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

时光的脚步总是那么急促匆忙,光阴荏苒,学校即将迎来七十华诞,时任的党政主要领导为谋划七十周年校庆,于2015年产生了整理校史并组建校史馆的强烈动议。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于2015年经第十次校长办公会、第八次党委常委会审议决定后,于4月20日印发了《成都医学院校史馆建设工作方案》(成医〔2015〕48号),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全部班子成员担任副组长且有全部机关部处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并安排副校长郝明担任常务副组长,党办·院办负责此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在经过前期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校史编纂工作于2016年年初正式启动,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情况、明确思路后,于2016年5月31日印发了《关于明确成都医学院校史编撰相关事宜的通知》(成医函〔2016〕44号),确定了校史编撰的指导思想和必须把握的主要原则。由于考虑到时间非常紧张,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学校组织了一个较为庞大的工作团队,从各方面为校史撰写工作提供支持保障,并且安排昝加禄、张宗诚、汪云利、刘修利等4名同志作为具体的执笔人,负责校史文档的整理工作。

与其他任何学校的校史相比,成都医学院的校史应该是最难做的。其难度不仅在于70年跨度太长而殊难把握,更主要的是转制之前半个多世纪的原始史料已经根本缺失,可使用的资料近乎于微乎其微。众所周知,学校前期阶段处于战争年代,颠沛流离过程中没有什么史料能够沉积的下来;和平时期军队院校屡屡调整变迁,学校历经多次升降撤留,档案工作在频繁的机构变动和人事变动环境下无法规范的保存资料;2004年学校从军队整体移交地方,严格的政策纪律要求凡是带有“军”字色彩的档案资料一律不得带出军队环境而必须上交,因此学校档案馆几乎是一交而空。如果说上述原因导致史料匮乏已属无奈,那么更为遗憾的是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对学校早期历史的知情人士大多已乘鹤西归,幸存于世者也都是耄耋高龄而难以具述陈情。上述原因综合的结果,使成都医学院的校史编纂工作无异于做无米之炊。

面对客观存在的各种困难,参与编纂整理的每一位同志都尽心尽力地努力工作,特别是在对原始史料的搜集方面,同志们付出的心血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参与者们本着对学校历史充分负责的精神,除了尽可能在学校档案馆和校内各部门之间充分挖掘外,还曾多次拜访许增、王杰、张友义、罗永林、景生保等老领导和一些知情的老同志,以及仍在西藏工作的老校友,多次走访成都军区档案馆、军区后勤部档案馆、西藏军区军史馆等,查阅相关的地方史志,甚至浏览过郑州最大的旧书市场。为了尽可能扩大信息范围,工作人员们近乎于以“务求穷尽”的痴心搜索过相关网页,像大海捞针一样查阅过上千万字的文献资料。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李保国老师,他原本并未参与校史编纂工作,但出于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校史工作的关心,非常热心地牵线搭桥,使校史编纂小组于2016年8月顺利完成赴其家乡—学校的发源地河南周口地区、沈丘县纸店镇、郸城县吴台镇,以及郑州市等地的调研任务,为查明学校的历史渊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