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不能袖手旁观
母亲爱孩子,爱在“联结”,给孩子温暖和依赖;父亲爱孩子,爱在“切断”,给孩子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在我们身边,时常能听到有妈妈们这样的抱怨:孩子淘气得很,一点也不听话,怎么办?孩子每天都缠着我,我一上班就开始在家大声哭闹,怎么办?孩子六岁了,还是特别娇气,稍有不顺心就跑到我的怀里大哭,怎么办?最后,她们往往还会加一句注解:唉,孩子他爸什么也不管,全指望着我,愁死了……
怎么办呢?
不着急回答,先看看我身边的这个案例。
小男孩五岁了,聪明伶俐,可是身材很瘦弱,要比其他的五岁孩子小一号。让妈妈头疼的是,孩子现在还不能上幼儿园。曾经在四岁的时候尝试着送了一次,结果成天哭闹,还大病了一场,不得已又接了回来。
孩子的妈妈说:“这孩子太让人操心了,每天就缠着我不放,我去哪里他都要跟着,要不然就闹脾气,太没有独立性了。”而孩子的爸爸在一旁环顾左右,不发一言。这时,孩子不愿意待在屋子里了,想要出去玩,就拉着妈妈的手往外走,妈妈说要跟阿姨谈话不能出去,孩子顿时发起了脾气,跑进另一间房间“咣”地关上了门。妈妈起身过去劝阻,孩子却越闹越凶,开始扔玩具、砸东西。妈妈很窘迫,央求孩子停止胡闹,可是没有什么效果。爸爸这时终于有点坐不住了,站起来想要拉住孩子,可是,孩子根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仍旧自顾自地撒泼打滚……两个人拉扯半天,终于靠爸爸的妥协平息了战争——他答应为孩子买一大杯冰淇淋,而且,现在就必须去买!
后来经过详细交流,我才了解到,男孩的爸爸工作忙碌,平时很少带孩子,孩子从小总是跟着妈妈。妈妈是个很要强的人,以前工作也非常积极,但自从有了孩子,妈妈便辞掉了工作而专心照顾孩子。她责任心很强,对孩子可谓无微不至,大到启蒙教育,小到吃饭穿衣,全部精心打理、亲力亲为。渐渐地,家里的事妈妈管得越来越多,爸爸参与得越来越少。管得越少越懒得管,越懒得管越不喜欢参与。久而久之,爸爸变成了“隐形爸爸”,妈妈与儿子成了最贴心的伙伴,孩子不愿上幼儿园,也不愿结交新朋友,就喜欢腻在妈妈身边。
在我们的文化中,母亲往往担当了教育孩子的主要角色,成为孩子最依赖的对象,而父亲参与的则相对较少。还记得有一首童谣,里面的歌词是这样的:“爸爸去挣钱,妈妈管着家。”在当今社会,还有许多职业女性在生育了孩子之后,选择回归家庭,做全职妈妈。如此一来,家里的男人就要担负起更多赚钱养家的责任。于是,一些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孩子妈妈整天都在家里,既有充裕的时间又有充沛的精力,那么教育孩子的责任理应全部归于妈妈。于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长期缺位,成了家里的“隐形人”。但是,教育孩子并不像其他的家庭分工那样,可以清清楚楚地一切两半或者彼此分开,家庭教育是需要父亲和母亲携手共同来完成的。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父亲同样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教授将家庭中父亲的角色作用命名为“父性原理”,将母亲的角色作用命名为“母性原理”,认为家庭中必须明确父亲和母亲各自分担的性别角色。
“父性原理”指的是在家庭角色中,父亲会采用严格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体会到规范、秩序、原则、责任等,切断与母亲的一体化。同时,培养孩子谦逊、忍耐、自我调节、现实感等品质,强调契约关系,强调作为社会人的义务和责任。父性原理遵循现实原则。
“母性原理”恰恰相反,无论孩子怎样,母亲都会以包容、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相信人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一体感,给孩子平等的机会,培养爱的力量。母性原理遵循快乐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父性原理”与“母性原理”是相得益彰的。“父性原理”代表了人的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使孩子明确前进的方向,遵循法律、秩序、纪律和规则,重视竞争,增强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母性原理”使孩子感受到安全、信赖和托付,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和爱人的能力。简言之,母亲爱孩子,爱在“联结”,给孩子温暖和依赖;父亲爱孩子,爱在“切断”,给孩子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缺了任何一种,都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困难。
现今许多家庭中出现的问题,都与“父性原理”和“母性原理”缺位有关。有的家庭注重对孩子进行严厉教育,父性有余而母性不足,孩子在家长的控制和高压之下受到束缚,缺少安全感,容易焦虑,与他人关系疏远,对人际交往感到压力重重。这样的孩子,要么胆小怯懦,要么叛逆不羁。严厉教育过于严苛时,便会走向扼杀生命的一面。而有的家庭,就如同上文中提到的案例,母性泛滥而父性缺失,孩子被宠溺娇惯而任性跋扈,无法明确哪些事有所为、哪些事有所不为,对规则随意践踏,缺乏理性和判断力,与人交往也常常跨越边界,人际关系容易陷入纠葛之中,目光短浅、惯于索取却吝于付出。
当然,我们这里说“父性原理”与“母性原理”的区别,是指母亲与父亲爱孩子的方式不同,不等于说母爱就没有坚毅的成分或者父爱就没有温柔的特点,我们只是强调母爱和父爱的性质不同。一个成功的父亲或母亲,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优秀的人,他的人格中必然同时兼具爱与理性,只是两种成分的比重不同而已。在家庭中,夫妻双方又都会舍弃一部分原有的个性、发展出新的个性来适应家庭的变化,同时根据两人的分工来确立自己的家庭责任。所以,对教育孩子来说,父亲与母亲的爱是不同的方面,二者都能带给孩子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一个健康理想家庭中的孩子,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与关怀,同时需要父亲的权威与指引。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对母亲和父亲的态度做了生动而精彩的描述:“母亲应该相信生活,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亲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是孩子无可替代的心灵导师,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力。作为母亲,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对他自由、独立的祝福,无私地施予爱而不湮没孩子的自尊和个性;作为父亲,对孩子最大的爱应该是对他理性、自律的肯定,用坚定的信念和坚毅的精神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
心理小贴士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把父亲和母亲的形象融合于一身的过程。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发展出父亲的精神,也会发展出母亲的精神,从而达到健康完整的精神高度。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每一个隐形爸爸和焦虑妈妈都能意识到彼此对孩子的影响和意义,在主动付出的同时,也接纳对方的付出,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