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们都该补一补失败这堂课
-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 徐军
- 8029字
- 2020-04-15 16:54:17
东方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西方人称“失败教会成功”。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却并不多,少听些成功学,多补补失败这堂课。
有一种“毒药”,它叫成功学
成功学本无过错,但当它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奉行的主流价值观时,成功学就成了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容易迷失方向。
现在的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在追求成功,成功学也因此成为了“香饽饽”。几乎所有的成功学都无一例外地向人们灌输这样的人生信条:“人只有两种:成功者和失败者。”这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所有的企业,不管是私企、国企还是外企,都削尖了脑袋要抢占行业第一;所有的父母,不管是离婚的还是没有离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所有的图书,不管是原版还是山寨的,都在教我们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所有的选秀节目,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的,都在宣扬一夜成名,从此名利双收的神话……成功了,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失败了,那么,对不起,你不但是个Loser,还是个连自己也无法原谅的罪人,罪名就是:你竟然还没有成功!
一次,我去朋友的公司,在电梯中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陈老师上次讲的什么课啊?
“怎样在半年内赚到100万。”
“不是吧!太可惜了,我没有听到。”
“没关系,过几天还有一个分享会,陈老师会和他的弟子一起来和我们分享成功心得。”
这样的事在各大城市都在上演,很多现代人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一次培训或经验分享会,就可以“在半年内赚到100万”,即便能赚到50万、20万,那也算收获丰厚。
像这样的成功学,以速成为诱饵,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获取成功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在这种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不能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众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但是,这种成功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谁敢断定没有赚到钱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经十分欣赏—个年轻人,并想帮助这个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可当这个年轻人说出自己的梦想后,福特却吃了一惊: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赚到1000亿美元——超过福特当时财产的100倍。
福特不禁好奇地问他:“你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说:“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我只是觉得只有那样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福特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拥有那么多钱,其实不一定是好事,没准还会威胁到整个世界。我认为你应该再考虑考虑。”
在此后五年的时间里,福特没有再见过这个年轻人。直到有一天他们又见面时,年轻人告诉福特,他想创办一所大学,已经有了10万美元,还缺少10万美元。此时,福特决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因为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经找对了方向。
再之后,经过8年的努力,年轻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就是著名的伊利诺伊大学的创始人本·伊利诺伊。
所以,我想说的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成功学讲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成功。成功跟财富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你非要赚到了多少钱才能算是成功。成功是一种自我进步和自我实现的状态和过程,不断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和自己的价值,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能自食其力,对社会有所贡献,并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那就是成功!
失败是现代人的一门必修课
一个人,假如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逐渐就会变得麻木,如同温水中的青蛙,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时常降临的失败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可以让你从“失败”这门必修课里得到某些受益终生的启发。
某主持人曾采访过一位企业家,问他喜欢雇用什么样的司机。这位企业家的回答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说自己喜欢用出过车祸的司机。为什么?因为出过车祸的司机比其他人更懂得安全驾驶的重要性。这位主持人当时对企业家的答案还不是很赞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经验的丰富,他越来越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司机都是新的猛,越老越谨慎,因为刚开车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没经历过失败,觉得一切尽在掌握。当你自己刮了、撞了,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糟糕的事故,就会越来越谨慎,越来越小心,越来越懂得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在一个电视节目上看到一场小学生演讲比赛,小选手们摩拳擦掌,家长们出谋划策。因为是预选赛,输者将直接被淘汰出局,因此现场的气氛剑拔弩张。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的面孔,我突然间觉得这样的设计太过残酷:这么小的孩子,却要如临大考般地接受未知命运的折磨。
第一个上台演讲的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的妈妈就坐在观众席。小姑娘明显有些怯场,背好的演讲词念得断断续续,表情也很紧张,尽管评委们对她鼓掌以示鼓励,但小姑娘最终还是失败了,没能进入下一轮比赛。
演讲比赛结束后,按照规定,所有参赛选手均要在比赛结束前上台谢幕,无论是输还是赢,因为学校要培养孩子们坚毅的品格。
这时,镜头转向了那个小姑娘,她正坐在化妆区的椅子上,而她的妈妈正在为她梳头、化妆。小姑娘问妈妈:“人家都走了,我们也走吧。我不要零花钱了,因为今天演讲失败了。”妈妈笑了,没有一点儿沮丧:“一会儿还要谢幕呢!上台的时候别慌,优雅些,举止大方得体,要穿着最漂亮的衣服上台谢幕。”这位妈妈只字未提失败的字眼,小女孩的脸上也毫无失望的表情。等到最后上台时,她竟然第一个冲上了舞台,笑得比成功的选手还要甜美。
看到这里,我敢说,虽然未进入复赛,但她的笑容与漂亮,已经成了当晚绝对的主角。
我十分敬佩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失败这门课程,潇洒、从容地面对自己的失败。
是的,与成功一样,失败也是现代人的必修课。如果没有经历过失败,你就永远也不会知道成功的意义。人生就是一条弯曲的路,许多人会在拐角处被失败绊倒,一蹶不振,丧失再去追寻幸福的勇气。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击垮而丧失勇气。所以,要想得到成功与幸福,就要勇敢地去学习失败这门课。
不是劝你接受失败,而是教你正视失败
认识和学习失败,目的并不是接受失败,而是要正视失败,活用失败,让失败为成功服务。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遇到失败的次数要远远高于遇到成功的次数,而人往往是从多次失败的经历中获得经验,进而收获成功,所以人们常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失败是成功之母”。
实践也证明,“从成功中学得少,从失败中学得多”。纵观古今成大事、立大业者,其人生历练往往是一场艰辛的修炼过程。他们的成功往往是累积失败的经验得来的。曾国藩、丘吉尔、乔布斯……他们都曾经失败过,而且败得很惨。然而,他们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其经历过惨痛的失败。
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得没有价值。一个人虽然失败了,但如果他能总结失败的教训,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从失败中寻找出成功的方法,那么,失败对他来说就是无价之宝,比成功的经验还重要。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灯丝的过程中,曾经试验了几千种材料。有人说他失败了几千次,他说:“不,起码我知道几千种材料不能用作灯丝。”对于这样伟大的发明家来说,同样一项试验,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是失败,从另一角度来看则可能是成功。甚至还可以说,失败正是在为成功铺路。
可口可乐的发明就是源于一次配方失败,X光的发现也是源于一次试验失败,这些成果之所以能从失败中诞生,是因为参与者对失败进行了寻根究底的追问。他们搞清楚了为什么失败,就找到了成功的方法。
要想在失败中总结经验,首先必须有承认失败的勇气,坦诚面对和正视失败,然后才是活用失败。
“失败乃成功之母”虽然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一种训导,但事实上还是有很多人把失败同丢“面子”联系在一起,认为失败是可耻的,不敢正视失败。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西方人学习。在西方文化中,尊重失败是大多数人的成功心得。
2004年,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尔伯兹在访华期间应邀为《科技日报》的读者撰文。他这样写道:“在我来华访问期间,多次有人让我解释‘美国的科学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答案可能多种多样,但人们容易忽视这样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美国社会尊重失败。美国人尊重那些渴望成功、努力挑战困难的人,即使他们输得蓬头垢面;对于那些优秀而雄心勃勃的计划,即使偶尔失败了,也不以为耻。科学要探索,就会有失败。”
日本和田一夫先生的事迹就是一个从失败中获取成功的生动例子。
和田一夫出生在日本静冈县,全家人靠一家蔬果小店维持生计。和田一夫为自己获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但他表示,自己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过两次较大的失败。
在他21岁的时候,他经历了第一次失败。当时,他家的蔬果店被大火烧毁了,他们一家不得不露宿街头。不过,这次失败促使他把烧成平地的约330平方米土地拿去抵押,借钱买了块土地建起了超级市场,结果开创了日本八佰伴超市。
他经历第二次失败是在1976年。当时,受世界石油危机影响,巴西八佰伴被迫关门,和田一夫的海外拓展之路遭遇严重挫折。从这次失败的经历中,他领悟到不应该死守一个地方太长时间,要大胆调动资金,分散资产。后来,八佰伴果真从东南亚“流通”到中国。
和田一夫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就是因为他在人生道路上经得起失败,在“退回到原处”后不懈地追求进取,追求成功。如今,谁还会讥讽和田先生是一位“失败者”?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一旦有了敢于面对失败的心态,继而又有了善于积极进取的精神,那离成功就不会太远了。即使他会有一时的失败,也终会有“东山再起”之日。
难以避免的失败与可以避免的失败
搞清楚失败的性质,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用以指导现在的行动并预测将来,努力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失败学的精髓。
失败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遭遇未知之事时,即使充分注意也难以避免的失败,即意想不到的失败。遭遇这种失败,要能从中认真总结经验,并依然能保持前进的步伐。另一种是不该失败的失败,如不负责任、心不在焉所导致的失败,这种失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互联网领域,微软一直都是行业的佼佼者,其创始人比尔·盖茨更是富可敌国,曾长期占据全球首富宝座。2002年,微软想买下一家由几个大学生创办并刚刚开始发展的互联网公司。盖茨派出专人去和这家公司谈判,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家刚刚成立的公司竟然开价20亿美元。“这家公司还没有盈利,却要价20亿!这些孩子疯了!”于是盖茨终止了收购提议。可事实上,你知道吗?盖茨拒绝的这家公司叫Google,是现在互联网领域唯一可以和微软抗衡的巨头。
如果你觉得这是特例,那你就错了。Twitter是目前世界上最火爆的微博互动平台。据数据统计,Twitter全球注册账号总数已经超过2亿。《纽约时报》称,Twitter现在的市值是200亿美元。而在Twitter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人建议一家公司收购Twitter,价格仅仅是象征性的1美元,可是这家公司拒绝了,理由是:像Twitter这样的网站,没有任何的投资价值。就在这家公司拒绝收购Twitter后的几年,有家公司计划以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witter。你知道这家公司的名字吗?它就是Google。
互联网的巨头都经历过这样的失败,差点错过让自己一本万利的生意。可如今,微软和Google依然是互联网的巨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种失败是意想不到的失败,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提示自己不断发展自身,属于好的失败。
我们再来看看“可以避免的失败”。
我有一位后辈,且称之为A君。他给我讲过他的一段职场经历。
5年前,A君在一家营销策划公司工作。一次,他的一位朋友找到他,说他们公司想做一个小规模的市场调查。朋友说,这个市场调查很简单,他自己再找两个人就完全能做,希望A君出面把业务接下来,然后由他去运作,最后的市场调查报告由A君把关。当然了,他会给A君一笔费用。
这确是一项很小的业务,没什么大的问题。调查报告出来后,A君很明显地看出其中的“水分”,但他只是做了些文字加工和改动,就把它交了上去。
就在去年的某一天,几位朋友拉A君组成一个项目小组,一起去完成北京新开业的一家大型商城的整体营销方案。不料,对方的业务主管明确提出对A君的印象不好,原来这位先生正是当年那项市调项目的委托人。
因果循环,A君目瞪口呆,也无从解释。
这件事给A君以极大的刺激。现在回过头来看,他的这次职场失败完全可以避免,当时他得到的那点钱根本就不值一提,但就是为了这点钱,他竟给自己造成如此之大的负面影响!
这就是典型的“可以避免的失败”。
现实生活中,搞清楚失败的性质非常重要。对待“难以避免的失败”,我们要积极看待,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而让失败向好的方向转化。对于“可以避免的失败”,则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再犯。
学会利用失败,失败就是最漂亮的成功
既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让我们勇敢地去挑战它,去利用失败,化腐朽为神奇,使失败成为我们成功之路上启迪和前进的动力,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时无刻不是与失败相依相伴、形影相随的。因此,如何认识、对待和利用失败,并转败为胜,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不会利用,那失败就是单纯的失败;利用得好,失败也可以是最漂亮的成功。
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为此提供很好的启示:
李璞璘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和其他同学一样,她很快就成为求职大军中的一员。
名校背景,硕士文凭,让初出校门的李璞璘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了信心。可万万没想到,第一次应聘,她就遭遇了“滑铁卢”。
之后,李璞璘先后又进行了20多次求职,但结果都是铩羽而归。天生不服输的她并没有放弃,只是,在求职之余,她也开始总结自己的失败,并试图从中寻求新的出路。
一天,在逛图书大厦时,李璞璘无意中看到了成功学这个区域。在这个区域,摆的都是教人如何成功之类的书籍,包括求职的、经商的,可她发现,唯独没有“求职失败学”之类的读物。李璞璘突然灵光一闪,心想:自己求职失败的经历这么多,这其中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把它们写出来,给其他求职者一些启发和帮助,应该会有广阔的读者市场。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还能快速有效地宣传自己,让有缘的猎头看到并且被打动,从而顺利找到工作,那不是一举两得吗?
想到这里,李璞璘兴奋极了,并马上开始着手这项计划。从2013年4月27日起,她开始把自己求职失败的惨痛经历在博客上进行连载,并起名为《“我为什么没有拿到offer”的10个故事》。真实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实用的建议、深入的分析,让她博客的点击率短短几天就突破了两万。此后,看李璞璘博客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甚至把她的博客当成了日常讨论的论坛。
网上的热闹很快就带来了现实的热闹,一时间,新浪等各大知名网站纷纷邀请李璞璘去做节目,让其讲授求职真经。让李璞璘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博客浏览量的快速暴涨,她引起了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主管的注意,并最终被该公司高薪录用。
在人生的道路上,李璞璘的成功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个案。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失败,可事实上这些失败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是没有人在意而已。如果你能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而利用失败,那么你一样会把失败转化为漂亮的成功。
谁的成长不曾经历失败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失败中寻找与把握机会的过程。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人生是不丰富的人生,就像白开水,纯净却没有味道。
有一次,我和妻子回她农村的家里看老丈人,发现自家玉米地的玉米长得很矮小。我觉得这是一个向老丈人献殷勤的机会,便买了化肥,挑起粪桶准备施肥,却被老丈人阻止了。老丈人说,这叫“控苗”。玉米在发芽的时候,要旱上一段时间,让它深扎根,以后才能长得旺,才能抵御大风大雨。
老丈人说的是种玉米的道理,但我认真想了想,这何尝不是告诉我们成长的道理:年轻时苦一点,经受一点儿挫折与失败,没关系,它只会让人多一点儿阅历,长一点儿见识,并因此坚强起来,去追求自己的成功。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年轻时,史蒂夫·汉克就梦想着当一名歌手。参军后,他买到了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把吉他。空闲的时候,他开始自学弹吉他,并练习唱歌。他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很快就能自弹自唱,并开始创作歌曲。
服役期满后,汉克开始努力实现当一名歌手的梦想,可他没能很快成功——没人请他唱歌,他去应聘电台音乐主持也失败了。最后,他只能靠挨家挨户推销生活用品维持生计。不过,他并没有放弃音乐,他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个小乐队,在小镇上巡回演出。
后来,他录制的一张专辑为他的音乐事业打开了局面,这张专辑一经推出,就成功登顶音乐榜,获得了大量乐迷的喜爱,唱片公司也开始来找他……他成了一个明星。
但是,汉克的音乐之路并未就此一帆风顺。他开始沾染上一些恶习——酗酒、服用催眠镇静药和刺激性药物。他的恶习日渐严重,以致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最后,因酗酒而引起的一场交通事故,他被送进了监狱。
当他刑满出狱的时候,监狱的一位长官对他说:“史蒂夫·汉克,我今天要把你的钱和麻醉药都还给你,因为你比别人更明白你能充分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干的事。看,这就是你的钱和药片,你现在就把这些药片扔掉吧,不然,你就继续麻醉自己,毁灭自己。你选择吧!”
在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后,汉克选择了相信生活,选择了继续音乐事业。他找到他的私人医生。医生不太相信他,认为他很难改掉吃麻醉药的坏毛病。
汉克把自己锁在卧室闭门不出,一心一意地要戒掉毒瘾,为此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还经常做噩梦。后来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他说,自己总是昏昏沉沉,好像身体里有许多玻璃球在膨胀,突然一声爆响,只觉得全身布满了玻璃碎片。
当时摆在他面前的,一边是麻醉药的引诱,另一边是音乐梦想的召唤。结果,梦想占了上风。8个星期以后,他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睡觉不再做噩梦,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之后,他重返舞台,再次引吭高歌。他不停息地奋斗,最终成为享誉乐坛的超级歌星。
在成长路上,无论是谁,都会遭遇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在经历了考验之后,能够像汉克这样,战胜挫折与失败的人,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一个人在失败和挫折中成长,就好比鲜活的植物生长在腐朽的土壤中。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怕,但它可以增强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进而使我们能创造更多的机会。我们只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和考验,才能真正成熟并有所收获。而那些失败和挫折,都将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无价之宝。
别掩饰失败,那只会招致更大的失败
真正聪明的人,不仅善于寻求成功,更能勇敢面对失败,不去掩饰失败,因为他们知道,掩饰失败只会招致更大的失败。
许多人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这是一种正常反应。对大多数人来说,承认失败无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可事实上,能承认自己失败的人,往往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并给人以勇于负责的良好印象。
191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集会上做演讲。当他讲到女子也应该踊跃参加选举时,听众中忽然有人大声喊道:“总统先生!这句话和你五年前的意见不是大相径庭了吗?”对此,罗斯福不是回避或者掩饰,而是聪明地回答道:“可不是吗!五年前,我确实另有一种主张,现在我已深悟我那时的主张是不对的!”
罗斯福的这种坦白、忠实、诚恳、亲切的回答,使问话的人获得了满意的答复。其他听众也丝毫未觉察出他有什么不安的情绪。
沈从文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除了原班的学生之外,慕名而来听课的人也很多。面对台下座无虚席渴盼知识的学子,这位大作家竟然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慢慢平静下来,并开始讲课;可原先准备好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仅仅在10分钟内就讲完了。
同学们自然纳闷:这离下课时间还早呢,剩下的时间该怎么办?
很有自知之明的沈从文,没有找借口来硬撑“面子”,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
这句老实可爱的“坦言失败”的话刚刚写完,立刻引起同学们一阵善意的欢笑和掌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他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无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
敢于承认失败,当然不是随机应变的智慧,但它具有比智慧更加诱人的魅力。
敢于承认失败不仅能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也有利于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会失败,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采取以“死不认账”的态度来掩饰失败,而掩饰失败恰恰会招致更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