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鼻亚单位分区

“分区治疗”是面部整形手术的一项基本原则。1985年,Burget与Menick医生成功地将该原则引入鼻部整形与重建外科领域,将外鼻区分成为9个亚单位[1](图1-10),为外鼻重建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已被该领域医生广泛接受。2000年,Yotsuyanagi [2]依据个人的手术经验,提出了东方人鼻部亚单位分区方法,但由于该分区法对手术的指导意义较弱,并未被普遍接纳。

鼻美容整形手术是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的美容整形类手术之一,鼻重建外科所推崇的“外鼻亚单位”原则不可避免地被引入该领域,为精准的术前诊断、细致的解剖学分析和相应的手术策略制定提供了便利。相较于鼻部重建外科,鼻美容整形外科要求更为精细、精准且精巧;传统的分区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尤其在美学评估与判断、术后效果系统评价方面,重建外科领域的亚单位分区法已明显滞后。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手术需求对分区方法进行了改良,并应用于鼻美容整形手术实践中,为手术设计及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图1-10 Burget分区法
将鼻部划分成多个用于美学评估的解剖学亚单位,是遵循鼻部解剖和生理结构的体现,旨在使诊断更为准确,手术目的更为明确和手术方案更为完善。在鼻重建和美容手术时,亚单位形态的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外鼻亚单位划分依据是组织边缘、皱褶、嵴突、光线明暗交界区所形成的轮廓线,以及隐藏在其深面的局部解剖结构。不同光线下的外鼻轮廓线反映的是内部解剖结构的变化边界或交界,此处放置手术切口可最大限度地隐藏瘢痕,因此是鼻重建手术的切口设计指导线。也正因如此,Burget将外鼻分为中线的鼻背、鼻尖和鼻小柱三个亚单位,以及两侧的鼻侧壁、鼻翼、软三角区六个亚单位。并认为超过1/2亚单位缺损,即应行全亚单位重建。

通常情况下,美丽、自然的鼻子是局部解剖结构平缓过渡并融入相邻单位或亚单位所呈现的轻微起伏外观。而鼻部遗传特征的差异或后天性继发因素均可导致亚单位过度发育或突出、发育不佳或凹陷,使局部亚单位表现得更为明显或者模糊(图1-11、图1-12)。

图1-11 鼻尖、鼻翼部过度发育的软组织,呈现局部亚单位与周边结构不协调外观
图1-12 下外侧软骨的充分发育结合较薄的皮肤软组织,清晰地反映了鼻尖部各亚单位

在鼻部美容整形实践中,中线区域的最上方,有一个梯形的鼻额区单独存在。其侧方边界为鼻眉连线,上平于眉弓,下平于鼻根点水平。该区域已广泛引起求美者和医生的重视。此区向下,以鼻根水平线为上界,鼻眉连线的延续为侧界,双侧下外侧软骨外侧脚头侧缘为下界,形成一个五边形的鼻背区,该区的尾侧解剖基础为外侧脚-鼻中隔前角形成的薄弱三角,也是鼻尖上转折所在的位置;双侧下外侧软骨外侧脚及穹隆部所在区域,形成鼻尖小叶区的上半部分,我们称之为鼻尖上小叶区,是鼻尖轮廓、宽度、位置的决定区域;而以鼻尖表现点(深部为下外侧软骨穹隆)连线为上界,双侧软三角区内界为外界,鼻小柱前端(鼻孔顶点连线)为下界,称为鼻尖下小叶区,该区域的正面轮廓是“海鸥线”形成的基础;鼻小柱位于鼻孔之间,其两侧向后方延续部分渐增宽,以上唇为后界,形成鼻小柱及其基底区域。因此,在鼻美容领域中,中线部分可划分为5个美学亚单位。这点与鼻重建和再造领域的亚单位划分有明显不同。

两侧的鼻侧壁、鼻翼和软三角区的分区同Burget法,但在鼻孔基底,有明显高于上唇平面的台阶—鼻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单独的亚单位。该亚单位在唇裂鼻畸形的整复中,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在鼻美容整形领域中,所应用的亚单位为中线的鼻额区、鼻背区、鼻尖上小叶区、鼻尖下小叶区、鼻小柱及其基底区共5个亚单位和两侧的鼻侧壁、鼻翼、软三角和鼻槛8个亚单位(图1-13)。与Burget的亚单位分区相比,更细致地描述了鼻部美学,更能为术前美学评估、解剖结构分析、术前精准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术中细节再评估和术后效果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系统。

图1-13 在鼻整形美容领域,更为细致的亚单位划分使术前美学诊断更为精准,对局部解剖的分析更为精确,手术计划更具针对性,术后效果判断也更为科学有效

在鼻整形手术中,某个亚单位的异常解剖被矫正之后,会显露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暂时性畸形,需要通过综合的结构调整,以获得自然协调的鼻部美学外观。因此,鼻整形外科医生关注的绝不能仅仅是鼻子的某一局部,而是鼻子整体,还包括病人面部的其他特点。

术前,医生首要分析的是鼻部与其他面部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应的比例关系,其次才是鼻部亚单位的和谐程度。在处理完不正常的鼻-面关系之后,再对鼻部相关亚单位进行修正融合。有意识地培养精确分析、评价面部美学关系的能力,培养辨别、修正异于正常鼻部美学的亚单位结构的能力,有助于提高鼻整形手术的长、短期效果,获得更大的手术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