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凌云睡眠障碍临证心悟
- 高峰 吴蔚
- 1909字
- 2020-08-29 05:41:50
三、神主睡眠学说
中医学中“神”的概念有三种含义。首先,是指自然界的规律。《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不测谓之神”。《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谓之神”。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化生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好像不可预测的一样,这种现象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神的表现。其次,是指人整体的生命活动。《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神随先天之精,孕育于父母,从生命活动的开始即存在于人体。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概括,既包括生理性的表现,也包括病理性的变化,称之为神。如《素问·本病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第三种含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主睡眠学说所说的神,即指神的第三种含义。神,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即整体的神,统属于心。明代张景岳《类经·藏象类》说:“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狭义的神是整体神的一部分。整体的神,可分而为五,即神、魂、魄、意、志。《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灵枢·卫气》说:“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而统摄于心。《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所以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神藏于心,而又主宰于心,《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统摄协调五脏,主持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具有重要的地位,神充则身体强健,神衰则身体虚弱。神机旺盛,则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光泽,两目炯炯有神,动作灵活,思维敏捷。神的活动,反映了心主神明的功能,是神、魂、魄、意、志和其他精神活动的主宰,统领和协调全身脏腑功能和人的精神活动,使人能对外界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神主睡眠学说认为,睡眠和觉醒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安则人能进入睡眠,神不安则人不能入睡。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神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自然界阴阳消长而变化。白天属阳,阳主动,故神营运于外,人寤而活动;夜晚属阴,阴主静,故神归其舍,内藏于五脏,人寐而休息。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说:“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神安静守舍则能寐,若神不能安其舍,则魂魄游荡飞扬,会出现不寐、多梦、梦游、梦语等多种睡眠障碍病证。《类经·疾病类》说:“盖心为君主之官,神之舍也。神动于心,则五脏之神皆应之,故心之所至即神也,神之所至即心也。第心帅乎神而梦者,因情有所着,心之障也。神帅乎心而梦者,能先兆于无形,神之灵也。夫人心之灵,无所不至,故梦象之奇,亦无所不见,诚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表现为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妄;或可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委顿,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中医神主睡眠学说认为睡眠和觉醒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统摄于心,关乎五脏,因此睡眠和人体全身的功能活动状态有关。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睡眠是复杂的主动过程。虽然睡眠的“黑匣子”尚未打开,但是睡眠时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肌肉和各种神经反射活动均有明显的改变,反映出睡眠是人体一种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中医神主睡眠学说的整体睡眠观,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中医从整体调节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丰富多彩,也为睡眠障碍的治疗开创了光明的前景。
上述三个中医睡眠学说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医睡眠理论体系。阴阳睡眠学说认为,人体阴阳消长出入的变化,决定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活动,是中医睡眠理论的总纲领,揭示了睡眠和觉醒的基本原理。营卫睡眠学说是阴阳睡眠学说的具体化,睡眠时卫营相会,运行于阴经和五脏,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神主睡眠学说突出了中医睡眠的整体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