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意境环

日本建筑师藤井明用20多年时间调查了世界40多个国家的500多座聚落。他认为聚落的美和生命力源起于聚落中群体的“共同幻想”,这种幻想是聚落中群体共同遵守的制度、信仰、宇宙观等,不同的幻想造就了聚落不同的个性和美的异质性。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如果园林形象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便会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乡村景观意境表现下的乡村聚落不单是一个物质的居住空间,更是一处精神场所。中国五千年的社会环境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环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特质。魏晋伊始的士大夫们终极的文人趣味表达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乡土生活的向往。乡土景观是文人意境的源头,具有更为广泛和旺盛的生命力。隐者避世的情怀深入人心,在现代,返璞归真成为人们居住环境的向往,乡村景观成为真正的人生“桃花源”(图2-1-15、图2-1-16)。

图2-1-15 西塘古镇

图2-1-16 漓江渔火

乡村景观除了对中国自然山水意境的感知外,其意境还表现在对乡愁的表达。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乡愁的历史,历朝历代反映“乡愁”的诗歌不胜枚举。早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贺知章在《回乡偶书》写出游子感伤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王维《杂诗三首》里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最为被人时常吟诵的是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元统一后战乱不断,为避乱世北方文人背井离乡地南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道出了国家民族命运和士大夫们的亡国之苦。近代席慕蓉的散文诗《乡愁》以及余光中的《乡愁》都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情怀。“乡愁”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情怀,体现了国人对故国家园的深切眷恋。重土轻迁的中华民族将国家情怀和个人情感融于乡村的文化记忆之中。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上用诗意的文字,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建设思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和热议。乡村是诗意的情感和心灵的居住地,作为地方文化符号的乡村景观,浓缩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认同和图像形态,设计中应挖掘隐藏着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提高居住者的幸福感,留住乡愁,升华其内涵,借乡村景观形态触发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