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整体医学的现实意义

一、整体医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人类健康需求的改变

科技进步带来医疗技术飞速发展,21世纪的医学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过去对人类威胁很大的疾病已被控制。慢性病、心理疾病、亚健康状态成为人类疾病的主线。预防医学和循证医学迅速发展,人们的医疗观念在不断更新。对于疾病不单是治疗,而是要早期预防。对于病人,不单是医病,而且要医人。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是医学的新要求。新时代要求医学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做好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

(二)专科化的整合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专科越分越细,向亚专科和次专科发展是必然趋势,从传统的按一般技术、性别及年龄来划分的内、外、妇、儿一级学科到更细分的二级、三级学科,甚至四级学科。专科化的过程带来了各种负效应。过度专科化导致专科医生逐步形成分科思维,纵向思维,习惯于从本专业的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学科间的整合势在必行。整体医学识医学为整体,主张学科建设朝着综合方向发展,医学专科从部分走向整体。临床学科分科过细带来的副作用和局限性给整体医学发展带来了契机。由于专科整合的需要,整体医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医学发展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认为有整体就有部分,但应先有整体后有部分,整体有更多自然属性,部分有更多人为属性,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医学发展史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一个过程。早在远古时代,医学是没有分科的,医学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发展。近代医学分科细化,医学被肢解。现代医学必须回归整体才能进一步发展。由于人体是一个整体,系统论的观点是医学技术进步的一个基本原则。医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部分再走向整体。从医学发展的趋势分析,整体医学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整体医学有利于医疗水平的提高

(一)整体医学有利于学科建设

医学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其实,分与合均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关键看是否有利于病人。整体医学要求关注学科间的各种联系,促进学科整合。临床医生树立整体医学理念,大家各司其职,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由全科医生协调,采取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模式,不但有利于病人,也有利于专科和全科自身的学科发展。整体医学有效地解决了分科思维的问题,专科医生眼界扩大,有利于学科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二)整体医学有利于人才培养

现代医学的特点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创新。现代医学对医学知识的要求首先是“博”。过度、过早专科化难以培养卓越医生。世界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多脏器病变非常普遍。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是发达国家医学人力的主体,是医学的博学家,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整体医学的发展必将促进全科医师的成长。不仅如此,由于一人常患多种疾病,治疗原则经常出现矛盾,专科医生也应该博学。培养现代医学人才一定要强调整体医学的理念。要注意加强高级人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三基)训练,培养他们的整体思维模式。加强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等教育。

(三)整体医学有利于健康促进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与之相适应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整体医学实践过程就是现代医学模式实现过程。临床医生制订诊疗计划时,不仅关注躯体疾病,也要关注精神心理问题,以及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例如对于糖尿病病人的治疗不仅有药物治疗,还要有行为干预,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措施。

(四)整体医学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医疗体制普遍存在医学高度专科化及支离破碎的专科服务,整体医学发展相对滞后,医疗质量大打折扣。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需要健康的器官,还需要健康的心理,即要有生命,也要有生命质量。而这种整体高质量的医疗需求绝非哪一个专业学科所能提供。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所需要的医疗服务应该是一种整体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必须树立整体医学观,掌握整体医学思维方法,加强多学科、多专业的团队合作,为病人提供整体服务。

三、中国急需整体医学

(一)中国的医疗体制急需整体医学

中国现行的医疗体系存在种种危机,庞大的病人群体、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全科医学严重缺失、就医模式不合理、医院高度专科化、医疗机构各自为政。根据人体的不同系统,不同疾病,人为划分为许多专科科室,由不同的专业人员来提供专科服务。由于没有全科医生首诊制,病人自己或通过“导诊小姐”“首诊”,把病人分割成不同的器官挂专科号。专科医生的临床思维是纵向的,他们对未分化病可能会在专科领域内过度检查和过度医疗。不同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更难实现横向整合。目前中国医疗最大的问题是看病质量太差。这种就医模式不能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必须认识到医疗服务是一种整体性服务,特别需要对各种专科服务进行横向整合,建立健全全科医学服务体系,加强各部门、系统和人员间的协调和合作,才能使有限的医疗资源产生最佳的效率和效益。中国迫切需要建立全科医学体系,在整体医学思想指导下,相关医疗各专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尽最大可能满足病人的需要,从整体角度,系统地防治疾病,使病人得到最优化的治疗,最大程度的受益。

(二)中国医学教育急需整体医学

中国的医学院教学缺乏整体医学内容。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多数在高度专科化的教学医院轮转。他们不自觉地接受了专科化临床思维。中国的研究生培养,基本是专科化的培养。医学硕士培养相当于美国的科学硕士培养,以研究为培养内容。医学博士培养,相当于美国的(科学)哲学博士培养,更是以纵深方向科学研究为内容。美国的医学博士是指医学院毕业的通科博士。他们在临床轮转2年,主要轮转普通医学科、普通外科、普通妇科和普通儿科。形象而言,美国的医学博士的知识结构广“博”,而中国的医学博士知识结构专“深”。中国的医学博士更形象的称呼是医学“深士”,他们被培养成有很深造诣的医学科学家,实际临床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中国现行医学教科书过于强调对躯体疾病的治疗,只重视病人的生物属性,人为地将一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孤立起来,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心理问题及精神心理疾病所致的躯体化症状不能统一起来看,社会医学和行为医学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失,在诊病过程中,只见“病”不见“人”,医学和人文没有有机结合。中国的医学生教育要增加整体医学内容,同时,对在职临床医生通过继续医学教育补课。根据上海的调查,在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内科连续就诊两年的1561名病人中,内科医生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率仅为15.9%,而84.1%有精神心理问题的病人没有得到相应治疗。这意味着中国培养的顶尖医生缺乏整体医学临床思维。

(三)中国急需建立整体医学服务模式

中国首先应该尽快建立系统的整体医学服务模式,由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其次,建立整体医学具体、可操作的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并启动整体医学技术评估,对不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整改。整体医学服务模式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医务工作者共同参与。大力推进全科医学建设,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是整体医学的基本要求。相信随着中国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广大中国医务人员的努力,一个崭新的整体医学服务模式必将在中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