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后,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全变了。曾几何时,我非常焦灼于家里增添了孩子后所有应接不暇的变化:房间里不再像从前那般整洁,玩具、奶瓶、小衣服、童话书通通没有在它们该在的位置上;很少能够再享受一个安宁的夜晚,每当辛辛苦苦工作一天回到家里时,环境反而更加纷乱嘈杂;事情也多了起来,鸡毛蒜皮的家务活儿数也数不清;情绪随着气氛的变化越发焦躁,内心经常被生生地揪起来,尤其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整个人都快要神经失调了。

尽管已经做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是,种种理论的积淀和思想的预演并不足以应对现实中发生的各种状况,只有在经历了养育孩子的过程后,才算稍微领略了其中的万种滋味。于是,我开始寻找应对的方法,组织或参加了不同主题的儿童发展和亲子关系的课程,翻阅了数十本育儿类的书籍,并且不断地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加以思考。

我发现,作为父母,许多人与我的感受和困惑是相似的。很多人纠缠于剪不断、理还乱的亲子关系中,动弹不得,明明心底里深爱着对方,却在生活中相互抱怨。孩子不愿意亲近父母,而父母总觉得孩子身上有太多毛病,双方像两支作战的军队,丝毫感受不到来自彼此的爱和支持。要么,是孩子驯服了父母;要么,是父母驯服了孩子;要么,是双方你来我往、纷争不断。这种权力模式下的亲子关系,暗藏着种种危机。

面对糟糕的家庭关系,父母不是不想改变。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亲子教育机构或者送他们上最好的学校试图唤起孩子感恩的心,以求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但往往事与愿违,时间和金钱花费了不少,却看不到明显的成效。很少有父母审视自己,扪心自问家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该如何促进自己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他们有的是不会提问,有的是不敢问。其结果是为了改善“孩子的问题”而来回奔忙,却躲闪逃避“自己的问题”,终究南辕北辙。

很多人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却很少能发自内心地欣赏自己的孩子。更有甚者,父母常常对孩子熟视无睹。成年人每天把“尊重孩子”这句话挂在嘴边,却常常自欺欺人地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回应孩子或者自以为是地为他们安排所谓的理想生活。

身为父母,可谓是煞费苦心。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孩子不停吵闹、夜里不肯睡觉、爱跟小朋友打架、做事磨磨蹭蹭或者总是哭哭啼啼的情况下我们仍无所适从。每个做父母的都会遇到这些琐碎的事情,还会遇到一些诸如学习不努力、品行不端等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有的家庭能够成功化解这些问题,而有的家庭却要被它吞噬掉温馨和幸福呢?

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父母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父母主动出击,认真找寻问题发生的原因,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看待矛盾,常常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做到了提前规避风险和积极解决问题。而有的父母则基本上是被动接受,缺少事前谋划,当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的时候只能被动应付,在纷乱如麻的状况中理不出头绪,又容易沉浸于当前产生的不良情绪中,很难进行深刻的反思,以至于使糟糕的局面一次又一次地重演。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应伴随着父母的成长。从父母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孩子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不断在探索世界、了解自我,并期望建立一个健全的自我,树立独立的自我意识。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他们更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要做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好妈妈,父母首先就要让自己变得更善解人意、更理性平和,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诉求,这样才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更好地彼此陪伴。

这本书是由我和都三强老师在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中的感悟、经验和实践成果汇聚而成的。我负责全书的统筹和前两个章节的撰写,都三强老师负责后三个章节的撰写。针对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盲区,我们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前沿成果以及我们在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从理论讲解到实践应用,给家长们提供了一套工具书式的参考资料。希望能够给更多想要“成为更好的父母”的朋友们一些启发,让我们一起做主动型父母,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养水平。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特别要感谢一直关心我们的老师、朋友与同事们,他们对此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感谢我们的研究生导师刘惠军教授严谨而又极富洞察力的指导,感谢张立芳副教授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潘炜博士和贵楠楠编辑对此书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大家的支持与肯定是我们昂首前行的强大动力,再一次衷心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亲人和朋友!

特别要提及的一点是,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每个家庭也都有各不相同的家庭氛围和相处模式。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家庭,所以我建议,父母在阅读此书或阅览育儿相关读物的时候,可以抱着“自助餐”的心态,选取自己擅长的方式,或者尝试自己感兴趣的新理念、新做法,不必完全拘泥于书中的建议。

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过:“以一种负责任的、有意识的方式来与我们自己打交道,恐怕是我们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身为父母,我们除了有教养子女的责任,也有成就自我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思考,深刻洞察如何在当下更快速地提升自己、更好地教导孩子的成长。我愿与大家一起携手在路上。

李娟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