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烧伤康复治疗学
- 胡大海 易南 朱雄翔
- 5632字
- 2020-08-28 06:57:03
第三节 烧伤创面的修复
一、皮肤烧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创面修复所需的时间与烧伤深度等多种因素有关。Ⅰ度烧伤3~5天即可愈合,无瘢痕;浅Ⅱ度烧伤如无感染,可于2周左右愈合,通常不遗留瘢痕,偶有色素沉着;深Ⅱ度烧伤如无感染,经3~4周后,可依靠残存皮肤附件的上皮再生将创面覆盖愈合,有时亦可痂下愈合,但愈后往往产生瘢痕;Ⅲ度和发生感染的Ⅱ度烧伤由于无残存的上皮或上皮被毁,溶痂后均为肉芽组织,只能由创缘的上皮扩展覆盖。一般如果创面较大(超过3cm×3cm),不经植皮多难以自愈,或需要时间较长,愈后瘢痕较多,易发生挛缩畸形,影响功能和外观。
创面修复的启动几乎是伴随损伤同时发生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是创面修复过程中的三种主要修复细胞。烧伤创面经历变性坏死、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基质形成、组织重塑及创面瘢痕形成等过程。浅Ⅱ度烧伤主要依赖于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修复,深Ⅱ度创面则包含皮肤或皮肤附件中的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以修复受损组织。Ⅲ度创面修复过程中,由于创面底部没有残存的皮肤附件,上皮修复主要依赖于周围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因此较大创面往往难以自行愈合,需行植皮手术。
上皮细胞的覆盖和封闭为临床创面愈合的标志,但深度创面愈合后还要经历一个过程,即创面的重塑和瘢痕形成。这主要是由于早期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和胶原的过度沉积引起。随着时间延长,新生上皮逐渐成熟,新生毛细血管减少而形成以真皮下小动脉和小静脉为主的血供模式。瘢痕经历增生期、稳定期和消退期,这一过程达数月甚至数年。因此在创面愈合初期,给予压力能有效抑制瘢痕增生,给予机械牵张力能够调控成纤维细胞沿着生物力学方向进行瘢痕的重构,加速瘢痕进入稳定和消退期。
二、不同深度烧伤创面处理原则及方法
Ⅱ度烧伤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应予以包扎,但包扎时间不应过长,一般2~3天即应更换敷料,以防止感染。由于深Ⅱ度烧伤自行愈合时间较长,特别是愈后瘢痕形成显著,对于可能影响功能与外观的部位,一般应行早期切削痂植皮修复。
Ⅲ度烧伤除较小面积可依靠创面周围的上皮生长而愈合,或依赖瘢痕挛缩而形成畸形愈合外,一般均需自体皮肤移植方能愈合。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及早进行切削痂手术是处理大面积烧伤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坏死组织及毒素吸收,降低创面感染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切削痂部位原则上先肢体,后躯干;先感染创面,后一般创面;先特别深创面,后较深创面。头面部创面深度常不易判定,且血液循环丰富,再生能力强,故一般伤后不立即切痂。背部、臀部皮肤较厚,部分毛囊、汗腺等皮肤附件可深达皮下脂肪层,对外形功能影响较小,可延迟切削痂,以期自行愈合。但如果焦痂的压迫危及伤员的生命或肢体存活时,应优先处理。例如颈、躯干焦痂压迫气管或限制呼吸运动,引起呼吸困难,或者肢体环形焦痂引起肢体缺血循环障碍时,应优先手术或行焦痂减张切开。早期切削痂创面,在自体皮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予以整张自体皮肤移植。如果皮源紧张,可在关节和功能部位移植整张自体皮肤,其余部位予以网状皮覆盖。对于自体皮源奇缺的患者,可行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肤覆盖。
切痂一般分为浅切痂和深切痂,可根据患者烧伤创面深浅或感染程度以及手术部位选择。深切痂一般在深筋膜层或肌膜层,浅切痂一般在浅肌膜层切除。手术过程中,应将焦痂同皮下组织一并切除,以减少损伤和出血。特大面积烧伤切痂时,为减少创伤和手术时间,腕、踝以下焦痂一般不一次切除。在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前提下,对于功能部位可考虑保留浅筋膜和薄层脂肪组织,并保护重要神经、血管。对于手背、跟腱等处切痂尽量浅,防止腱膜外露坏死。
对于部分深Ⅱ度创面或者偏浅的Ⅲ度创面,可利用辊轴刀或其他取皮刀具将坏死组织削除,称之为削痂术,尽可能多地保留浅筋膜或皮下组织,植皮后避免感染,缩短愈合时间,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术中应均匀平整削除坏死组织,如果一次未能彻底削除,可重复多次,直至正常组织。
对于深度烧伤未能及时植皮覆盖、浅度烧伤感染导致创面加深,或者烧伤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等情况,通常由于长时间换药可引起的肉芽组织形成,后期在自体皮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行肉芽组织刮除植皮术。如果肉芽组织老化、水肿、基底形成纤维板,术中应切除至纤维板,彻底止血,并行植皮术。一般肉芽组织刮除后渗血较多,并且由于长时间换药引起大量细菌繁殖,因此除了功能外形要求较高的部位移植中厚皮片外,一般移植刃厚皮片,并且皮片应打孔引流,防止皮片下积血或血浆肿而影响成活。
三、自体皮肤移植
自体皮肤按照皮片的厚度划分可分为刃厚皮片、中厚皮片、全厚皮片和真皮下血管网皮片。薄皮片存活率高,但术后收缩较多;厚皮片较薄,皮片难以成活,但术后收缩率小,移植后外形功能较好。
1.刃厚皮片
刃厚皮片为0.2~0.3mm,包括表皮及少量真皮。皮片薄,容易生长,供皮区不遗留瘢痕、偶有暂时性色素沉着;对于头皮、背部或者大腿外侧等皮肤较厚的部位愈后可以重复供皮。皮片耐磨性差,愈后收缩较多,因此不适用于颜面、双手及关节等外形功能重要部位。此类皮片主要应用于烧创伤及感染所致的肉芽创面、慢性溃疡,非功能及外观部位的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切削痂创面,以及修补口腔、鼻腔的黏膜缺损等。
2.中厚皮片
包括表皮和真皮的1/3~1/2组织,其中薄中厚皮片为0.375~0.45mm,厚中厚皮片为0.5~0.6mm。中厚皮片相对于刃厚皮片来说含真皮较多,愈合后耐磨性较好,收缩小,外观和功能较刃厚皮片好。因此主要用于颜面、双手、足及关节等功能部位,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创面或者后期健康的肉芽创面,以及瘢痕挛缩的修复。通常供皮部位为背部、腹部、双大腿外侧,一般可以自行愈合,如果切取皮片过深愈后会有瘢痕增生。
3.全厚皮片
包括表皮和全部真皮。由于皮片更厚,因此愈后皮肤收缩率很小,色素沉着少,肤色接近正常,耐磨性好。主要用于修复面、颈、手掌、足底、眼睑部位皮肤缺损,保留毛囊的全厚头皮片移植可以用于眉毛的再造。由于切取全厚皮片后创面需要拉拢缝合才能够愈合,因此供皮面积受到限制。此外,全厚皮不易存活,特别是对于有感染或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慎用全厚皮片移植。
4.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片
包括表皮、真皮全层并含真皮下血管网。由于保留有真皮下血管网,皮片较全厚皮厚,术后弹性好,不收缩,柔韧性接近正常皮肤。可用于前额区、眼睑皮肤缺损,手掌、足底、关节屈曲面等功能部位的新鲜创面,以及凹陷的缺损创面,可收到填充后外形丰满的效果。供皮区一般拉拢缝合,对于较大面积的供皮区可以自体刃厚皮片回植。与全厚皮肤移植一样,血管网皮片同样存在血运建立困难和来源有限的缺点。
四、植皮方法
按照不同的植皮方式,可以分为大张植皮、邮票状植皮、网状植皮、自体异体皮肤相间移植、点状植皮、微粒植皮、小皮片异体镶嵌植皮、MEEK植皮等。
1.大张皮移植
通常指面积大于4cm×4cm以上的皮片,其采用鼓式取皮机或者电动取皮机切取。优点是移植后比较美观,瘢痕较小,尤其整张中厚皮片,术后挛缩率较小,有利于外形和功能的恢复。缺点是手术技术要求较高,供皮部位有限,中厚皮片供皮区,多不能重复切取。因此,该方法多用于颜面及功能部位或较小的Ⅲ度创面,所用皮片多为中厚皮。
2.邮票状皮移植
将自体皮剪裁成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皮块移植于创面,此方法消灭创面迅速,适用于Ⅲ烧伤面积不大,供皮区充足者。优点是皮片与皮片之间留有间隙,利于引流,较大张皮移植容易存活,愈后瘢痕同点状皮移植者相比较轻,取皮技术要求不高,对供皮区要求较低,创面之间残存的正常皮肤以及浅Ⅱ度烧伤愈合后创面也可用于参加供皮。但一般不适用于颜面、双手等功能部位,因修复后的外观相比较效果不佳。
3.网状皮移植
在大张自体皮肤上切若干大小、距离相等的平行小切口,每行小切口的行距相等,但与邻近行的小切口位置交错,拉成“渔网状”,可以扩大皮片面积,节约自体皮肤,并且有利于引流,愈后外形比较整齐,弹性较好,瘢痕挛缩较点状植皮和邮票植皮轻。按照创面和皮源大小可以将平皮片拉网至1∶1~1∶9,比例越大,修复面积越大,但由于创面裸露太多,易导致感染,愈后所形成的瘢痕越严重,一般以1∶3为宜。
4.自体、异体皮肤相间移植
是指植皮过程中自体皮片和异体皮片依次相间移植的方法,主要用于脱痂或剥痂后的肉芽创面,非功能部位切削痂或肉芽组织切除后的创面。由于自体皮源缺乏无法移植整张自体皮,利用异体皮暂时覆盖间隙创面以减少渗出,后期通过自体皮片上皮向外爬行扩散,相互融合完成创面修复。一般异体皮片宽度为1~1.5cm,自体皮宽度为0.5~1cm,自体皮太宽则耗皮过多,异体皮太宽,则自体上皮扩展覆盖创面时间延长,增加愈合时间。
5.点状皮片移植
点状皮片大小是(0.3~1)cm×(0.3~1)cm,主要用于大面积烧伤自体皮源奇缺创面移植修复,依据创面大小和皮源多少调整皮片间距,但一般不超过1cm。点状植皮操作简单,对于取皮和创面要求比较低,皮片成活率高,而且单个皮片愈合不良对其他皮片愈合影响很小,因此也适用于创基不良创面。点状植皮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可以节省自体皮源,根据皮片之间的间距大小可以扩大相应的植皮面积,但点状植皮愈后有较严重的瘢痕畸形,影响外形和功能,因此不适用颜面、双手等重要部位的修复。
6.微粒皮移植
将自体刃厚皮剪成微粒状,按受皮面积与供皮面积之比10∶1~15∶1的比例,把自体皮微粒均匀地分散在大张异体皮的真皮面,利用微粒自体皮边缘向四周爬行融合的生长规律,只需少量自体皮即可修复较大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省物的特点。此方法的缺点是愈后瘢痕增生较多,易遗有残余创面,后者多数情况下需要补充植皮。
7.小皮片异体皮镶嵌植皮
在经过切(削)痂后的创面上先移植打好洞的异体皮肤(洞之间1.0~1.5cm),可立即或于术后2~3天向异体皮洞眼内嵌植小块自体皮。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大面积Ⅲ度切(削)痂创面或新鲜平整的肉芽创面。优点是创面覆盖严密,减少渗出,节约自体皮源。缺点是愈后瘢痕明显,因此不适用于重要的外形和功能部位修复。
8.MEEK植皮
MEEK植皮是使用MEEK植皮机对自体整张刃厚皮片按照不同扩张比例进行切取,获得大小不同的邮票皮,弥补微粒皮手术异体皮源缺乏和邮票皮制备中手工操作复杂的问题,而且皮片之间间距恒定统一。手术操作简单、植皮效果比较好。根据皮源的扩大比例不同,愈合存在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主要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切(削)痂术后的创面修复。
皮片移植后48小时内,主要依靠皮片下创面的血浆渗出获得营养维持其存活。植皮后不久,创面的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其纤维蛋白除可使皮片与创面黏附外,并成为以后新生毛细血管芽支架。植皮后48~72小时,皮片与创面间血管已逐步开始吻合,红细胞已能够缓慢流入皮片,但量和速度均不够,故含氧量较低,皮片呈紫色斑点。到植皮后4天,由于自创面长入皮内的无数毛细血管芽和皮片血管吻合,在活体显微镜下已可见有血液循环发生,皮片开始转为红润。植皮后7天血液循环已经很充分,但皮片尚不牢固,更换敷料时如不小心仍有撕掉可能。术后10天,皮片下形成一层纤细的结缔组织,使皮片附着牢固。因此,术后功能锻炼应在术后10天以后,先进行小范围被动训练,逐渐增加活动力量和幅度。
五、皮瓣移植
对于部分深度烧伤创面,依靠植皮手术无法修复时,可考虑行皮瓣移植术。皮瓣是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用以修复局部或远处组织缺损。依据皮瓣的血供来源将皮瓣分为随意皮瓣与轴型皮瓣。随意皮瓣按照血供分为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任意皮瓣、皮下组织蒂皮瓣、肌皮瓣。轴型皮瓣是指沿皮瓣长轴走行含有解剖学上可见的一组动静脉系统的皮瓣,此皮瓣因有轴心动静脉供血与回流,可按其血供范围切取皮瓣,而不受长宽比例的限制,因此可以形成保留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也可以通过吻合血管形成游离皮瓣。在烧伤创面中,皮瓣移植一般应用于清创后,伴有血管、神经、肌腱、骨关节外露者;创面伴有感染,有时可通过皮瓣移植增加局部血供提高抗感染能力;对于颜面、双手等外形功能部位,也可通过皮瓣移植改善功能,减少挛缩。皮瓣移植主要并发症有:①皮瓣循环障碍,主要原因有皮瓣供血不充分,静脉、淋巴回流障碍;②皮瓣下血肿;③皮瓣下感染;④皮瓣撕脱。
近年来,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或其他组织瓣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认识和推广。游离皮瓣移植具有以下优点:①不受血管蒂长短和供血范围限制;②选择知名血管吻合,重建局部血液循环,有效促进间生态组织的逆转和增加抗感染能力;③可以携带肌肉、肌腱(膜)、神经、骨等,构成复合组织瓣,修复创面同时完成深部组织重建。缺点是对于显微外科技术和设备要求比较高。
六、毁损性烧伤创面的处理
毁损性烧伤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深部烧伤,毁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以下的大块或整块组织,甚至整个肢体或器官,即便经过早期精心治疗与修复,亦难免遗留严重大块组织缺损、功能障碍以及严重畸形。此类烧伤常见原因有电击伤、热压伤、化学烧伤及热力持续作用造成的深度烧伤,如一氧化碳中毒后热力损伤等。
毁损性烧伤的治疗因致伤因素、部位和深度不同,十分复杂,往往需要多次手术和多学科合作治疗,术后还需进行康复理疗以恢复功能。目前认为,早期探查、清除坏死组织、尽快封闭创面是治疗毁损性烧伤的有效手段。术中如果难以确定坏死组织界限,则尽量保留血管神经及肌腱,并对间生态组织予以保留。创面修复以循环丰富、富有活力的皮瓣或肌皮瓣为首选,可以逆转部分间生态组织,减少组织丢失量、感染率、截肢率、残疾率以及病死率,缩短治疗时间。对于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创面、难以用局部或游离皮瓣加以修复的创面,可以用吻合血管的大网膜移植加中厚皮片移植修复。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用皮瓣、肌皮瓣或其他组织瓣时,应把供区深部重要组织的保护以及拟需修复重建部位功能的重要性充分权衡而谨慎确定取舍,综合考虑供区缺损的后果、手术难易、失败概率等。创面完全封闭后,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后期是否需要进一步功能重建、整形美容、康复训练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