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常规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规范

心脏在机械性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生物电信号,利用专门仪器通过体表将这种生物电信号记录下来并描记在坐标纸上的方法,称为心电图描记术。记录心电图的仪器称为心电图机。相对于现代各种衍生心电图描记方法如动态心电图、心内心电图、食管心电图等,这种传统的心电图描记技术又称为常规心电图或称体表心电图、静态心电图,简称心电图。
一、心电图检测技术的适应证
Ⅰ类:
1.胸痛、胸闷、上腹不适等可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者。
2.心律不齐可疑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者。
3.黑矇、晕厥、头晕可疑窦房结功能降低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
4.了解某些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如洋地黄、奎尼丁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5.了解某些电解质异常对心脏的影响,如血钾、血钙等。
6.心肌梗死的演变与定位。
7.心脏手术或大型手术的术前、术后检查及术中监测。
8.心脏起搏器术植入前、后及随访。
9.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监测、随访。
ⅡA类:
1.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
2.心血管以外其他系统危重症病人的临床监测。
3.对心脏可能产生的影响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呼吸、血液、神经、内分泌及肾脏疾病等。
4.运动医学及航天医学。
5.正常人群体检。
6.心血管疾病的科研与教学。
ⅡB类:
1.大面积的皮肤感染、烧伤。
2.某些全身性皮肤疾病,如全身性重症银屑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恶性大泡性红斑等。
二、心电图检测设备技术参数标准
1.安全性 按照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的要求,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医用电器设备的电源与信号采集、放大部分之间应有一定的安全隔离措施,根据隔离的安全程度可分为三级(B、BF及CF)。心电图机应符合最高安全级别——CF级,可用于记录心腔内心电图。
2.灵敏度 标准灵敏度为10±0.2mm/mV;最大灵敏度≥20mm/mV;至少提供5、10、20mm/mV三个档位,转换误差小于±5%。
3.噪声 小于15uV。
4.输入阻抗 不小于2.5MΩ。
5.频率响应 0.05~100Hz,≥ 3 dB。
6.时间常数 ≥3.2秒。
7.共模抑制比 大于80dB。
8.走纸速度 至少提供25、50mm/s两个挡位,转换误差小于±5%。
9.交流漏电 小于10μA。
10.滤波器 交流电滤波器(50/60Hz)和EMG过滤器(25/35Hz)。
11.滞后 记录系统的滞后不超过0.5mm。
12.耐极化电压 加±300mV极化电压,灵敏度变化不大于±5%。
13.记录笔偏转幅度≥±20mm。
14.外接输出灵敏度为1V/mV±5%,输出阻抗小等于100Ω输出短路时不能损坏机器。
15.外接直流信号输入灵敏度为100mm/V±5%,输入阻抗对地不小于100kΩ。
16.多导联数字化心电图机应具备:
①采样率:≥500sample/s。
②频率响应:0.05~150Hz,≥ 3dB。
③共膜抑制比:≥110dB。
④热阵打印:Y8点/mm,X16点/mm。
⑤A/D转换器:16位以上。
⑥显示屏分辨率:≥320×240dot。
⑦其他:多导同步采集、传送及存储心电图、建立数据库、自动分析诊断、测量、连网及统计学分析等。
三、心电图检测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和要求
(一)心电图检测操作流程
1.由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临床初步诊断、申请理由、检测要求(如附加导联、特殊体位)等。
2.患者办理相应的确认手续(紧急情况除外)。
3.心电图室按临床要求执行心电图检测。
4.出具心电图检查报告。
(二)心电图检测要求
环境:室温不得低于18℃,检查室远离大型电器设备,检查床宽度不小于80cm,如果检查床一侧靠墙,床附近的墙内不应有电线穿行,如使用交流电操作,心电图机必须有可靠接地(接地电阻<0.5Ω)。
工作开始前检查心电图机各条线缆的连接是否正常,包括导联线、电源线、地线等。
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快速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对检测心电图的要求,描记心电图标准12导联和(或)附加导联、特殊体位。
除有精神症状、婴幼儿等不能配合者需药物镇静外,被检测者应在醒觉状态下,休息5分钟后仰卧接受检测,检测时要求患者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电极安置部位的皮肤应先做清洁,然后涂以心电图检测专用导电解质或生理盐水并应浸透皮肤,以减少皮肤电阻,保证心电图记录质量。
1.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放置标准12导联电极,包括三个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三个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和六个心前导联(V1~V6)。女性乳房下垂者应托起乳房,将V3、V4、V5导联电极置于乳房下缘的胸壁上。
2.可疑或确诊急性心肌梗死首次检查时必须做18导联心电图,即标准12导联加V7、V8、V9、V3R、V4R、V5R导联,检测后壁导联时时患者必须仰卧,检测电极可使用一次性监护电极。
3.心电图记录每个导联至少描记3个完整的心动周期。
4.记录心电图时标定标准电压为10mm/mV,走纸速度为25mm/s,并做标记。
5.其他要求
(1)心电图室应远离电梯及其他大型电器设备。
(2)工作完毕后,应切断电源、盖好机器防尘罩,清洗、消毒电极。
(3)交直流两用心电图机应定期充电,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4)同时使用除颤器时,不具有除颤保护的普通心电图机应将导联线与主机分离。
(5)心电图机属度量医疗器械,应按规定定期接受相关部门检测。
四、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判断标准
(一)正常心电图
1.P波
①形态:
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形态圆顶型,可伴有轻微切迹,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②时限(宽度):
P波时限不超过0.11秒,双峰型者,两峰间距小于0.04秒。
③振幅(电压):
不超过0.25mV,小于同导联R波的1/2,V1<0.2mV。
2.PR间期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秒。
3.QRS波群
①时限:
小于0.11秒。
②形态:
QRS波群主波通常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V1、V2导联向下。Q波:无切迹,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1/4,以R波为主的导联时限小于0.04秒。
R波振幅:Ⅰ导联不超过1.5mV,aVL导联不超过1.2mV,aVF导联不超过2.0mV,aVR导联不超过0.5mV,V1导联不超过1.0mV,V5(或V6)导联不超过2.5mV(女性不超过2.0mV),RV5+SV1不超过4.0mV(女性不超过3.5mV)。心前导联R/S比例逐渐增高。三个标准肢体导联或三个加压肢体导联的QRS波群峰-峰值不得同时低于0.5mV。
4.ST段
ST段应与等电位线平行一致,但允许轻度抬高或降低,抬高一般不超过0.1mV,下降不超过0.05mV。
5.T波
圆钝型、无切迹,一般无明显的起始点(上升支缓慢),Ⅰ、Ⅱ、aVF、V5、V6导联必须直立,aVR导联倒置,T波的方向应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6.U波
应与其T波方向一致。振幅不超过同导联T波振幅25%,最高不应超过2.0mV。
7.QT间期
0.32~0.40秒,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较慢时可以相对延长(不长于0.44秒),心率较快时可以相对缩短(不短于0.30秒)。为消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用校正QT间期(Q-Tc),其公式为 (单位=秒),或采用Bazett公式计算 ,k为常数(男性0.37,女性0.39)。
8.额面平均电轴
传统的正常值范围是0~+90°,近些年有学者研究认为平均电轴的正常范围应在-30°~+105°,因为平均电轴与年龄有关,小于40岁者多在0~+105°,而大于40岁者多在-30°~+90°。
心电图时间间期的测量规则:在同步12导联(至少三个标准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进行,以波形出现最早的导联为起点,波形结束最迟的导联为终点。一般P波电压测量以P波起点为基点,QRS-T波电压测量以Q波起点为基点。P-R间期一般测Ⅱ、Ⅲ导联,QRS时限在V1-V3导联测量,Q-T间期在V4导联或T波明显的导联测量,测量方法(图2-7-1)。
图2-7-1 P-QRS-T波的测量
一般P波电压测量以P波起点为基点,QRS-T波电压测量以Q波起点为基点。P-R间期一般测Ⅱ、Ⅲ导联,QRS时限在V1-V3导联测量,Q-T间期在V4导联或T波明显的导联测量
(二)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静息心电图平均心率大于100次/分(图2-7-2)。
图2-7-2 窦性心动过速
aVR导联P波倒置,Ⅰ、Ⅱ、aVF、V4~V6导联P波直立,符合窦性心律,心房率152次/分,大于100次/分,P-QRS-T等均无异常改变,诊断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静息心电图平均心率低于60次/分(图2-7-3)。
图2-7-3 窦性心动过缓
aVR导联P波倒置,Ⅰ、Ⅱ、aVF、V4~V6导联P波直立,符合窦性心律,心房率55次/分,小于60次/分,P-QRS-T等均无异常改变,诊断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时,相邻PP间期差值大于0.12秒,不相邻的最长PP间期与最短PP间期的差值大于0.16秒(图2-7-4)。
图2-7-4 窦性心律不齐
aVR导联P波倒置,Ⅰ、Ⅱ、aVF导联P波直立,符合窦性心律,心率64次/分,相邻P-P差0.147秒,大于0.12秒;不相邻P-P间期差为1.021-0.823=0.198秒,大于0.16秒,诊断窦性心律不齐
4.窦房传导阻滞
分为一度、二度Ⅰ型、二度Ⅱ型和三度等类型。一度和三度窦房阻滞在体表心电图很难做出准确诊断。①二度Ⅰ型窦房阻滞:也称文氏型窦房阻滞,典型二度Ⅰ型窦房阻滞的心电图表现是窦性PP间期逐渐缩短(由于窦房传导时间逐渐延长、但延长的增加量逐渐减少),之后出现一次窦房传导中断,PP间期突然延长,但是长PP间期小于两倍的最短PP间期(如图2-7-5);②二度Ⅱ型窦房阻滞:在一份心电图中窦性PP间期长、短不一,长PP间期是短PP间期的整倍数(如图2-7-6、图2-7-7)。
图2-7-5 二度Ⅰ型窦房阻滞
窦性PP间期逐渐缩短,最长PP小于2倍最短PP
图2-7-6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PP间期呈整倍数延长
图2-7-7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PP间期呈整倍数延长
5.窦性停搏
亦称窦性静止,窦性PP间期延长并超过基础窦性周期的两倍且不呈倍数关系,如遇窦性心律不齐应是长PP间期的两倍以上(如图2-7-8)。
图2-7-8 窦性停搏
窦性PP间期突然明显延长,大于基础周期2倍
(三)激动起源异常
1.房性期前收缩(简称“房性早搏”)
提前出现与窦性心律不同的房性P′波,代偿间期不完全(如图2-7-9)。
图2-7-9 房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P′-QRS波群,P′波与窦性P波不同,P′-R大于0.12秒,QRS为室上性,偶见宽大畸形(差传),代偿间歇不完全(配对时间+代偿间歇<2P-P)。第二个早搏宽大畸形是伴室内差异传导需与室早鉴别,提前出现P′波为主要鉴别点
2.房性心动过速
房性早搏连续出现3次以上,或异位房性心律,频率多在160~250次/分之间(图2-7-10)。
图2-7-10 房性心动过速
3.心房颤动(图2-7-11)
图2-7-11 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振幅不等f波(心房率≥350bpm); RR间期绝对不齐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距不等的f波。
②R-R间期绝对不等。
③心房率350~600次/分。
4.心房扑动(图2-7-12)
图2-7-12 心房扑动
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振幅较匀齐的F波(心房率250~350bpm);房室传导比例相对稳定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距相等的F波;②心房率250~350次/分。
5.交接性期前收缩
①提前出现与窦性心律相似的QRS波群;②该QRS波群前无P波,但可伴有逆行P′,R P′间期>0.12秒;③代偿间期多完全。
6.交接性心动过速
①QRS波群形态与窦性心律相似,其前无P波,也可伴有逆行P′,R P′间期>0.12秒;②心室率多在50~70次/分;③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详见“心脏电生理部分”。
7.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性早搏”)(图2-7-13)
图2-7-13 室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QRS宽大畸形,时限大于0.12秒,代偿间歇完全
①提前出现与窦性心律不同的QRS波群;②该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③代偿间期大多完全。
8.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有多种形成机制和心电图表现(图2-7-14)。①室性早搏连续出现3次以上可定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此类室性心动过速频率不固定;②尖端扭转室速(TdP)(图2-7-15)、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属特殊机制形成的室性心动过速,详见“心脏电生理部分”。
图2-7-14 室性心动过速
图2-7-15 尖端扭转室速
又称“室颤前奏型室速”、“多形性室扑”。一般频率240~300次/分。特征表现为扑动波尖端围绕着基线上下扭转。本图频率约330~260次/分,扑动波尖端围绕着基线上下扭转
(四)激动传导异常
1.一度房室阻滞(图2-7-16)
图2-7-16 一度房室阻滞
①窦性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0.20秒;②窦性心率小于50次/分时P-R间期≥0.21秒;③P-R间期大于相应心率时的最高值。
2.二度Ⅰ型房室阻滞(又称文氏型房室阻滞)(图2-7-17)
图2-7-17 二度Ⅰ型房室阻滞
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逐渐缩短,最长RR小于2倍最短RR
①连续出现的窦性P波下传心室时,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出现一次房室阻滞(QRS波群脱落),此称为一个文氏周期;②P-R间期延长的增量逐渐减少,导致R-R间期进行性缩短;③长R-R间期小于最短R-R间期的两倍。
3.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又称莫氏型房室阻滞)(图2-7-18)
图2-7-18 二度Ⅱ型房室阻滞
P-R间期恒定,P波下传突然受阻,长R-R间期等于短R-R间期的两倍
①连续出现的窦性P波下传心室时P-R间期恒定,P波下传突然受阻,即QRS波群脱落;②长R-R间期等于短R-R间期的两倍或呈整倍数。
4.三度房室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阻滞)(图2-7-19)
图2-7-19 三度房室阻滞
房室传导完全中断,P波与QRS无关,心室率明显低于心房率;A.阻滞部位较高的三度房室阻滞;B.阻滞部位较低三度房室阻滞
①P-P间期和R-R间期各自匀齐,P-R间期不固定;②心房率大于心室率;③心室率小于60次/分。
5.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2-7-20)
图2-7-20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室上性下传的QRS,时限≥0.12秒,I、aVL、V5、V6呈R波,V1(V2)呈QS波,电轴左偏,伴继发性ST-T改变
①QRS波群增宽,时限≥0.12秒;②QRS波群形态:V1、V2导联呈QS(或rS)型,Ⅰ、aVL、V5、V6导联呈R型,R波宽伴切迹;③继发性ST-T异常改变(R波为主的导联);④电轴可左偏。
6.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2-7-21)
图2-7-21 右束支阻滞
室上性激动下传的QRS波,V1呈rsR′型(或rSR′、RSR′、rR′、RR′型),各导联QRS终末部分(主要看Ⅰ、V5导联S波、aVR导联的终末R波)明显增宽挫折,QRS时间≥ 0.12秒
①QRS波群增宽,时限≥0.12秒;②QRS波群形态:各导联QRS波群终末增宽、粗钝;V1呈rsR′型,R′波宽大切迹;③继发性ST-T异常改变(V1、V2导联为主);④电轴可右偏。
(五)心脏除极、复极异常
1.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主要是复极波异常,根据心电图形态学表现,目前的分类有:根据ST表现分ST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还可根据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有Q波心肌梗死和无Q波心肌梗死,梗死部位的定位同上。
2.心房肥大
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无外乎P波增高或增宽,由于心房除极自右房开始,一般认为右房肥大以P波增高为主要表现,以R为主的导联P波振幅大于0.25mV;左房肥大则以P波增宽为主要表现,以R为主的导联P波时限大于0.11秒,有的P波同时伴有切迹或呈双峰。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诊断要参考病史。
3.左心室肥大(图2-7-22)
图2-7-22 左室肥厚
QRS电压增高,RV5≥2.5mV,RV5+SV1≥4.0mV,电轴轻度左偏,ST-T改变;多有高血压病史
①R波振幅增高:Ⅰ导联超过1.5mV,aVL导联超过1.2mV,Ⅱ、aVF超过2.0mV,V5(V6)超过2.5mV(女性超过2.0mV),RV5+SV1超过4.0mV(女性超过3.5mV);②额面平均电轴轻度左偏;③QRS波群时限轻度延长;④可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4.右心室肥大(图2-7-23)
图2-7-23 右室肥厚
右侧心前导联R波增高,RV1≥1.5mV,电轴右偏;多有先心病、肺部疾病史
①V1导联R波大于1.0mV、R/S大于1,RV1+SV5超过1.2mV,aVR导联大于0.5mV;②额面平均电轴右偏超过110°;③QRS波群时限轻度延长。
5.长QT间期
QT间期超过0.44秒即为病理性QT间期延长,当心室率大于100次/次时,QT间期大于0.40秒根据临床亦应高度注意。根据不同的原因和发生机制QT间期延长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大类,继发性QT间期延长主要源于某些药物和电解质紊乱,原发性QT间期延长主要是离子通道病引起。由于QT间期延长(特别是原发性QT间期延长)常诱发室速、室颤并伴发晕厥等一些严重的临床症状,故临床称为长QT间期综合征。
6.ST-T改变
传统观点认为ST-T异常改变是心肌缺血的表现,由于介入心脏病学的普及以及对心电图认识的提高,现在认为除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外,ST-T改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显著的ST段降低和T波倒置不可小视(尽管有时冠脉造影正常)。ST-T异常的标准是: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mV、ST段水平下降超过0.05mV,T波振幅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