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营卫睡眠学说

人体的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等数种。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由水谷之精气中浓厚的部分所化生。营气运行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中富于营养的部分,营养周身。故《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气主要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是水谷精气中剽悍的部分,活动力强,运动迅速,不受血脉的约束,循行于血脉之外,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故《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气与卫气相较,营气循行于脉中,属阴;卫气循行于脉外,属阳。《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营气循行于经脉之中,如环无端,运营不休。营气循行,出于中焦,上行于肺,注入经脉,循行于手太阴肺经之中至指端少商穴,上行手阳明大肠经至头迎香穴,转入足阳明胃经下行至足厉兑穴,注入足太阴脾经上行属脾注心中;再循手少阴心经至手少冲穴,转入手太阳小肠经至头颧髎穴,下行循足太阳膀胱经至足至阴穴,从足心入足少阴肾经上行至胸中;复从手厥阴心包经至手中冲穴,还注手少阳三焦经交于足少阳经头瞳子髎穴,循足少阳胆经下行至足窍阴穴,入足厥阴肝经上行从肝注肺。营气从其别支上巅循督脉入骶,再从任脉入缺盆,下注肺中,为一周。再出手太阴肺经,循十二经脉运行,一昼夜营运五十周。卫气日间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周,夜间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周,一昼夜运行五十周。平旦时分卫气出于目,目张则卫气由睛明穴上行于头,下项背循足太阳膀胱经之外至足小趾;并从目散行下循手太阳小肠经之外至手小指,从目散行下足少阳胆经之外至足小趾,上循手少阳三焦经之外至手无名指,又有上至耳前行足阳明胃经之外至足中趾,并从耳散行循手阳明大肠经之外至手拇指,再从手阳明入掌中、足阳明入足心,循足少阴肾经下行阴分,由跷脉出于目为一周,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间卫气循行于阴经及五脏,如《灵枢·卫气行》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即以肾、心、肺、肝、脾五行相克的顺序周行,卫气夜行于阴亦二十五周。

营卫之气营运不休,一昼夜周流全身五十周。日间自然界的阳气充盛,人体的营气营运于脉内,卫气循行于阳经脉外,各二十五周,营气荣养于内,卫气温护于外,人体的阳气充盛,则人寤而活动;夜间自然界阴气渐盛,人体的营气营运于脉内,卫气入于里循行于阴经和五脏二十五周,卫气与营气阴阳相会,则人寐而休息。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说:“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由于营卫之气昼夜循行的变化规律,人体出现寤和寐的不同生理活动。正常的人,营卫气血旺盛,营卫循行规律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夜间安眠。若营卫循行失常,便会发生睡眠障碍。老人为什么白天不精神,夜间又睡不着觉?《灵枢·营卫生会》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卫气通过阴阳跷脉司目的闭睁,对于目不瞑、多卧,《黄帝内经》均用卫气运行来解释。《灵枢·大惑论》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营卫睡眠学说,认识到睡眠-觉醒规律与大自然的昼夜交替规律相统一,并指出睡眠障碍发生的机制是多元性的,在卫气行于五脏六腑之时,任一环节导致卫气运行失常,就会出现睡眠障碍,即五脏六腑失调皆可令人不眠。营卫循行睡眠学说,还把睡眠与人的体质、免疫功能联系在一起。

营卫睡眠学说主张营卫循行的周期性动态变化引起睡眠和觉醒的生理现象。这与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主张睡眠是大脑休息的被动静止状态的睡眠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与现代睡眠学说相呼应。近三十年来人们才认识到睡眠是一种复杂的主动过程,并非是大脑完全休息,而是改变了活动方式。睡眠时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肌肉和各种神经反射活动均有明显的改变。如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期,全身肌肉松弛,内脏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率和呼吸减慢,血压降低,胃肠蠕动增加,基础代谢率降低,大脑总血流量减少;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期,面部和肌肉有频繁发作性小抽动,内脏活动高度不稳定,胃分泌增加,有阴茎勃起,脑血流量比觉醒时明显增加,脑耗氧量也明显增加。由此可见营卫睡眠学说对于睡眠时卫气与营气相会、运行于阴经和五脏的认识是相当先进的,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