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道路设置规定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中的相关规定如下。

4.1.5 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2.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3.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

4.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5.当地基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6.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条文解析】

本条各款是维护城市交通安全的基本规定。

5.2.1 建筑基地内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地内应设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其连接处的车行路面应设限速设施,道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安全出口。

2.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m。

3.道路改变方向时,路边绿化及建筑物不应影响行车有效视距。

4.基地内设地下停车场时,车辆出入口应设有效显示标志;标志设置高度不应影响人、车通行。

5.基地内车流量较大时应设人行道路。

【条文解析】

按消防、公共安全等要求对基地内道路的一般规定。

5.2.2 建筑基地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路不应小于7m。

2.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50m。

3.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不应影响有效通行宽度。

4.车行道路改变方向时,应满足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要求;消防车道路应按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设置。

【条文解析】

提示路边设停车位及最小转弯半径等要求。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 50180—1993)中的相关规定如下。

8.0.2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8.0.2.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8.0.2.2 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8.0.2.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8.0.2.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8.0.2.5 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条文解析】

居住区内各级道路的宽度,主要根据交通方式、交通工具、交通量及市政管线的敷设要求而定,对于重要地段,还要考虑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做局部调整。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的规定。

表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单位:%

注:L为坡长(m)。

8.0.3.2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条文解析】

道路最大坡度控制指标是为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极限值,在一般情况下最好尽量少出现,尤其是在多冰雪地区、地形起伏大及海拔高于3000m等地区要严格控制,并要尽量避免出现孤立的道路陡坡。

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及相应的限制坡长规定,为的是保障司机的正常驾驶状态而不致产生心理紧张,防止事故的发生。

关于非机动车道的纵坡限制,主要是根据自行车交通要求确定,它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在现阶段,自行车对一般居民来说不仅是出行代步的交通工具,而且也是运载日常物品的运输工具。

8.0.5 居住区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8.0.5.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8.0.5.6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8.0.5.7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

表8.0.5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  单位:m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条文解析】

本条对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做了规定。

①本条对居住区与外部联系的出入口数做了原则性规定。规定了出入口数不能太少,是为了保证居住区与城市有良好的交通联系。小区对外出入口不少于两个,为的是不使小区级道路呈尽端式格局,以保证消防、救灾、疏散等的可靠性,但两个出入口可以是两个方向,也可以在同一个方向与外部连接,而居住区的对外出入口要求是不少于两个方向,这是考虑到居住区用地规模较大,必须有两个方向与城市干道相连(含次干道及城市支路)。有关车行和人行出入口的最大间距是依据消防规范的有关条款做出的。正文条文中提到的人行通道,可以是楼房底层专设的供行人穿行的洞口。如果小区、组团等实施独立管理,也应按规定设置出入口,供应急时使用。

②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应尽量采用正交,以简化路口的交通组织。

③居住区内有必要在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老年人活动站及老年公寓等主要地段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无障碍交通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满足轮椅和盲人的出行需要。

④过长的尽端路会影响行车路线,使车辆交会前不能及早采取避让措施,并影响到自行车与行人的正常通行,对消防、急救等车辆的紧急出入尤为不利。所以在正文条文中对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做了规定。

⑤条文中提到在地震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这是道路工程技术设计的原则规定。所谓柔性路面,指的是用沥青混凝土为面层的道路。

⑥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要保持一定距离,主要是考虑在建筑底层开窗、开门和行人出入时不影响道路的通行,以及一旦楼上掉下物品也不影响路上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并且有利安排地下管线、地面绿化及减少对底层住户的视线干扰等因素而提出的。对有出入口的一面要保持较宽的间距,为的是在人进出建筑物时可以有个缓冲地方,并可在门口临时停放车辆以保障道路的正常交通。

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9.0.2.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9.0.2.2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9.0.1规定。

表9.0.1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  单位:%

9.0.2.3 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9.0.2.4 避免土壤受冲刷。

9.0.2.5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9.0.2.6 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条文解析】

竖向规划设计应综合利用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因坡就势合理布局道路、建筑、绿地,顺畅地排除地面水,而不能把竖向规划当作是平整土地、改造地形的简单过程。

9.0.3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时,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式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条文解析】

当居住区内的地面坡度超过8%时,地面水对地表土壤及植被的冲刷就严重加剧,行人上下步行也产生困难,因此必须整理地形,以台阶式来缓解上述矛盾。无论是坡地式还是台阶式,建筑物的布局及设计、道路和管线的设计都应做好相应的工程处理。

9.0.4 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地面水排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9.0.4.1 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管)排除地面水。

9.0.4.2 在埋设地下暗沟(管)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在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

【条文解析】

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除一般要求采用暗沟(管)的方式,主要出于下列考虑。

①省地——可充分利用道路及某些场地的地下空间。

②卫生——雨水、污水用管道或暗沟,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利控制蚊蝇孳生。

只有在因地形及地质条件不良的地区,才可考虑明沟排水方式。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中的相关规定如下。

4.3.1 每个住宅单元至少应有一个出入口可以通达机动车。

【条文解析】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口增多,购物方式改变,以及居住密度增大,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诸如机动车能进入小区,但无法到达住宅单元的事例,给急救、消防及运输等造成不便,降低了居住的方便性、安全性,也损害了居住者的权益。

4.3.2 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双车道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m;宅前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2.5m。

2.当尽端式道路的长度大于120m时,应在尽端设置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3.当主要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4.在抗震设防地区,道路交通应考虑减灾、救灾的要求。

【条文解析】

为保证各类车辆的顺利通行,规定了双车道和宅前路路面宽度,对尽端式道路、内外道路衔接和抗震设防地区道路设置提出了相应要求。因居住用地内道路往往也是工程管线埋设的通道,为此,道路设置还应满足管线埋设要求。当宅前路有兼顾大货车、消防车通行的要求时,路面两边还应设置相应宽度的路肩。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2003)中的相关规定如下。

3.0.5 出入口和内部道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总出入口布置应明显,不宜少于二处,并以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观众出入口的有效宽度不宜小于0.15m/百人的室外安全疏散指标。

2.观众疏散道路应避免集中人流与机动车流相互干扰,其宽度不宜小于室外安全疏散指标。

3.道路应满足通行消防车的要求,净宽度不应小于3.5m,上空有障碍物或穿越建筑物时净高不应小于4m。体育建筑周围消防车道应环通;当因各种原因消防车不能按规定靠近建筑物时,应采用下列措施之一满足对火灾扑救的需要。

1)消防车在平台下部空间靠近建筑主体。

2)消防车直接开入建筑内部。

3)消防车到达平台上部以接近建筑主体。

4)平台上部设消火栓。

4.观众出入口处应留有疏散通道和集散场地,场地不得小于0.2m2/人,可充分利用道路、空地、屋顶、平台等。

【条文解析】

本条规定保证基地内部的交通疏散以及与城市公共道路的联系。消防管道部门提出,一些体育建筑周围常为一些低层建筑和裙房所包围,给消防扑救带来了困难。故专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相应措施作为补充。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 57—2000)中的相关规定如下。

3.0.2 剧场基地应至少有一面临接城镇道路,或直接通向城市道路的空地。临接的城市道路可通行宽度不应小于剧场安全出口宽度的总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800座及以下,不应小于8m。

2.801~1200座,不应小于12m。

3.1201座以上,不应小于15m。

【条文解析】

本条规定保证剧场有疏散的道路,并保证疏散道路有一定的宽度。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14年版)》(GB 50156—2012)中的相关规定如下。

5.0.2 站区内停车位和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内车道或停车位宽度应按车辆类型确定。CNG加气母站内单车道或单车停车位宽度,不应小于4.5m,双车道或双车停车位宽度不应小于9m;其他类型加油加气站的车道或停车位,单车道或单车停车位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或双车停车位不应小于6m。

2.站内的道路转弯半径应按行驶车型确定,且不宜小于9m。

3.站内停车位应为平坡,道路坡度不应大于8%,且宜坡向站外。

4.加油加气作业区内的停车位和道路路面不应采用沥青路面。

【条文解析】

本条规定了站区内停车场和道路的布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