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弼时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
- 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
- 1650字
- 2020-06-24 14:29:33
小学优等生
任弼时五岁那年,父亲要到离家10余公里的湖南省公立作民两等小学堂任教。由于路途远,往返不便,只得寄宿学校,但又怕弼时没有人指点,耽误学业,便将他带到学校同住。白天,父亲进课堂,任弼时也进课堂。父亲教什么,任弼时就学什么。课下,一张办公桌,父亲批改作业,任弼时就围前围后,写字学习。夜晚,一张木床,父子同眠。七岁那年,任弼时结束了“旁听”生涯,正式进入作民小学就读。成为了小学生的任弼时,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他孜孜不倦地勤读,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作民小学在授给他的修业证书上写道:“本学年总平均分数八十四分一厘七毫列入最优等。”
幼时任弼时和母亲在一起
1914年春节过去不久,父亲任裕道要到师资、设备更为优良的序贤小学任教,任弼时也转入序贤小学就读,插班进入三年级。来到序贤的第一天,全体师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新教室前,欢迎任弼时的父亲——他们新来的教师。在新老师的身后,十岁的小弼时走得昂首挺胸。在这段时间,他仍和父亲一起住在学校里,只有在节假日,才回唐家桥看望母亲和妹妹。
每次回家,任弼时都会主动帮助母亲种菜、打柴、养鸡、喂猪。任弼时的家境并不宽裕,全家开支仅靠父亲教书微薄的薪水和少量族中公田的租谷维持。但由于母亲的勤俭持家,一家数口即使粗茶淡饭,倒也其乐融融。这种勤劳俭朴的作风深深地影响了任弼时,他为此专门写下了《家风尚勤俭》:“吾常见能勤俭,贫者可以致富;不勤俭,富者亦贫。”就是说,贫困和富裕是会相互转化的,勤俭持家,就可以慢慢积累财富,但挥霍无度,即使之前家境富裕,也会变得贫困。他还由此联想到国家,在另一篇《国货宜维持》中号召人们把平时可以不用的、乱花的钱节省下来,参加储蓄。这是既节俭又救国的“两益之利”。
因为跟随父亲在外读书,任弼时不能像其他同龄人那样,在母亲身边享受细致体贴的照顾,但这反过来培养了他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自立自强信念的确立。他在作文中写道:“人之生也,当有益于世。欲有益于世,所贵者莫如自立。”说明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人的一生要想有益于社会,必须自立。一个人自立了,一家才能自立。这样,“由家而县,由县而省,由省而国”。“吾国四万万同胞欲保国家非自立不可。吾人年幼之时不尤宜自振乎”!要想保卫国家,每一个人都要自立。这种自立,要从小时候做起。
一天,任弼时读到一个故事,说宋朝一个叫富弼的人“识量过人,不好计较”。邻人咒骂富弼,有人听见了,专门去告诉他。富弼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豁达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问题,他说:世界这么大,人这么多,怎么会没有同名同姓的呢?这话后来传到那个咒骂富弼的邻人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故事虽小,任弼时却读出了大道理。这就是要学会“礼让”,才能团结人,化解纷争,甚至用心胸和气度感化别人。他还告诉自己,在学校读书也要注意这一点。明礼让、戒纷争,不仅是任弼时童年自励的信条之一,也在后来伴随了他一生,成为他谦逊和蔼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在湖南湘阴作民两等小学堂读书时的修业文凭,成绩被列为最优等
任弼时在序贤读书时,正值叔祖父任鼎延在家乡任教。任鼎延文武兼备,青年时代是清代名将左宗棠的部下,曾随左宗棠西征新疆,讨伐中亚阿古柏匪帮,立下军功;中法战争爆发后,又随军血战广西镇南关和越南谅山,因战功而获赐御匾“光照璧水”。这块匾就挂在新屋的门楣上,给任弼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任鼎延非常喜欢任弼时这个子侄,常常给他讲自己年轻时代从军保国的经历。这些生动的爱国故事,深深地感染了任弼时。他在作文中写道:“凡人之生,宜有爱国之心。”“日本欲夺我土地、财产,我国不让,将有一血战。”“有战事宜以勇敢之心御之,勿徒多以自谋口腹自得安居而已。”表达了他愿意走上战场,抵御外辱的勇敢之心和爱国之情。22年后,任弼时确实以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身份,战斗在山西抗战前线,成为领导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战士,兑现了他幼年为国家许下的诺言。
1915年夏天,任弼时结束了初小的学业。短短的几年时光,任弼时的思想、生活、知识水平都大有长进,真正成为了一名优等的初小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