复:“肖老师,我无数次想放弃却又舍不得,毕竟我是生养他的母亲。是您一直在安慰我鼓励我,让我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毕业后,鹏鹏考上了一所职业中专,在征求我的意见之后,自行选读了一个感兴趣的专业,开始了住校独立的生活。再见面时他缠着我要加微信,兴奋地跟我聊学习生活,聊未来规划,言谈之中透露着自信与希望。他经常跟初中同学参加高中的教学开放活动,和同学们在一起时笑得很灿烂,既没有自卑也没有受到排斥。
生而为师,注定要与各类学生打交道;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要求教育手段也必须有差异性与针对性。与鹏鹏这类孩子相处,我懂得了一个教师的“铁”,不仅仅是对教育职业的“铁心”,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坚定、坚忍的情怀,让我们在面对任何生命个体时都不抛弃,不放弃,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允许他不够优秀却又想尽办法帮助他自主地相对平衡地获得发展。教育现实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境,但陪伴学生、赏识学生、扶助学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业使命。我其实也没有什么绝招,靠的就是真诚付出,用爱与赞许一点点唤醒学生的灵魂,点亮孩子的生命之光!
“铁”的第二重含义——磨“铁”精神
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吕叔湘先生把教育比喻成生态农业——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帮它除草和耕耘,让它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任何急功近利和放任自流的做法都会有害于教育的效果,所以教育最需要的是坚持投入,守望与等待每一颗种子的成长。教师对待学生,应当从“人”的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而不是拘泥于时间规定,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教育的成功。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就是以磨“铁”成针的精神来对待学困生的。
下面是一张欠条:
本人小辛,因不遵守班纪校规,屡次犯错,导致扣分过多。现欠“七彩银行”57元,我将在半个月内(6月15日到期),好好表现,努力挣得“七彩币”还款。若到期未能还清,将接受约定惩罚:欠多少元,就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抄多少遍。立此为据,誓不反悔!
很奇怪吧,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七班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不再用生硬的分数体现,在经过全班的反复研讨后决定采用代币制。班级开设了“七彩银行”,学生们自己设计了“七彩币”(币值分1元、2元、5元和10元),制定了与之对应的各种奖惩制度,每周按学生个人的各种表现情况结算一次,“行长”在班会课上公布代币累积情况。
小辛算得上是班上最调皮的一个孩子: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迟到早退、上课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时有发生,学习上也不求上进,他成了班上唯一一个“七彩币”累积负数的孩子。我们有制度规定,一旦欠币、缺币是可以“贷款”的,但是必须想办法挣钱“还贷”。但这一制度对小辛来说毫无意义,因为他以一种看破游戏的态度来笑对每周的“七彩币”结算,不惊不惧;每次念到“小辛扣×××币”时,他就坐在座位上玩世不恭地笑,事后各种表现一如既往,毫无改进。班长、“行长”见他如此,着急了,找到我说:“老师,小辛已经欠‘银行’很多钱了,可他一点儿也不在乎。怎么办?可不可以对他取消代币制管理?”
我琢磨,现实生活中欠银行钱是必须得还的呀,而且还得按规定日期还款,否则就得受到罚息、限贷、列入征信不良等等惩罚。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一条必须坚守的底线,既然全班都实行代币制管理,作为班级成员的小辛怎么可以例外呢?再说,制度不就是为不遵守规定的人设置的吗?目的就是约束他们不规范的行为,这是“铁”的刚性表现。可是,以小辛的情况来看,怎样的惩罚既能让他愿意接受,又能促使他有效改进呢?经过商量,班委会决定如此处理——由“银行”出具一份“贷款合同”,小辛亲手写上自己欠“银行”多少钱,要求在半个月内还清;如未在规定时间内还清,自愿抄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和班干部达成一致意见后,我便找小辛谈话了。谈话的重点不是批评他哪里不对,也不是以惩罚来吓唬他改错,而是与他商量如何帮助他挣得更多的“七彩币”。小辛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很想获得别人的认同,内心与其他孩子一样有着向善向上的需求,只是欠缺自律意识,又下不了决心去改正,就以一种特异的方式吸引关注。当老师平等地尊重他、怀着善意主动提出帮助他时,他是能够欣然接受的。当然,既然有规则,就一定严格按照规则来办事。小辛主动与“行长”签了“贷款合同”,并许诺在半个月内还清“欠款”。
小辛是班上第一个签“贷款合同”的同学,孩子们都是友好善良的。当“贷款合同”在班级公布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决定一起来帮助小辛。上课时小辛又管不住自己了,邻座同学会好心提醒他;回答问题时,同学们会尽量把机会让给小辛,鼓励从不举手的他回答;有同学生病请假了,卫生值日缺人咋办?小辛会主动承担了;小测验之前,同学们带着小辛一起认真复习,争取好成绩,换得“七彩币”……半个月下来,小辛真的变了样儿,就连以往疲沓无力的走路姿态都变得精神抖擞了。
到约定的“还款”日期了,小辛一算,之前欠债太多,尽管这半个月努力下来收获不少,但还是欠银行一元“钱”。同学们纷纷说:“老师,算了吧。他这半个月表现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这一元钱就当奖励他吧。”正当我假作犹豫时,小辛举手站起来说:“老师,不是说期限一到,欠多少钱就抄多少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吗?我现在还欠一元,我就只要抄一遍了。非常感谢大家这半个月对我的监督和鼓励,之前我是因为不遵守规则才被扣那么多分,现在抄一遍也值得!我会记住《规范》中的要求标准的!”
语毕,全班掌声雷动!
我想,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协调甚至对抗。“恨铁不成钢”是教师最容易产生的心态,如果不作改变,师生关系就会出现隔膜甚至走向对立,就常常断送了教育个体的发展可能,这样的例子实在是让人不忍心枚举。而有了磨“铁”成针的长期准备,投入了足够的智慧与关爱,往往就会出现让人惊喜的教育效果。说到底,教育尊重人的主体需求,教育措施得当,教育也就有了价值和意义。
“铁”的第三重含义——“铁”杆支持
真正成功的教育不仅能教给孩子们知识与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育他们美好的品性,还能不断开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为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很多教师会强烈地感觉到,对一个人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基因(天赋),而后天教育是建立在认识、利用和强化他的基因(天赋)基础之上的。不管学生与你相遇时是怎样一个情况,他身上总是有各种潜能的。教师不能一味高高在上地去评价或指点学生,而要与他们平等相处,发现并真心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与激发他们无限的正向能量。所以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更应该做学生的“铁杆粉丝”。
李萌是2011届盐田中考状元。小学时因为经常参加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就被我相中了。有缘的是,她真的成了我的学生。我带了她一段时间,就感觉没多大突破的空间了,因为她在语言表演这块儿非常突出,每次比赛都没有悬念地拿第一。有一次,学校又搞一个朗诵比赛,从功利角度考虑,我们班派她最合适,但我想,所有光环都是她的,她在乎多一个吗?对其他孩子公平吗?于是我说:“李萌,这次你帮忙训练另一个同学,让她去试一试,行吗?”没想到李萌笑嘻嘻一口答应,从咬字断句到感情语调,从彩排走台到背景音乐,全是她一个人带着从未上过舞台的同学完成。那个孩子最终得了第一名,而李萌比自己获奖还开心,在当天的日记里她记着那么一句话:“原来,帮助别人成功比自己成功更让人快乐!”
可能有人会想,天生这么优秀的学生,你培养了她什么?我觉得与其说是“培养”,不如说是“激发”, “激发”她更多的潜能和更强的挑战人生的勇气。李萌的语言表演和舞蹈都很专业,却不擅长唱歌,在我的鼓励下,她终于有了第一次参加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的勇气,顺利进入决赛还获得了“最佳台风奖”。李萌成绩整体优秀,一直以来文科素养显得更加卓越,但为了挖掘自己的潜力,她上高中分文理科时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理科。她的选择让她学得特别辛苦——她在“深外”读高中,每一个周五放学后她不是回家,而是直接打车去深圳书城24小时书吧里学习到晚上12点,再由妈妈打车接回家;第二天周六,她依然是早上6点多就起床学习。凭着这样苦行僧一般的学习,她最终以高出重本线60分的成绩考上大学,入学一年就成为交换生到加拿大深造。这样一个不会沉迷于个人优势、总在不断突破自己的孩子,如此勇敢、坚毅和自律,值得我这个老师永远欣赏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真正优秀的教师,对于“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是有自己独特的体悟的。我有时想,教师在研究学生的同时其实也在研究自己,而教育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教别人、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教自己、成就自己;而且这种成就有着永远探索不尽的空间,古人说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做学生的“铁杆粉丝”,其实不是“单粉”,而是“互粉”,是教师与学生互相支持,互相欣赏,互相成就,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贵人”!
当我正在回顾与梳理上面的内容时,正好收到了李萌从加拿大发给我的微信,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时隔多年返校,肖老师依然是那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意气风发的班主任,但是她身上那耀眼的光芒,经过时间冲刷变得更加柔和,像是一圈圈温暖氤氲的光华。”
是啊,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一个女教师,有着与生俱来的柔情,却因为要带领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变得更坚毅、笃定和顽强;而时光的洗礼,又渐渐冲刷走我身上的锋芒。因着春风化雨智慧融通,因着对教育的担当与责任,因着教育的深广与长远,无论是“铁血丹心”“磨铁精神”,还是“铁杆支持”,最终都会变成“铁女柔情”——“罡风天雨”不足畏,“虚名微利”不足恃,我就坚定不移地行走在“铁与柔”“情与理”的路上吧!
作家史铁生曾经说过一段话来解释自己的姓名,我不妨借用过来改一改,当成“一个很‘铁’的人”最后的自我注释: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让教育人生铁一样地存在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努力奋斗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附录】
(一)七班代币制
由孩子们自己图画、设计的七彩币。其中第一排为1元、2元的正反面,第二排为5元、10元的正反面。
(二)鹏鹏妈妈曾经画的一张素描《泪滴·滴泪》
(三)学生代表感言
(作者李萌 2011届盐田区中考状元,现在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攻读计算机、统计双学位)
肖老师是初中时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她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激情,从学习到平日里的表现,她都非常关心;不仅仅是上心,她还希望分享给我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思路。有一次,我因为学校要不断排练广播体操忍不住向她抱怨,她不仅耐心地听我讲完,还鼓励我把真正困扰我的原因表达出来——耽误学习时间。我通过交流意识到,消极应对并不能改变要一遍遍演练的事实,但是我能以身作则,鼓励我们班的同学好好表现争取一次过关。这样其他班的同学看到我们这么认真,也会受到感染。积极应对的氛围会这样一一传递下去,最终也能尽可能缩短排练所需的时间。那时的我把老师的许多嘱托当作理所当然,天经地义;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一位能够用心倾听学生、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并以长辈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老师有多么难得。时隔多年,我依然能想起那个午后,空气中的尘埃静静地漂浮在阳光的夹缝里,肖老师坐在办公桌后,温柔地提醒:遇事不要抱怨逃避,在无法改变大环境时就另谋出路,从改变自身做起。
肖老师是我一辈子的恩师,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我是那种极度需要鼓励、需要认可、需要爱的学生。肖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她包容我,不断地发现我身上的优点,每当我做得好的时候,她从不吝惜鼓励。我在她面前,就像是一个宝贝,三百六十度闪着金光。这样的期望鞭策着我,让我在遇到困难时竭力争取解决之道。是她激发了我不断争取的动力,也是她让我在年轻的时候尝到了因为不放弃而最终收获的精神的荣耀与独立,让我在异国带着对成功的向往,执着地前行。
肖老师在我初二的时候就因为身体的缘故不再带我们班了。但是她依然关心着我,师生的情谊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在我因为大规模换老师“水土不服”的时候,她陪着我凝视着大梅沙的青山,在聊天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短暂却温暖的课间。因为对学生无私的关心与爱护,她做了许多只有亲人才会做的事,扛起了一些只有父母才愿意肩负的责任。一日为师,终身为母,这句话真的一点也不错。
时隔多年返校,肖老师依然是那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意气风发的班主任,但是她身上那耀眼的光芒,经过时间冲刷变得更加柔和,像是一圈圈温暖氤氲的光华,让我知道,回到盐外,就是回家了!在肖老师的心里,不管走多远,我都是她眼中最棒的孩子。将近两年的师生缘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初中时的语文知识,还有这常伴的温暖与感动,和永远无法忘怀的甜蜜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