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内分泌科护理手册
- 葛艳红 张玥主编
- 5988字
- 2020-08-28 08:10:04
第二章 内分泌科科室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
一、医院环境的特点
病区是指以向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护理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患病的人,也包括健康的人,其内容涉及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护理,以及人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护理。以健康照顾为目标的医疗环境,应该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并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病区的设置、布局和管理直接影响到医院各项任务的完成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因此,护士应为患者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物理环境及和谐的社会环境,保证医院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每个病区设有病室、抢救室、治疗室、会议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医护休息室、库房、杂用室、处置室、厕所、浴室、盥洗室等。根据医院条件设置床位,每间病室设1~3张床位,两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m,床与床之间安装隔帘,有利于护理及维护患者的隐私权。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良好的医院环境应具有以下特点。
1. 服务专业性
医院环境中服务的对象是患者,而患者是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复杂的生命有机体。因此,医院中医护技术人员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同时又团结协作,以提供高质量的医学综合服务,同时又体现了其精度和广度。由于护士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起相对独立的作用,因此,现代医院环境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其应具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地照顾患者的生活,提供专业的生活护理、精神护理、营养指导等服务,并在新技术、新专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满足患者多方位的健康要求。
2. 安全舒适性
医院是患者治疗病痛、恢复健康的场所,首先应满足患者的安全需要。
(1)治疗性安全 安全舒适感首先来源于医院的物理环境,包括空间、温度、湿度、空气、光线、噪声的适量控制、清洁卫生的维护等。医院的建筑设计、设备配置、布局应符合有关标准,安全设施齐备、完好,治疗护理过程中避免患者发生损失。
(2)生物环境安全 在治疗性医疗环境中,致病菌及感染源的密度相对较高,应建立院内感染监控系统,健全有关制度并严格执行,避免发生院内感染和疾病的传播,保证生物环境的安全性。
(3)医患、护患关系和谐 医护人员应注意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耐心、热情地对待患者,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重视患者的心理支持,满足其被尊重的需要及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增加其心理安全感。
3. 管理统一性
医院医疗服务面广,分工协作部门复杂多样,在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医院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院规,统一管理,保护患者及医院工作人员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例如,在病区护理安全中应具体做到:
① 病室整齐,规格统一,物品以根据需求及使用方便为原则。
② 患者的皮肤、头发、口腔等要保持清洁,被服摆放宜根据需求及使用方便为原则。
③ 工作人员应仪表端庄、服装整洁大方,遵守有关的工作制度,尽量减少噪声的产生,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休养空间。
④ 治疗后用物及时撤去,排泄物、污染物及时清除等。如给患者口腔护理后及时消毒镊子、止血钳等医疗器械,同时分清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4. 文化特殊性
医院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院文化指医院主体和个体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特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医院硬文化和医院软文化两方面。医院硬文化主要是指医院内的物质状态,如医疗设备、医院建筑、医院环境、医疗水平和医院效益等有形的东西,其主体是物。医院软文化是指医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医院特色的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果,其主体是人。医院硬文化是医院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医院软文化一旦形成则对医院硬文化具有反作用。两者是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制约又相互转换。狭义的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等。适宜的医院文化是构建和谐医院的必要条件,将“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融入医院管理,是医院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医院环境的分类
医院环境是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可分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社会环境又包括医疗服务环境及医院管理环境。
1. 物理环境
指医院的建筑设计、基本设施以及院容院貌等为主的物质环境,属于硬环境。它是表层的、具体的、有形的,包括视听环境、嗅觉环境、仪器设备、工作场所等,是医院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社会环境
医院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护士应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建和谐的氛围,帮助患者解除不良心理反应,尽快适应医院的社会环境。
(1)医疗服务环境 指以医疗护理技术、人际关系、精神面貌及服务态度等为主的人文社会环境,属于软环境。它是深层次的、抽象的、无形的,包括学术氛围、服务理念、人际关系、文化价值等。医疗服务环境的好坏可促进或制约医院的发展。
(2)医院管理环境 包括医院的规章制度、监督机制及各部门协作的人际关系等,也属于软环境。医院管理环境应以人为本,体现医院文化,旨在提高工作效率,满足患者需求。
良好的医院环境需要软、硬环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亦是医院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及影响广大患者对医院整体印象的综合评价和心理认同的重要因素。
三、病区环境管理
良好、舒适的病区环境是医务人员应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可分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 病区的物理环境
(1)温度 适宜的温度使患者感觉舒适,有利于患者治疗、休息及护理工作的进行。一般病室内适宜的温度是18~22℃,产房、新生儿室、手术室、老年病室内适宜的温度是22~24℃。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和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散发,使人烦躁,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使患者畏缩,缺乏动力,肌肉紧张而产生不安,在诊疗护理时易受凉。
病室内应该有室温计,以便随时评估和调节室内温度。护士可以根据天气变化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夏季采用空调或电风扇调节室温,冬季采用暖气或其他取暖设备保持合适的室温。实施护理措施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暴露,防止患者受凉。
(2)湿度 湿度为空气中含水分的程度。病室湿度一般指相对湿度,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量与其达到饱和时含量的百分比。湿度会影响皮肤蒸发散热的速度,从而造成人体对环境舒适感的差异。病室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湿度过高,蒸发作用减弱,抑制汗液排出,患者感到潮湿、气闷,尿液排出量增加,对患心脏、肾脏疾病的患者尤为不利;湿度过低,室内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出现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不适,对气管切开或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尤为不利。
病室内应该有湿度计,以便随时评估和调节室内湿度。当室内的湿度过低时,可以使用加湿器,冬天可以在暖气上安放水槽蒸发水汽。当湿度过高时,适当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或使用空气调节器、除湿器等。同时注意皮肤的护理,当患者皮肤潮湿出汗较多时,应及时给予清洁并更换病员服;皮肤干燥时,可以涂抹乳液增加湿度,以患者舒适为宜。
(3)通风 通风可以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并调节室内的温湿度,降低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微生物的密度,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因此,病室每日定时开窗30分钟左右,以通风换气。通风效果与通风面积、室内外温度差、通风时间和室外气流速度有关。通风时避免对流风直吹患者,冬季通风时注意为患者保暖。
(4)音响 音响是指有声音的存在。人在健康状态下需要一定的声音刺激。当健康状况不良时,对声音的耐受力下降,即使是美妙的音乐也会被视为噪声。凡是不悦耳、不想听,使人生理及心理产生不舒服的音响都属于噪声。噪声会有损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噪声甚至造成听力丧失。衡量音响强弱的单位是“分贝”(dB)。我国环境保护部2008年发布的《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规定:医院病房白天噪声控制在40dB以下,夜间控制在30dB以下。噪声的危害程度由音量大小、频率高低、持续暴露时间和个人耐受性而定。一般噪声强度在50~60dB时,即能产生相当的干扰。当噪声高达120dB时,即可造成高频率听力丧失,甚至永久性耳聋。长时间处于90dB以上的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肌肉紧张,以及出现头痛、失眠、焦躁等症状。完全没有声音也会使人产生意识模糊,或非常寂寞的感觉。为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病区工作人员要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
① 说话轻:说话音量适中,评估自己的声量并保持适当的音量。不可以耳语,耳语会使患者产生怀疑与恐惧。
② 走路轻:走路时脚步要轻巧,穿软底鞋,防止走路时发出不悦耳的声音。
③ 操作轻:操作时动作要轻,收拾物品时避免相互碰撞。推车的轮轴定期检查并滴注润滑油,以减少过度摩擦而发出的声音。
④ 开关门窗轻:病室的门窗和桌椅脚钉橡胶垫。开关门窗时,随时注意轻开轻关,以避免不必要的噪声。
护士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保持病室安静的重要性,以取得他们的配合,共同创造一个安静的休养环境。为防止过于安静的病室环境使患者产生孤寂感,可以鼓励患者使用带耳塞的收音机或随身听,让病情较轻及恢复期的患者随时收听新闻、音乐及各种信息,以丰富住院生活,减少孤独寂寞感。
(5)光线 病室采光有自然光和人工光两种,护士根据治疗、护理需要以及不同患者对光线的不同需求予以满足。日光是维持人类健康的要素之一。当日光照射到机体时,会通过视觉分析器和皮肤感受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经反复的反射作用调整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因此,适当的日光照射能使照射部位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使人食欲增加,舒适愉快。因此,护士应采取打开窗帘等措施使日光能照进病室,要避免日光直接照射患者的眼睛,以防引起目眩。为了夜间照明和诊疗护理的需要,病室必须准备人工光源。夜间采用地灯或可调节型床头灯,既方便护士夜间巡视工作,又不影响患者睡眠。
(6)装饰 病室布置以简洁美观为主。医院可以根据各病室的不同需求来设计和配备不同颜色,促进患者身心舒适,同时还可以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如儿科病室选用暖色系及卡通图片装饰,减少儿童的恐惧感;手术室选用绿色或蓝色装饰,使患者安静,产生信任感。绿色环境让人有清凉感觉,适于发热的患者;灰色与蓝色有安抚镇静的功能;黄色有兴奋刺激的作用,对抑郁症患者常可产生疗效;蓝绿色令人注意力集中,使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病室走廊适当摆放一些绿色植物、花卉盆景等,以美化环境。在病室的周围栽种树木、草坪,修建花坛、桌凳等,供患者休息、散步和观赏。
2. 病区的社会环境
病区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也是就诊患者集中的场所。对初次住院的患者来说,病区里的陌生人际关系和规章制度会使之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护士应帮助患者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病区环境,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1)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社交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彼此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系。在医院环境中,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影响患者的康复。
① 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和帮助性的人际关系。相互信任与彼此尊重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护士在具体的医疗护理活动中,要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患者也应该尊重护士,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尽量与护士配合,以充分发挥护理措施的效果,促使早日康复。护患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是不平衡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护士行为会直接影响护患关系。护士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a.语言:语言能影响人的心理及整个机体状况,甚至影响到人的健康。护士应正确运用语言,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而获取患者完整真实的心理状况,同时还能得到患者的信任,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b.行为举止:医护人员的行为及其技术操作常受到患者的密切关注,因此医护人员的仪表和神态应沉着、庄重而不失热情、关切。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会消除患者的疑虑,带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操作时力求做到轻、快、稳、准。
c.情绪:护士积极的情绪可使患者乐观开朗,消极的情绪会使患者变的悲观焦虑。因此,护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患者,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优美、愉悦的心理环境。
d.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信赖感。所以,护士用自己的工作态度来取得患者的信任是很重要的。
② 病友关系 患者们在共同的住院生活中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他们在交往中相互照顾帮助,并交流疾病的治疗、护理常识和生活习惯等,有利于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增进患者间的友谊和团结。护士是患者群体中的调节者,有责任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引导病室内的群体气氛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调动患者的乐观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③ 患者与家属的关系 家属是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属对患者病情的理解与关心及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因此,护士应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共同做好患者的身心护理。
(2)医院规则 医院规则主要指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如入院须知、探视和陪伴制度等。合理的规章制度既能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又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达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目的。医院规则对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约束,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求,主动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① 耐心解释,取得理解: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每一项院规的内容和执行各项院规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② 允许患者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不违反医院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尽可能让患者对个人环境拥有自主权,并对其居住空间表示尊重。如进门时先敲门取得其同意;帮助患者整理床单位或生活物品时,应先取得患者的同意。
③ 尊重探视人员:尊重前来探视患者的家属及朋友。但如探视时间不适当,影响医疗护理工作,则要适当地劝阻和限制,并给予解释,以取得理解。
④ 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为患者做治疗、护理时,首先应该取得患者的同意,并适当遮挡患者。护士有义务为患者的诊断、检查结果、治疗与记录等信息保密。
⑤ 鼓励患者自我照顾:有的患者因生活能力下降或被限制了活动,生活需依赖他人照顾,当家属的陪护受到限制时往往存在较重的思想负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士应创造条件并鼓励患者参与自我照顾,恢复其自信心与自护能力,利于其康复。
⑥ 帮助不同情况的患者适应环境:因患者在年龄、文化素养、疾病种类等多个方面的不同,患者适应医院环境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措施,协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使其积极配合诊疗护理活动,促进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