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的可能性

曾有一位爸爸非常困惑:“我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我认为踏实勤恳是做人的准则。但我的孩子喔,就像一个孙悟空,马虎随意。我觉得这些毛病必须要改啊,可是,为什么,纠正他的过程,这么痛苦?他现在成天烦躁不安,非常讨厌我,还多次扬言要离家出走。我的准则,难道有错吗?我对他的教育,难道有错吗?”

爸爸的准则,用于约束自己,可能没有错。但是,以为这样的准则,适合约束所有的孩子,就有错啦。这位爸爸的问题在于:缺乏教育智慧。

从爸爸的角度出发,他以为付出的是正确管教,然而,孩子却不这样认为。一个渴望自由的孙悟空式孩子,他内心的准则和原则,跟沙僧式的孩子不一样的。他能做到的程度,跟沙僧式孩子也不一样。他的亮点,同样不在这里。爸爸的“改正和纠正”,在他看来,这是过度的捆绑和束缚。

这一案例,体现出两种思维模式的激烈冲突。

很多亲子教育问题,源自这种理念上的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只是从自己的内心喜好和思维定势出发,并没有考虑孩子的特点;家长给的,往往跟孩子的内心需求相悖。

孩子小的时候,反抗能力不强,错位教育的矛盾还不明显。

等到孩子长大,反抗能力增强,家长认识到问题,往往为时已晚。

文文是个女孩,今年6岁,刚上小学。文文妈妈对她的要求很高。

通常,一年级的老师考虑到孩子小,刚上学记不住,会把作业要求发到家长手机上。但文文妈妈不给文文看,她认为:没记住作业,一定是文文上课不认真。

老师要求家长辅导作业、检查学习,协助培养好习惯。但文文妈妈不管,她对文文说:上学、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你必须自己做好。

因为作业做不好,学习跟不上,上学刚刚两个月,文文妈妈被老师叫到学校三次。文文妈妈只得赔笑脸,“绝对改正”。回到家,她教训文文:因为你上学的事,耽误了妈妈的时间,你必须自己调整好。

又过了两个月,老师“客气”地说:文文妈妈,文文学习的事,既然你不管,我也不会再找你了,让她自己多努力吧……

因为孩子的学习,这个家庭开过三次家长会,文文妈妈坚持己见,孩子奶奶被气得回了老家。

文文妈妈的高要求不仅在作业上。文文放学,常常要在深圳的大街上独自走25分钟,过马路、穿地铁通道,去妈妈的办公室。有人劝道,这样恐怕不安全。文文妈妈坚持说,这是锻炼,我已经教了她如何应付坏人。

类似的高要求还有很多。不得不佩服文文妈妈内心之强大,在坚定的信念指导下,不向任何“势力”低头。

但也忍不住有些担心:如果文文是一个唐僧式的孩子,有挑战自我的热情,长大后,她大概会庆幸自己童年时妈妈给的锤打锻炼。可如果她是一个猪八戒式的孩子,内心柔软敏感,渴望温暖柔情,长大后回想这段时光,她铭记的,会不会是“独自走在大街上的害怕无助”,以及“老师看到她又不交作业时,那不满又同情的目光”?她的童年里,会不会留下一段冷冰冰的缺爱记忆?

曾有人逼着4岁的孩子在暴雪里裸跑;也曾有人逼着9岁的孩子蹦极,那孩子站在80米高的蹦极台上,哭得撕心裂肺、凄惨绝望:妈妈,妈妈,求求你,我不敢,我真的不敢……

这样的做法令人纠结,更让人忧虑,如果面对这些的是一个情感丰富、内心柔软的小孩,这种体验,将在他的内心刻下多么深的伤痕……

我一度以为,孙悟空式的教育是最好的,自由生长、自在发挥,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心境开阔,有创造力。当看到琪琪爸爸对琪琪约束很严,我曾忍不住,试图影响他,想让他认识到过于严格的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但琪琪爸爸非常不以为然。

他说:“我了解琪琪,她跟我一样,属于你说的那种沙僧式的人。我们这样的人,优势和长项在于纪律和严谨,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天生的弱项,补是补不起来的。所以,她的人生方向,不是成为马云、李白那样的人。”

“那她的方向应该是什么?”我问。

“强化纪律性,关注细节,成为自律又有执行力的人。”琪琪爸爸回答。

“做孔子那样靠自律取胜的人?”

“是,不一定成为孔子,但也靠类似的亮点取胜。”琪琪爸爸说,“创新虽然重要,但不需要人人都成马云吧?阿里巴巴的董事会,不能都是马云这样的吧?”

听到这里,我快忍不住为琪琪爸爸鼓掌了。

“一方面,这是琪琪的优势所在,活在世界上,每个人总是要靠优势取胜的嘛。”琪琪爸爸接着说,“另一方面,你可能不了解,我们这种沙僧式的人,还有个弱点:没有主见,习惯服从。琪琪这个孩子,你不给她方向,不约束她,她反而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这样的小孩,管得不严,最容易被人带坏啦。”

“哈哈,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如果有个小沙僧被妖怪领去,他会很快变成一个兢兢业业的小妖。”我笑着说。

不得不说,琪琪爸爸的认识,有道理,够深刻。

放一个小孙悟空在虎妈家,这个家庭一定冲突不断、无法安宁。但沙僧式的孩子,放到虎妈家,肯定比被孙悟空式的家长教育,更利于激发潜能。

“逼子成龙”是不对的。但一个孩子,如果必须严管才能发扬天性优势、实现人生价值,或者说,严格细致的教育,能够激发优势和自信,能让他考上北大、哈佛,而自由放松的管理却只带给他一个二本、三本,甚至一无所成,或者步入歧途,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那么,松散的教育就是不适合的。

为什么那么多讲理念的亲子教育书,讲述成功教育的故事书,虽能让人读得心生感慨、跃跃欲试,但是,真去尝试的结果,却又觉得不那么适用,总好像在隔靴搔痒?

写到这里,我倾向于相信,原因是不同的孩子,他们的成长道路,适用的理念、方法,是不同的。而那些书,试图将一个理念、一种方法用于所有的孩子。对象错了,理念、方法虽好,却有可能南辕北辙。

我也意识到,狼爸虎妈的做法虽有效果,但显然不通用;温情温暖、自由生长的教育观念,虽然感人,若用错了孩子,也有可能误人子弟。

作为一个普通的家长,对于亲子教育的认识,我也是逐渐深入的。当认识到这一层,我的感受是:浑身冷汗!

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原则,所施予孩子的亲子教育,有没有可能,是与孩子的天性需求相违相悖的,而我们却浑然不觉,甚至自鸣得意?

那些青春期特别反叛的孩子,是不是因为童年时期无力反抗,却又必须忍受来自父母的错位管教方式,到了青春期,长久的积压终于一并发泄?

很多人长大后内心矛盾、纠结,无所作为,或郁郁不得志,是不是因为成长期没有得到顺势的教育,优势没发挥、劣势被夸大、方向被领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