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人类早期的管理实践

1.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 (Babylon) 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 空中花园在公元前 600 年建筑,它是一个四角锥体的建筑,由沥青及砖块建成的建筑物以拱顶石柱支承着,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河水从空中花园旁边的人工河流下来,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其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的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紧连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n plain)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与别处不同,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更有文献认为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2.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千米,平均高67米、宽45米。长城工程建设中体现了三个管理特点。第一,有严谨的工程计划。对工程所需土石及人力、畜力、材料、联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环扣一环,使工期不至于延误。第二,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工程验收制度,如规定在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箭头碰墙而落,工程才算合格,否则返工重建。第三,有效的分工制。长城建设在事先确立走向前提下,分区、分段、分片同时展开,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步性,体现了有效的分工。

3.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几千年前,人类就能够完成如此规模浩大的、由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工程。谁来吩咐每个人该干什么?谁来保证在工地上有足够的石料让每个人都有活干?答案就是管理。在某些人的监督下将人们的努力组织起来,这些监督者负责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不管当时人们怎么称呼管理,得有人计划要做什么,得有人组织人们和材料去做这件事,得有人指挥人们去做,以及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保证每件事情都能按照计划进行。

组织在我们中间已存在了几千年,管理实践也是如此。但是,只是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尤其是在20世纪,管理才被系统地加以研究,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知识体系,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

二、三次产业革命的推动

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起始于英国),使人进入了机械化时代。这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产生了近代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并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的发明(起始于德国),使人们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以科学家发明为主;多国发明相互推动;日本等国同时利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出现(起始于美国),使人们进入了自动控制时代。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高新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既是由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由于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求的结果。此次科技革命是以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相互促进、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为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再依靠劳动强度,而主要依靠生产技术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促进了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和科技竞争。

随着机械力的出现、大量生产、迅速扩展的铁路系统带来运输成本的降低,这一切都促进了大企业的发展,而大企业更需要正规化的管理。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对于规范的管理理论的需求也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