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历史上的手术线

桑的根皮入药名桑白皮,是桑树身上最早被记录入药的。在《神农本草经》中始载时,大名“桑根白皮”,列为中品。性味甘、寒,归肺经,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嗽等,以及水肿(如中医之风水、皮水);还可止血清肝,治衄血、咯血及肝火偏旺之高血压。它也有不同的炮制品: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似乎外科手术总是中医的弱项,历史上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难道远溯华佗那刮骨疗毒的盛名也都是不可信的吗?其实从文献记载中看,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历史地看待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外科的成绩也毫不逊色。

历史上有桑白皮作手术缝线用于外科腹部手术的记载,其实最早见于唐朝时的记述。见《本草纲目·木部》所引:

〔(苏)颂曰〕桑白皮作线缝金疮肠出,更以热鸡血涂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而愈。

无独有偶,笔者又在宋代的文献中见到了用桑白皮缝合伤口的记录:

治刀刃伤。锻石不以多少,端午日午时取百草捣汁,滤过,和作饼子,入韭菜汁尤妙,阴干。遇有伤,即以末糁之。如肠溃出,桑白皮线缝合罨之,帛系。吴内翰父少保守南雄州,有刀伤人肠溃者,以此药治之,全二人之命。一方只用韭汁和石灰,亦端午日合。

——宋·王璆《是斋百一选方》

在引起足够注意的情况下,我又在元朝的资料中再次看到以桑白皮为手术线。那次手术的记载更为详细,用于腹部手术,既在手术线上敷以药物,还强调要分层缝合创口,充分注意到了生肌长肉,以利愈合。文献是这样记述的:

肚皮裂开者,用麻缕为线,或捶桑白皮为线,亦用花蕊石散傅线上。须用从里重缝肚皮,不可缝外重皮,留外皮开,用药渗。待生肉。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从唐朝到元朝,多么确切的外科记录!有人往往说中医是不重外科的,持这种看法的人,我想是大大的误解了。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历史上的中医外科医生只能从天然产物中寻找缝合的手术线,这是十分宝贵与大胆的尝试。唐朝的苏颂与宋朝的王璆不仅记述了手术的发生,还记录了患者姓名或相关的人,是十分可信的。从文献记载中看,这样的腹部手术已然取得了痊愈的效果。而所用的手术线最终如何处置,是如羊肠线一样被吸收了,还是在伤口愈合之后被拆线,完全成功的案例对后来的手术缝合有否起到过什么宝贵的启示,这些好像都成了未知之谜。

没能延续其长,这不能不令人对中医外科后来的短板感到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