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考 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读《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有感

财务监管局 张 涛

当看到鱼在鱼缸里游走,看到快递送货上门,看到高楼拔地而起,看到日用百货价格波动……你是否意识到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运行系统,读完的Donella H.Meadows的《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发现事物规律的窗户,这本书带给我的认知感受,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庖丁解牛般地讲解了关于系统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知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工作、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各种问题,对于当前的国企改革等工作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系统的基本理念

什么是系统?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事物,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的行为模式相互影响,系统可能受到外力触发、驱动、冲击和限制,系统会对外力的影响进行反馈,系统中相互连接是通过信息流进行运作的,系统的总体大于部分之和。不论大系统,还是小系统,都有其内在的特有的规律,只有理解了系统的各种行为,我们才能顺势而为,正确地引领系统产生持续的变革,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层面。

所谓系统思考就是利用系统的运作机理,把问题放在一个系统中去分析和研究,整体地、动态地、连续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系统思考作为与还原论相对立的思维模式,采用了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并整合了现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系统的特征

书中列举了系统的三大特征如下。

(1)适应力,指系统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存在和运作的能力。系统的适应力是有限度的,系统由于不断地变化而有了适应力,恒定不变的系统是不具备适应力的。对于企业来说,根据外部变化做出管理模式、政策等调整就是适应力的体现,例如市场需求下降,竞争对手降价,管理者就需要作出跟随降价还是开发新产品的决策。

(2)自组织,指系统具有塑造自身机构、生成新结构、学习、多元化、复杂化和进化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能够不断地开发新产品、购买新资产、雇佣更多员工,通过自身内部的不断决策和努力做强做大做优。

(3)层次性,指一个大系统包含很多子系统,一些子系统又可以分解成更多、更小的系统。各个子系统内部的联系多于并强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要想让系统高效地运作,层次结构必须很好地平衡整个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报酬、资源和目标。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集团是一个系统,它的子公司组成了他的子系统,孙公司组成了子系统的子系统。

三、对国企改革的几点启示

系统思考是“见树又见林的艺术”,它要求从看局部到看整体,从看表面到看结构,从看静止到看变化,从看个体到看联系,利用系统思考能够应对各类复杂的问题,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这正是系统思考方法的精髓所在,因此系统思考必然是适用于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思维方式。如果把所有的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大系统,每一个企业都是他的子系统,这个系统既受外部其他系统的影响,系统内部之间也是相关影响,动态变化的,作为管理者不能只解决一个个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有广阔的视野,整体考量、驾驭全局、统筹协调、协同推进。利用系统思考方法,有利于理顺复杂的改革关联,更有利于是凝聚改革共识、催生改革动力。

1.统一改革的目标,形成良好运行的动力

书中提出由于系统内参与者的目标不一致,必然产生改革的阻力,如果任何一方让步,系统的目标就会偏离让步者的目标。应对改革阻力的有效方法是设法将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协调一致,或者改变、弱化与总体目标不一致方的目标。当前国企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与系统内某些人的目标相冲突,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新的政策去协调统一,例如我们为了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采取的分流安置下岗职工政策是有利于总体目标的,但与部分个体的目标冲突,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采用转岗、补偿等方式弱化偏离总体目标一方的诉求。

2.修正规则漏洞,形成良好的运行方向

书中提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处处存在,只要哪里有规则,哪里就存在“规避规则”,“规避规则”意味着采取一些迂回或者变通措施,虽在表象上遵守或者不违反规则,但本质上规避了系统规则的原本意图。解决的办法是修改或重新设计规则,从规则的行为中获得创造性的反馈,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通过强化执行加深矛盾。当前国企改革我们出台了许多的政策和制度,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没有量化指标就会导致选择性执行余地较大,政策效果差强人意;政策引导方向不当就会导致企业发展方向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当我们发现有人规避政策时,不能强化政策的执行,而是要根据问题不断修正我们的政策,使政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例如我们的考核政策如果只关注利润,将导致企业想方设法提高利润,某些企业虽然看起来业绩很好,而忽略了研发、环保、人员素质等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长期来看,企业将脆弱不堪,难以抵御外部的各类风险。

3.注重政策时效,形成良好的运行保障

书中提出由于复杂系统存在延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更加难以解决,即我们常说的“一针不补,十针难逢”。延迟可能是接收到的信息延迟,也可能是反应速度存在延迟。解决的对策,或是调整政策匹配延迟时间,或是调整延迟时间使其匹配政策。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我们制定的政策,当期效果不明显,我们要考虑是政策的效果还没有显现,还是政策制定的不及时导致已经无法起作用,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我们一方面可以要求企业继续坚定不移的执行政策,另一方面需要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提高政策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压降两金过程中我们既要求企业坚持执行我们的政策,同时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压降情况每年调整压降方案。

4.强化信息流,形成良好的运行反馈

书中提出了多个改变系统的“杠杆点”,信息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信息流缺少是系统功能不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恰当的地点、以有效的方式恢复缺失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的重要性在当前来看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在30多年前已经提出,可见其理论的科学性。当前的国企改革中,我们要注重保证企业运行、政策执行、问题反馈等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保证上下之间,企业之间沟通无障碍,信息传递无死角。同时要采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国有企业建立覆盖全面、级次完整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大数据”,并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成为政策制定的坚实基础。

5.运用社会范式,形成良好的运行基础

作者在书中指出,社会公认的观念,一些潜在的基本假设以及关于社会现实本质的普遍看法,构成了社会范式,它是人们普遍相信的、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行的一系列基本假设、规则或者信念。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遵守这些隐藏的规则,如果要在范式层面上采取干预措施或者推动变革,都会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并从根本上改变系统。2015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是在社会范式上的一次变革,提出了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彻底改变了过去以管企业为主的监管模式,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有企业这个大系统的运行目标,将对国有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通过“N”个配套的政策正在不断地释放。由于这次变革的深刻性,我们需要严密监控并及时调整政策,同时我们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要遵守已经存在的、与管资本为主理念不冲突的社会范式,保证新系统的生命力和可持续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