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烧伤康复治疗学
- 胡大海 易南 朱雄翔
- 1064字
- 2020-08-28 06:57:03
第二节 烧伤面积及深度
烧伤严重程度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烧伤面积、深度、致伤因素、致伤部位、有无复合伤及并发症,以及患者年龄、伤前健康状态等。其中,烧伤面积和深度是评估烧伤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也是进行治疗的主要依据。
一、烧伤面积估算
目前临床最常用于判断烧伤面积的方法为中国“九分法”和“手掌法”。其中,中国“九分法”是将人体体表面积分为9%或9%的倍数,共计11个9%,加上一个1%,即头颈9%(1个9%),双上肢18%(2个9%),躯干和会阴27%(3个9%),双下肢和臀部为46%(5个9%加1%),总面积为100%。进一步细分为头皮、面、颈各占3%,双手占5%,双前臂6%,双上臂7%,躯干前后各为13%,会阴1%,臀部5%,双大腿21%,双小腿13%,双足7%。值得注意的是小儿头大四肢小,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不同,至12岁时大致与成人相同,故12岁以下儿童的头颈部体表面积(%)为9+(12-年龄),双下肢体表面积(%)为46-(12-年龄)。
另外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手掌法,即患者的五指并拢,一掌面积约等于体表面积的1%,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小块或散在的烧伤面积计算,和中国“九分法”相结合使用更为精确、便捷。
二、烧伤深度的判断
烧伤深度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普遍采用四度五分法,即根据烧伤的组织病理学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将深度分为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Ⅳ度。
1.Ⅰ度烧伤
病变最轻,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临床又称红斑性烧伤,表现为局部干燥、疼痛、微肿而红,无水疱及渗液。
2.浅Ⅱ度烧伤
伤及整个表皮,直到生发层或真皮乳头层的损伤,临床上又称为水疱性烧伤,表现为局部红肿明显,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或含蛋白凝固的胶冻物。将水疱剪破后,可见红润而潮湿的创面,质地较软,温度较高,疼痛敏感,并可见大量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网,表现为颗粒状或脉络状,伤后1~2天更明显。
3.深Ⅱ度烧伤
包括乳头层以下的真皮损伤,但仍残留有部分真皮,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表皮较白或棕黄,间有大小水疱。将坏死表皮去除后,创面微湿、微红或红白相间,质地较韧,感觉迟钝,温度较低,拔毛微痛。基底可见粟粒大小红色小点,或细小树枝状血管枝。
4.Ⅲ度烧伤
病理上表现为全层皮肤的损伤,临床上又称为焦痂烧伤,局部苍白、黄褐或焦黄,严重者呈现焦黑灼状或炭化,质韧似皮革,创面干燥、无水疱、丧失知觉、发凉、针刺无痛觉、拔毛不痛。有的透过焦痂见粗大树枝样血管网,与深Ⅱ度烧伤细而密的血管枝迥然不同,此系真皮下血管网充血或栓塞凝固所致。
5.Ⅳ度烧伤
深及肌肉甚至骨骼、内脏等。早期Ⅳ度烧伤往往被烧损而未脱落的坏死皮肤遮盖,临床上不易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