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资源循环的社会意义

2.3.1 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

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在众多的产业领域中,资源和环境作为社会进步的两个方面,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要看到资源再生事业正在以超乎人们想象力的速度发展,并迅速由过去的传统行业转变为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资源与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的瓶颈问题,两者存在着相互依赖,又彼此制约的复杂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寻找契合点,以资源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综合利用的道路,才能有效解决资源与环境的矛盾。

2.3.2 树立新型资源观

对位是资源,错位变污染。寻找契合点,关键在还原。秸秆等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弃于农田,处理困难,焚烧还加重雾霾的形成,但其却是建材和饲料的大宗原料;废硫酸腐蚀衣物和皮肤,然而却是化工和制药的重要制剂;就连“谈虎色变”的放射性元素,也是军事和电力企业不可缺少的资源。资源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关键在于优化配置。以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将那些因人类利用过而错位为污染物的一部分资源解救出来,重新处理和利用,还原到其资源的属性,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者时时需要研究的课题。

2.3.3 续写人类文明

工业文明短短300年,给了人们以幸福和便利,然而大工业经济的形成,伴随着“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生产方式,大量的废弃物产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资源濒临枯竭,人们正在饱尝过度消费环境与资源带来的恶果。

文明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严酷的现实教育了人类,要对生态环境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克服社会进步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环境,建设严格的生态运行机制,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续写人类文明。

2.3.4 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虽然在各国大规模刺激政策作用下一度快速回升,但随着刺激政策的退出和作用衰减,复苏动力明显不足。从已总结出的2016年主要经济体经济指标情况看,近期内全球经济贸易增速难以明显回升。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各国都在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为未来的经济增长积蓄动能,世界经济在短期内仍难以摆脱低速增长状态。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渐突出,这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社会问题,资源再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虽然在经济上实现了连续快速增长,但是仍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成本快速飙升,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利用”的循环流程,以实现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动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