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科医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
- 颜华 张建宁
- 1603字
- 2024-12-21 12:15:37
第二十九章 面肌瘫痪
面肌瘫痪是指面部表情肌的无力或瘫痪。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的神经走形长,神经功能多,是最复杂的脑神经之一。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在其复杂走形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受到损伤,不管位置在何处,都会造成面肌瘫痪。面瘫程度和其面神经成分损伤形式不同的功能障碍症状,可以帮助确定病变部位。
【临床特点】
分析面肌瘫痪临床表现的最关键环节是首先区分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即辨别面神经的上、下神经元病变。由于上面部接受同侧和对侧的核上性控制,所以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上面部不受累;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则累及全半侧面部。因此,临床上区分周围性面瘫或中枢性面瘫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观察前额部是否受累。
1.中枢性面瘫
位于面神经核以上(不包括面神经核)。由皮质运动区或皮质脑干束损害引起,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1)病灶对侧睑裂以下面肌瘫痪。
(2)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向健侧偏斜。
(3)皱眉、蹙额、睑裂及闭目正常。
2.周围性面瘫(核性或核下性面瘫)
由面神经核或面神经纤维损害所致。
(1)病灶侧上、下部面肌瘫痪。
(2)病灶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蹙额。
(3)病灶侧眼睑裂增宽,闭眼无力或不能。
(4)人中偏向健侧,病灶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
周围性面瘫时,还可根据伴发体征进一步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
1)核性损害:除面神经损害外,还可见其他伴随症状。①伴同侧展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征,即Millard-Gubler综合征,提示病变在脑桥;②伴双眼不能向病灶同侧运动,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锥体束和内侧丘系受损),称FoVille综合征。多见于脑桥出血和肿瘤。
2)核下损害:可根据有无泪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及舌前2/3味觉障碍,进一步推断病变部位。①伴发同侧或对侧的其他脑神经如第Ⅴ、Ⅵ、Ⅷ、Ⅸ、Ⅹ、Ⅺ、Ⅻ等脑神经损伤,多提示病变在颅底;②伴有耳鼓膜与耳壳后带状疱疹,多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称Hunt综合征;③伴有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缺乏,提示病变为面神经管内鼓索受累;④伴有听觉过敏,提示病变多在镫骨神经上。
【病史采集】
1.起病形式,是否为急性起病。
2.发病年龄(青中年/老年)。
3.病变部位(单/双侧)。
4.发病前有无前驱症状,如发热、疼痛、疱疹等。
5.伴随症状 如味觉障碍、听力异常、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体格检查】
1.运动功能相关检查
通过要求患者做抬眉、皱眉、闭眼(眼轮匝肌)、露齿(口轮匝肌)、鼓腮(颊肌)等动作,观察有无瘫痪及不对称的表现。
2.感觉功能相关检查
面神经中含有舌前2/3的味觉纤维。可利用酸甜咸苦4种基本味道分别对两半侧舌前2/3部位进行测试,检测舌前部两侧味觉是否对称存在。
3.检查反射
包括角膜反射和瞬目反射。面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时,角膜反射和瞬目反射减弱。
4.副交感神经功能检查
有无泪液分泌增加或减少。
【辅助检查】
1.神经影像学检查 头部CT\MRI等。
2.肌电图(面神经电图)。
【诊断思维】
1.根据临床表现判断是中枢性面瘫还是周围性面瘫。
2.推断面肌瘫痪的病因
(1)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病因为脑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5%,出血性卒中占15%。此外,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等。
(2)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病因为非特异性面神经炎(Bell面瘫)、带状疱疹、肿瘤、炎症。少数可表现为双侧面瘫,如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Miller-Fisher综合征等。
【转诊指征】
1.急性起病的面肌瘫痪患者。
2.面肌瘫痪伴有肢体无力或肢体感觉异常等其他神经症状的患者。
3.双侧周围性面瘫伴有腱反射消失的患者。
4.面肌瘫痪伴有眼球活动障碍的患者。
5.面肌瘫痪伴有共济失调的患者。
【社区管理】
1.建立和使用健康档案,加强健康宣教,提高社区人群面肌瘫痪的认识和重视。
2.健康管理
(1)对原因不明的面肌瘫痪患者尽早转诊,探明病因,以便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
(2)对已经明确病因的面肌瘫痪患者,可以在恢复期充分发挥社区管理的优势,辅助其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3.随访评估 每6~12个月随访1次,评估患者症状变化和生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