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用心享受过程,就是最漂亮的结果
-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 徐军
- 6451字
- 2020-04-15 16:54:17
人生在世,贵在珍惜。只有那些懂得珍惜生命,且用心享受过程的人,才更容易充实自我、取悦自我、幸福自我,让生命画出美好的弧线,流彩于天上人间。
决定人生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如果说过程是十月怀胎,那结果就是一朝分娩。假如没有十月怀胎的孕育,又何来迎接新生的喜悦呢?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看重“结果”,以结果论成败。在这些人看来,没有好的结果,过程就没价值、没意义。比如,上没上过大学,找没找到好工作,有没有一个好配偶,挣没挣到大钱等等,都是人们非常在意的“结果”。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否认这些说法。的确,如果从学业到事业,从友情到爱情,从人际到生活,都弄得一团糟,没有好的“结果”,自然就不能说活得成功、过得幸福。
但是,如果我们只盯着“结果”,只为“结果”而活,忽略了“过程”,那么不仅很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更可怕的是可能会把自己整个人生都浪费掉。
我们必须明白,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如果要说结果,那只有一个结果最明确——死亡。
人生,如果省去所经历的挫折、苦难,只留下美好,那将是多么乏味?生命从此没有了惊喜、喜悦!那我们的生命到底还有什么意义?活着又为了什么呢?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过程”,加深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和了解非常重要。遗憾的是,不少的人并不知道或不懂得“过程”的重要,而是只注重结果。甚至有的人,从来不把平时的“过程”当回事,光想要结果,不想要“过程”。
有人曾说:“像谈恋爱,不能说:‘我就缺个老婆,你干不干?’得先谈风花雪月,谈理想,谈未来,而实际你就缺一个老婆。”虽然你想要的是一个老婆,但如果省去了前面风花雪月的过程,也就没有之后相伴厮守的生活。这样直接的“好结果”你还认为好吗?
其实,好的结果,其意义在于引导一个实现它的好的过程,也在于开创新的更好的过程。比如,你想娶一个好媳妇,不光在于娶到她的那一刻感到快乐,更在于在娶到她后的长长的过程中感到幸福。
有一位哲学老师给学生们上课,第一堂课讲“目的”的重要性,第二堂课讲“过程”的意义,第三堂课让学生们选择要“过程”还是要“目的”。有少数学生选择了“过程”。他们的解释是,因为“过程”中有很多精彩。
不管是事业、爱情还是亲情,要知道乐趣全在过程里面,而目的只是在长长的过程之后一秒钟的高潮。如同登山,登顶那一刻固然可以狂喜,但攀登的过程也是能让人感到充实和快乐的。其实无论在山腰还是在山顶,都有美丽的风景。山顶并不比山腰的景色美,另外,在山腰至少还有一种向上的动力,一种向上的期望。人们总希望攀到顶峰,然而最美的风景不一定在山顶上。
人越明白“过程”的重要,就越能感受出“过程”的趣味。钟爱“过程”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不管吃多大的苦,受多少的累,他们都能坦然面对,怡然自得,心静如水。因为在他们看来,无论什么事情,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自己亲自经历了、参与了、付出了,就已经“享受”了,就已经知足了。至于结果怎样,那是别人评价和看待的事。
另外,往往越是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人,越是不仅“过程”美好,而且“结果”更佳;而越是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人,越是不仅“过程”糟糕,而且“结果”更差。这就是“过程”决定了人生的道理。你想有个好人生,首先要有好“过程”。
对于过分注重“结果”的人,我建议可以转移一下注意力,变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如此,我们就会发现生命过程中脚下的每一步中都蕴含着应该享受的幸福。
总之,请你牢牢地记住:“过程决定人生”。人生制胜的关键是“过程”,而非“结果”。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
把握眼前的境遇,珍惜当下的幸福,享受过程的乐趣,守住当下的快乐,是人生的大智慧。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是的,如果我们过于看重结果,就会忽略了过程中的快乐。当我们忙忙碌碌、疲于奔命时,路上的景色再美,我们也无心瞧上一眼,日子就会在索然寡味中一天天逝去。这显然是无趣的人生。反之,如果我们在“旅途”中能欣赏身边的景致,生命一定会因此而灿烂。
我在读希腊神话时,被其中一个人物深深打动,他就是西西弗。
西西弗因犯了错而受到天帝宙斯的惩罚,让他把一块石头推到山顶。
西西弗接受了惩罚,可在他历经千辛万苦,将石头推到山顶后,石头又滚回山脚。于是,西西弗只得再次回到山脚,开始推石头的工作。然而,每次都是将石头推上山顶后的短暂瞬间,石头又滚落回了山脚。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西弗推着石头,痛苦不堪。
有一天,西西弗突然感觉到了快乐,他发现在推石头的过程中,他推过了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推过了春夏秋冬,推过了风花雪月,推过了蓝天白云,推过了电闪雷鸣。天上的飞鸟为他唱歌,地上的走兽为他舞蹈,微风为他送来花草的芳香,雨水给他带来土地的清香。
自此以后的每一秒,西西弗总是微笑着面对一切幸与不幸。
西西弗推出了勇气和耐力,推出了胸怀和智慧,更重要的是,西西弗推出了生命活在过程中的真谛!
没错,生命就在于过程本身。智者,善于在过程中发现乐趣,正如西西弗。而像这样的智者,自然不止西西弗。
东晋名士王子猷和戴安道是一对挚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戴安道则隐居于曹娥江上游剡溪(今浙江嵊县西南)的紫胎园。
一日半夜,突然飘起了鹅毛大雪。子猷尤其喜欢下雪天,因此再也睡不着觉了。于是打开门窗,命下人暖上酒,点上香烛,开始欣赏起雪景来。正欣赏之时,内心突然生出了一个想法:这样的天色,这样的景致,不找戴安道好好地欣赏一番,岂不辜负了这一场好雪。
想到此,王子猷立马更换衣服,提了个大食盒,里边备有美酒美食,撑着一把纸伞,踏石径,上了船,直奔戴安道住处。
沿途两岸的雪景美不胜收,令人陶醉。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完全呈现在王子猷面前,并没有因为人的冷落或者是宠爱而飘舞,无须他人认可,完全自得其乐。
王子猷深有感触,也深深体会到了美的意境,来到了戴安道家门口时,王子猷脑袋一摇,长袖一卷,掉头乘船回家了。
后来,有人问起此事:“为什么人到了门前却不进屋?”
王子猷笑着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
我相信,人生的价值在于过程本身,而并不是所追求的某一个目的。当我们消除了外在的目的性,就能充分体验过程本身的快乐了。
此时此刻的快乐最值得你用心感受
这个世界充满竞争,处处都有坎坷、有崎岖,甚至还有断崖,这种不顺利的生活所带来的痛苦更是无穷无尽,但痛苦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
一个美国商人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到一个墨西哥渔夫的小船上有好几条大黄鳍鲔鱼。显然,它们是这个渔夫抓来的。美国商人对渔夫能抓到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并且问要多长时间才能抓这么多?渔夫说,不一会儿工夫就抓到了。美国商人再问:“那你为什么不再多抓一会儿,这样你就能抓到更多的鱼?”
渔夫很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国商人又问:“那你一天剩下来的时间都在干什么,不会很无聊吗?”
渔夫很惊讶:“不会啊!我呀,每天都会睡到自然醒,然后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就跟孩子们玩耍,中午睡个午觉,到了晚上就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朋友们玩玩吉他,唱唱歌,跳跳舞,怎么会无聊呢?我的日子可过得充实又忙碌呢!”
这时,美国商人却不以为然,并给这个渔夫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想我可以帮你的忙!你每天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你就会有更多的收入了,而到时候你就会有足够的钱去买条大一点儿的船,这样你自然就可以抓更多的鱼,然后买更多的渔船。到最后,你肯定能拥有一个船队。到那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了,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这样你就能挣更多的钱去开一家罐头工厂。并且,你还可以到墨西哥城或者洛杉矶,甚至到纽约,在那里扩大企业规模。”
渔夫笑了笑,问:“这又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商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然后呢?”
美国商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享福啦!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的大众。那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然后呢?”
美国商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朋友们玩玩吉他啰!”
墨西哥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子吗?”
美国商人和渔夫的故事有多种解读,我们不去详说,但它至少启发了我们:要用心感受此时此刻的快乐,那这个世界在此时此刻就是美好的。
其实,我们在为未来拼尽全力时,要学会感受现在的快乐。
不攀不比,减少盲目的比较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的长处、天赋和能力,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与别人攀比。
有一位国王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园里很多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
国王从管理花园的园丁那里了解到:橡树由于感觉自己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因为感觉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出累累硕果,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也选择了死;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唯有最不起眼的心安草依然在茂盛地生长。
国王来到一株心安草前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那么多植物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尊敬的国王,我一点儿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您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架葡萄、一棵桃树、一株牵牛花或是紫丁香,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您希望我做的是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所以我活在当下的角色里,活得快乐自在。”
国王听罢,感叹不已。
《牛津格言》中说:“如果我们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但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就会感到很难实现,因为我们对于别人幸福的想象总是超过实际情形。”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既不能专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也不应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古人曾给我们留下这样一句话:“人比人,气死人。”的确,如果你事事与人比,烦恼就会比别人多。而烦恼一多,疾病就会缠身。
那么,如何消除这种攀比心理?
首先,通过自我暗示,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指通过对个体预期目标积极地叙述,实现头脑中坚定而持久的积极认知,摆脱陈旧的、否定性的消极思维模式。自我暗示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调节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预期,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它具体表现为带有鼓励性质的语言、符号以及动作。比如,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在心中默念“其实我也非常棒”之类的语句,久而久之,盲目比较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
其次,尽可能地纵向比较,减少盲目地横向比较。
比较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个体和自己的昨天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建立“希望体系”,帮助个体树立坚定的信心。横向比较是指个体与周围其他人的比较,有助于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往往会陷入横向比较的误区,忽略了纵向比较。其实,纵向比较有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我。
摁住急功近利的心,成功需要厚积薄发
在悄无声息中积蓄力量,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过程。不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坚持不懈地努力,方能练就高人一筹的本领。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想做成功者,不谈是否能成大事、出大名,至少能够被当下的人们所喜欢、所称道。不可否认,任何领域里,人们都会把成功作为追求的目标。这其中的方式却不一样,有的人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有的人却甘于在平凡中一点点地努力,厚积薄发,等待合适的时机,再爆发出最大的能量。
在国内某顶尖大学法学院的一次讲座上,一位同学向讲演的著名律师请教,问他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那位律师是这样回答的:“先不要急着讨论这个问题,让我先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上大学时,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一个毕业后就去了律师事务所工作,而另外一个则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他们毕业的时候,才23岁。10年过去了,那位参加工作的同学已经成了行业内的知名律师,而继续深造的另一个同学也结束了学习生涯,正式跨入了律师的行业。到他们都35岁的时候,这位33岁才成为律师的同学已经和做了12年律师的另一位同学做得一样好,一样有名。可是,到了43岁,也就是他们毕业后的20年,后者因为10年深造积累的知识不断地派上用场,事业越做越大;而前者却受自己的知识所限,驻足不前,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日渐沉寂下来。现在,不用我说,你们大家都知道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律师了吧?”
有位哲人曾经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将他们区分开来。如果给他们同样的一碗小麦,一种人会首先留下一部分用于播种再考虑其他问题;而另一种人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小麦全部磨成面,做成馒头吃掉。
我们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成功的人、优秀的人,只不过在“馒头”的引诱下,很多人失去了忍耐力,人心变得浮躁,许多人急功近利,做什么事情都是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殊不知,这种以结果为导向来指引自己行为的方式,恰恰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
事实上,成功之路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百米冲刺,前100米领先者不一定就能成为全程的优秀者,甚至都跑不完全程。在追求成功的漫长征途上,过程的积累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为了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个,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而要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迈向成功。
目的再正确,也请勿不择手段
太多人为了个人欲望而不择手段地算计着每个“挡路人”,你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吗?
不择手段的人,往往是用手段为目的挖掘坟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被我们的祖先信奉了千百年的信条,但某些企业和个人,缺乏信仰,唯利是图,他们崇尚厚黑学,认为要想成功就要不择手段,不管他们是为谋生存而放手一搏,还是资本胁迫下的无奈之举,他们往往会采取抄袭、欺骗与造假这些方式,殊不知,不择手段可能会获得眼前的小利,但一定会丧失长久的利益,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目的正确并不代表就可以因此而不择手段。而且,通过不择手段而实现的目的,最终的结局永远都不会是美好的。
唐朝著名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刘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说刚刚写完,还不曾给人看。于是宋之问说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他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名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名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顿生同情之心,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将成果据为己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他们是在各自的领域里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糕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不择手段,他们竟做起人人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实在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