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证经济学:解构卅大经济悖论
- 周扬明
- 1825字
- 2020-06-25 05:59:39
1. “组织”和“局部均衡”
人们往往难以避免在两难中进行选择,这对于19世纪末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来说,也毫不例外。这位剑桥学院的创始人在对价格机制和需求理论的诠释方面表现得得心应手、富有想象力;在面对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之间的冲突时,依然别出心裁、富有想象力,是追求规模经济而宁愿扼杀竞争活力?还是为了保持竞争活力而牺牲规模经济?马歇尔在这两难选择上,不仅“急于驱逐经济人的幽灵”,还对解决这道冲突难题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概念和“局部均衡理论”留给了后人。围绕这道冲突难题,经济学家们开展了旷日持久的辩论,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即通过“组织”来解决这一冲突或悖论。当我们说到产业组织理论,似乎就毫不犹豫地推崇著有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经典著作《产业组织》(1959)的美国经济学家贝恩。然而,从这个理论的渊源看,完全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在论及生产要素时,独出心裁地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在当时,马歇尔所使用的“组织”概念里,既包括企业内的组织形态,又包括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组织形态,还包括产业之间的组织形态,甚至包括国家组织等。后来产生的组织理论,是从其中第二组织形态,即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态发展起来的。
马歇尔之所以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是因为他在研究分工与机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的集中、大规模生产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形态等问题时,触及了“规模经济”问题。规模经济实际上是指大量或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好处或效益。很显然,这种好处或效益是和“组织”直接相关的。同时,马歇尔还关注到,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会导致垄断的形成,而垄断的形成就会阻碍价格机制的作用。垄断会使价格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扼杀自由竞争这一经济运行的原动力,从而使经济活动失去活力,进而破坏资源的合理配置。于是,在马歇尔那里,规模经济和垄断的问题就变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以致后来人称这对矛盾为“马歇尔冲突”。马歇尔本人面对这个矛盾,企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生成——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或者说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即所谓的“行业均衡”“短期均衡”“暂时均衡”“局部均衡”与“有条件的垄断”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然而,马歇尔的这种观点和见解受到了后来的斯拉法等人的抨击,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末曾触发过有关“马歇尔冲突”的一场论争。在这场有关“马歇尔冲突”的争辩之中,其核心论题当然就是“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济两者的关系”,这个论题其实也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探讨的核心论题。尽管不少学者不认同马歇尔关于这个论题的观点,但是,由于马歇尔是产业组织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以及对其中内在矛盾的揭示者,因此,许多产业组织论者仍然把马歇尔视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
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竞争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人、财、物等资源在各产业间移动,从而使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实现均衡,使资源利用趋于合理,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具体说,一个社会的有限资源如何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呢?西方学者认为,担此大任就是价格机制,价格以及由价格引来的利润就像一盏信号灯,指示着哪种商品生产、哪个产业部门的资源分配过多或不足,分配过多则生产过剩,价格下跌,无利可图;分配不足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获利丰厚。这样,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追求私人利益的竞争就会使资源从无利可图的地方转移到获利丰厚的部门,从而达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合理分配,使社会生产和需求趋于均衡,同时,在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众多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差别,生产成本较低的生产者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产品,赢得更多的顾客和市场占有率,从而能使其生产进一步扩大,占有更多资源。相反,那些成本较高的生产者就会在竞争中失去顾客,失去市场,并最后失去手中的资源。这样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又可以为效率更高的生产者配置更多的资源。由于价格机制的作用是自动的,无须任何人劳神费心,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引发利己竞争,这种为利益的竞争最终可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他们认为,自由竞争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这一信条经过马歇尔的诠释,提出所谓的“有条件竞争”和“局部均衡”,似乎更加诱人。以至于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把自由竞争作为经济学的第一要务,不敢有丝毫的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