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病例精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
- 蔡晓红 林锦 杨青
- 4287字
- 2020-08-29 02:14:25
第一节 发 热
一、病 史
患儿,男,15 个月,因“发热1 个月”于某年8 月5 日收住入院。 患儿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在家中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8~38.5℃,无咳嗽,无呕吐、腹泻,无拍头挠耳,无排尿中断,无皮疹,当地诊所拟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其后体温仍反复,遂来我院以“发热待查”收住入院。 否认有脑瘫、遗传性疾病和癫痫病史。
二、体 格 检 查
T 37.2℃(耳),P 120 次/分,R 36 次/分,BP 82/50mmHg,体重 12.0kg,精神可,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无皮疹,咽充血,两侧扁桃体无增大,心肺(-),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卡疤(+)。
三、辅 助 检 查
血常规+,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3mg/L,白细胞计数7.6×10 9/L,血红蛋白123g/L,血小板计数282×10 9/L,中性粒细胞比率0.255,淋巴细胞比率0.680,异型淋巴细胞未找到。
血生化 谷丙转氨酶29U/L,谷草转氨酶26U/L,白蛋白38g/L,肌酐28μmol/L,K +3.7mmol/L,Cl -118mmol/L,Na +137mmol/L。
肺炎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抗体均阴性,免疫球蛋白(Ig)系列:IgG 763.0mg/dl,IgA 40.0mg/dl,IgM 150.0mg/dl。
T 细胞亚群 总T 淋巴细胞(CD3)59.15%,T 辅助/诱导细胞(CD4)30.26%,T 抑制/毒性细胞(CD8)23.17%,CD4/CD8 比值 1.31,NK 细胞(CD16+56)14.44%,B 淋巴细胞(CD19)25.20%。
EB 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抗体阴性,肥达试验阴性,尿常规:正常,中段尿培养阴性,咽拭子培养阴性,咽拭子呼吸道病毒抗原阴性。
胸部X 线检查 未见异常。 超声心动图及腹部B 型超声:未见异常。 结核菌素试验(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72 小时阴性。
四、问 题
(一)该患儿应诊断为哪种疾病?
(二)引起发热的机制是什么?
(三)如何处理?
五、病 情 分 析
根据患儿15 个月,发热1 个月,体温波动于37.8~38.5℃之间,一般情况良好,辅助检查均未见异常,夏季发病,临床诊断为暑热症。 其发生机制被认为是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失去调节代偿功能,产热与散热不平衡,不能保持恒定的正常体温,最终引起发热。 患儿入住空调房间,多饮水,给予温水浴等处理,体温正常后出院。
六、发热概况、病因与处理
(一)概况
发热是指体温(通常采用肛门测温法)升高超出1 天中正常体温波动上限,肛门测温≥38℃。 超高热是指体温升高至或超过41℃。 ≤1 周的发热为急性发热,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通常指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2 周以上。 不能以发热程度预测病因及疾病严重程度。 发热持续时间不作为预示疾病严重的危险因素。 出现下列情况发热应积极处理:①身体极度衰弱或患有严重肺和心血管疾病的小儿;②超高热;③3 岁以下婴幼儿。
(二)病因
1.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
1)急性细菌感染:
可引起肺炎、败血症、细菌性痢疾、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百日咳、伤寒、白喉、破伤风、细菌性心内膜炎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2)局部细菌感染:
可引起扁桃体炎、喉炎、乳突炎、中耳炎、淋巴结炎、疖肿、蜂窝组织炎、软组织脓肿、胆囊炎、肝脓肿、膈下脓肿、阑尾炎、腹腔及盆腔脓肿、肛周脓肿、肾盂肾炎、膀胱炎、骨髓炎、化脓性心包炎、脑脓肿等。
(2)病毒感染:
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幼儿急疹、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肠道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其中EBV 和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s,CMV)感染是儿童长期发热较为多见的原因。
(3)结核分枝杆菌和真菌感染:
如结核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放线菌病等。
(4)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感染等可引起发热。
(5)螺旋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鼠咬热、梅毒等。
(6)立克次体感染和寄生虫感染:
斑疹伤寒、恙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阿米巴肝脓肿等。
2.非感染性发热
(1)组织破坏或坏死: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恶性肿瘤、骨折、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内脏栓塞等。
(2)结缔组织疾病:
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主要见于学龄期和青少年期儿童,常存在多脏器损害,发热可以持续较长时间,是儿童发热待查需要考虑的一组疾病。
(3)川崎病:
为一种免疫相关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4)变态反应药物热:
注射疫苗、血清病、输血及输液后热原反应等。
(5)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
(6)大量失水、失血。 (7)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失常:
暑热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8)产热过高和散热过少:
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鱼鳞病和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等。
(三)病情评估
1.病史采集
仔细询问病史对诊断病情有较大的帮助。 应注意询问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季节、流行地区、既往史、传染病接触史、预防接种史等。
(1)热型:
对于判断感染性疾病的病原种类有一定帮助。 如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间歇热多见于疟疾。 但儿童发热热型常不典型,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以表现出类似的热型。
(2)伴随症状及治疗经过:
如发热伴皮疹可见于败血症、伤寒、麻疹、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恶性淋巴瘤和药物热等;发热伴淋巴结增大,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和结核病等;发热伴肝脾大,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结缔组织疾病、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等。
(3)年龄与儿童发热待查临床思维的关联:
纳入北京儿童医院符合发热待查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744 例,按年龄分为<3 岁、3~7 岁、>7 岁三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下丘脑综合征等)、恶性肿瘤为婴幼儿发热的主要病因;而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是学龄前期、学龄期儿童发热的主要病因。 三组患儿中呼吸道感染均为第一位病因。
2.体格检查
对于发热患儿,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寻找感染病灶及其发热相关的体征。 如有无皮疹、肝脾大、淋巴结增大等。 伴有肌痛者须注意皮肌炎;伴有腹部异常体征者,须注意结核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等;伴有骨痛者须注意骨髓炎和白血病;伴有泌尿系统症状应警惕泌尿系统感染;伴有病理反射或脑膜刺激征者,应高度怀疑脑炎或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3.辅助检查
应根据发热儿童的年龄、伴随症状、体格检查情况,选择不同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CRP、PCT、尿液检查(尿常规、中段尿培养)、血培养、粪便检查及培养、腰椎穿刺检查等。 例如,对于<3 个月的发热患儿建议辅助检查:①进行血常规、血培养和CRP 检查;②尿常规用于除外泌尿系统感染;③对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者进行胸部X 线检查;④腹泻患儿进行粪便常规及粪便培养。
4.急性发热患儿危险程度的评估(表1-1)
表1-1 5 岁以下急性发热患儿危险程度评估
(四)发热的处理
1.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包括环境降温、冷盐水灌肠、温水擦浴、冰枕,但退热效果不及退热剂,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 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时,体温下降速度快于单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退热剂同时联合温热擦身的物理降温方法。 临床不推荐冰水灌肠退热,除非临床出现超高热。
2.药物降温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为患儿最常用的退热剂,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治疗。 3 个月内的婴幼儿原则上不予退热剂,以免因退热而忽视对严重感染的及时诊断与治疗。 对严重持续性高热建议采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剂交替使用的方法,每4 个小时交替使用1 次。
(1)对乙酰氨基酚:
10~15mg/kg(每次<600mg),口服,间隔时间≥4h,每天最多4 次。
(2)布洛芬:
5~10mg/kg(<400mg/d),口服,每6 个小时可重复1 次,每天最多4 次。
(3)安乃近:
可致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儿童不推荐应用。
(4)人工冬眠:
对超高热患儿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辅以腹股沟或颈部冰袋降温。
(5)糖皮质激素:
鉴于缺乏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的任何国内外研究证据和文献报道,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七、思 考 题
(一)女孩,7 岁,“弛张高热1 月余”,热高寒战,面部、躯干部多形性皮疹,手指关节肿痛,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体格检查: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120 次/分,心音低钝,心前区未及杂音,肝肋下3.0cm,脾肋下1.5cm。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8×10 9/L,血红蛋白108g/L,血小板计数265×10 9/L,血沉62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 O,ASO)650U,CRP 50mg/L。 最可能的诊断是以下哪项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急性白血病
C. 急性风湿热 D.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男孩,4 岁,因“发热10 天”收住入院,门诊予以“头孢曲松、阿奇霉素针”各治疗3 天体温退而复升,体格检查:咽充血,两侧扁桃体Ⅱ度增大,可见白色膜状物,眼睑水肿,肝肋下4.0cm,脾肋下2.0cm。 血常规+CRP:CRP 8mg/L,白细胞计数10×10 9/L,血红蛋白112g/L,血小板计数253×10 9/L,中性粒细胞比率0.320,淋巴细胞比率0.550,异型淋巴细胞比率0.11。 最可能的诊断是哪项 ?
A. 伤寒 B. 败血症
C.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 尿路感染
(三)患儿,女,5 岁,因“反复发热1 月余,伴双下肢疼痛1 周”来诊。 查体:T 38.5℃,面色稍苍白,躯干及四肢有少许针尖大出血点,颈部及双腋下浅表淋巴结增大如黄豆,质韧,无触痛,咽充血,胸骨有压痛,心肺(-),腹软,肝肋下2.5cm,脾肋下1.0cm。 双下肢无明显红肿,有轻度触痛。 血常规: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计数25×10 9/L,中性粒细胞比率0.18,淋巴细胞比率0.80,可见20%幼稚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20×10 9/L。 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幼淋巴细胞占85%,细胞大小一致,以小细胞为主,过碘酸雪夫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染色阳性。 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 ?
A.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C.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 类白血病反应
八、答 案
(一)D 根据患儿学龄期儿童,弛张高热较长时间达1 月余,伴面部、躯干部多形性皮疹,手指关节肿痛,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体格检查: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音低钝,肝脾增大,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沉、ASO 和CRP 升高,首先考虑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C 根据患儿学龄前期,以发热、眼睑水肿、肝脾增大和咽部白色膜状物为主要表现,血常规检查异型淋巴细胞达0.11,抗菌药物治疗无效,首先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待EB 病毒IgM 检查协助诊断。
(三)A 根据患儿5 岁,以反复发热1 月余、双下肢疼痛为主要症状,体格检查:面色稍苍白,躯干及四肢见出血点,颈部及双腋下浅表淋巴结增大,胸骨有压痛,肝脾增大,血常规三系下降可见20%幼稚淋巴细胞,骨髓穿刺示原幼淋巴细胞占85%,细胞大小一致,以小细胞为主,PAS 染色阳性,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参考文献
1.王艺,万朝敏.中国0 至5 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3(6):449-457.
2.徐保平,申昆玲,江载芳,等.744 例儿童发热待查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0,38(9):549-552.
3.胡冰,刘钢.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北京医学,2012,34(3):206-207.
4.李玖军,袁野.小儿急诊发热的处理.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6(1):14-16.
(王小明 金益梅 张维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