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名中医学术经验集(第三集)
- 王庆其 夏翔
- 10375字
- 2024-11-28 17:54:17
临床经验
一、补肾强心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是多种心脏病最终均将发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中的多发病、危重病,被称为21世纪心血管领域亟待攻克的两大难题之一。中医谓之“心衰病”,归属于“心悸”“水肿”“喘证”“痰饮”等证候范畴,发病多因感受外邪、劳倦过度、七情内伤而诱发,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肝诸脏。病机也较复杂,目前归之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主要是血瘀、痰饮和水湿(停)为患;标本俱病,虚实夹杂。与一般治疗心衰所采用的“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法不同,胡教授针对慢性心衰患者大多年老肾虚,或久治不愈、久病伤肾的病理特点,根据“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等理论,在国内较早提出“从肾治心”的观点,率先选用平补肾阴肾阳的中药干预心衰;经过多项课题的反复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确切疗效的补肾强心中药——“鹿角方”。鹿角方由鹿角、补骨脂、淫羊藿、山茱萸、女贞子、陈皮组成,方中鹿角温补肝肾、补益精血,使肾气有根,自然上输于心,为君药;补骨脂、淫羊藿补肾壮阳、温肾强心,协助鹿角温补肾阳,为臣药;山茱萸、女贞子共为佐药,以补益肝肾,滋阴助阳;陈皮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一解方中补药之滋腻,二治心衰之脾胃虚弱,痰湿壅肺,为使药。本方在处理标本关系上立足补虚求本,兼顾化湿调中;在处理阴阳比重上调补阴阳,以补阳为主,阴中求阳;在处理心肾关系上强调心肾相交、心本乎肾,以温肾求强心。鹿角方适用范围: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所致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证属肾虚者,症见心慌气短、动则加剧,下肢浮肿,倦怠乏力,小便短少或尿有余沥、夜尿频多,畏寒肢冷,腰脊酸痛,胫酸膝软或足跟痛,齿摇发脱,耳鸣,性功能减退等。如在心衰急性发作期,见尿少肢肿明显者,酌加车前子、泽泻、猪苓、茯苓、葫芦瓢等;气急、夜难平卧者,酌加葶苈子、车前子、茶树根等;见心悸期前收缩频作,酌加桑寄生、甘松、苦参、桂枝等;见口唇青紫,胁下痞块(肝肿大)者,酌加桃仁、红花、鳖甲、三棱、莪术等。
近年来,现代医学治疗心衰的决策逐步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从短期的、影响血流动力学措施(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阻断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和心室重构之间的恶性循环已成为心衰治疗的关键。而中医的“肾”与神经内分泌的密切关系现已得到研究证实。胡婉英教授凭借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国内首先开展补肾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与现代医学防治心衰的策略转变不谋而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治疗心衰的手段和理论。事实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证实,鹿角方具有正性肌力、扩张血管、利尿以及抑制左室肥大等作用,能显著改善心衰症状,无明显副作用。另外,动物实验也证明该方可促进细胞外钙内流,降低血浆心钠素浓度,下调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左室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一定程度上阻断及逆转了左心室重构进程。
[病案举例]
戴某,女,68岁。初诊时间:2010年5月25日。
主诉:反复唇绀,气急19年,伴双下肢水肿10年,加剧两周。
病史:患者于1981年心脏彩超发现“房间隔缺损”,但因无明显症状而未进行手术治疗。至1991年出现气急,2000年出现双下肢水肿,伴乏力,即前往北京当地医院诊治,症情有所缓解。至2010年4月患者气急明显,不能平卧,伴心悸,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尿短,双下肢水肿,遂前来上海求医。但前往数家西医医院心胸外科诊治,均被认为已错过最佳手术机会,仅予以“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但症情时有反复,且患者血压偏低,不能耐受扩血管药物。后经介绍,前来胡婉英教授处求治于中西医结合疗法。患者另有糖尿病病史6年。
查体情况:神清,气促,精神萎靡,坐于轮椅上,言语低微,颈静脉充盈,唇绀,面颊潮红,两手杵状指,HR:82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4肋骨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3~4级,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两下肺可闻及细湿啰音,肝肋下可及3指,质软,无压痛;肝颈回流征(+),双下肢水肿。BP:100/60mmHg。舌光红,苔少,脉细小弦。
心脏彩超检查: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呈双向分流),右心肥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重度高压,左室顺应性下降。
诊断:西医: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重度高压,右心衰竭。
中医:心衰病。
治疗经过:在小剂量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药治疗,以鹿角方为基础方加减运用:鹿角6~9g,淫羊藿12~15g,女贞子12~15g,补骨脂12~15g,山萸肉12~15g,枸杞子12~15g,陈皮6~9g,另随症加用桃仁、川芎、丹参以活血化瘀;或黄芪、党参、太子参以益气养阴;或桑寄生、甘松、麦冬以抑制期前收缩。经治疗三个月后,患者气急得平,浮肿渐消,精神振作,胃纳好转。利尿剂也减为每周2~3次。随访至今已四年余,患者坚持每月一次前来就诊,一直服用中药(即使过年也未停服)。期间仅有两次因上呼吸道感染而住院外,未曾入院治疗。
按语:本例为一典型的心衰患者,原发病为先天性心脏病,因未及时手术而致重度肺动脉高压,严重心衰。尽管服用利尿剂等西药,但症状未能改善。事实上,该病例为难治性心衰,现代医学无论手术还是药物治疗均已捉襟见肘。试治于中西医结合,亦是不得已之法。病家罹患心衰日久,已伤及肺肾,症见气促肢肿,心悸乏力,腰酸尿短,唯舌光红而形寒肢冷,是为肾阴阳俱虚之候,即果断施予鹿角方以补肾治心,“围魏救赵”,以图根本。补肾治心之法,是为缓图,在于治本。患者贵在坚持,长期服用,竟收意想不到之疗效。也足证古人所云“治心之所以治肾,而治肾正所以治心”,诚不我欺也。
二、平肝息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是目前临床中的常见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现代医学除了药物治疗外,已发展到植入支架或冠脉搭桥术,治疗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如此,不少病人即使在安装了支架或冠脉搭桥后,仍有胸痛胸闷等症状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不得不求助于中医药。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属中医学的“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一般多采用活血化瘀、温通心阳、宽胸化痰以及益气养阴等方法,常选用桃红四物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血府逐瘀汤、生脉饮等治疗。而胡婉英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运用“双龙丸”进行胸痹血瘀证的治疗与研究,开启了国内运用虫类通络药治疗冠心病的先河。在虫类药广泛运用于冠心病、脑梗死的今天,胡教授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双龙丸”系列研究,充分显示了她的科研思维和独到见解。
双龙丸,系由经典名方“止痉散”衍化而来,由地龙、全蝎、蜈蚣组成,具平肝息风、搜风剔络、活血止痛等功效。临床上采用研粉装入胶囊吞服,保留了生药中的有效成分。其中,地龙性寒味咸走肾,清热通络,平肝止喘,活血而不破血,化瘀而不生瘀。全蝎、蜈蚣味辛,为窜散之品,可破瘀散结,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现代药理证实,全蝎所含蝎毒素具有降压、镇痛、抗凝、促纤溶等作用,且能阻止脂质渗透血管内膜;蜈蚣所含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具有抗凝、扩血管、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地龙所含蚓激酶有溶栓、促纤溶、抗凝及尿激酶的类似作用。
止痉散(全蝎、蜈蚣)原本用于治疗偏头痛、中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言语謇涩等症,而胡婉英教授别具一格地在止痉散的基础上加上一味地龙,组成双龙丸治疗冠心病。经临床应用证明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明确疗效,可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以及明显改善患者心电图缺血性ST-T段改变。双龙丸还可减少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面积,表明双龙丸能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双龙丸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促进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实验研究还证实,双龙丸治疗心肌梗死能提高心脏左室最大收缩速率,大剂量应用还可改善心肌梗死早期左室舒张功能,限制心肌梗死范围的扩展。
双龙丸的主要适应范围: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冠脉搭桥及支架植入术后胸痛顽固、反复发作者。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性发作期往往表现为“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此时应用本方“搜风剔络、活血止痛”最为对证;若胸痹心痛病程日久,病情由实转虚,患者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时,可在本方的基础上酌加益气养心之品,如人参、党参、黄芪、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等;若患病久远,缠绵难愈,出现胸闷气急,动则加重,甚或不能平卧,腹胀尿少,下肢浮肿等“心衰病”表现时,可联合运用本方和鹿角方以“心肾同治”。当然,由于双龙丸具有抗凝、促纤溶等作用,若见咯血、痰血、尿血,皮肤紫癜或对虫类药物过敏者则不宜使用。此外,本方也可用于中风病、脉痹病的瘀血阻滞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死、血栓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病案举例]
张某,男,52岁。初诊时间:2010年9月15日。
主诉:反复心前区闷痛一个月,加剧十天。
病史:一年前因劳累后突发胸闷胸痛,大汗淋漓,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急送医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PCI术,右冠植入药物支架一枚,术后常规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托伐他汀片、培哚普利片),以及心肌能量代谢药盐酸曲美他嗪片。近一个月来无明显诱因下发作心前区闷痛,含服麝香保心丸可缓解,但几乎每日均有发作。近十天来活动受限,登楼一层即感胸闷如堵、憋气感严重。家人送往附近医院,查心电图示:胸前导联V1~V3 ST段压低0.05~0.1mV,T波低平。心肌酶无异常,将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由半粒/日加至1粒/日,并加用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醇酯)40mg/日,患者连服三日感头痛难忍,无法耐受,经人介绍至胡婉英教授名医门诊处就诊。患者另有高血压病史5年,糖尿病病史6年。
查体:神清,气尚平,轻度痛苦貌,形体较胖。口唇紫黯,舌下静脉迂曲,两肺未及啰音,HR:65次/分,律齐,第一心音略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明显水肿。BP:120/70mmHg。舌质偏紫,苔薄白腻,脉弦小涩。
心脏彩超检查:E峰:50cm/s,A峰:63cm/s,下壁心肌收缩活动节段性减弱,左心房增大,二尖瓣轻度反流,LVEF:62%。心肌酶+肌钙蛋白复查:正常。心电图复查:窦性心律,V1~V5 ST段压低0.05~0.1mv,T波低平。
诊断:西医: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
中医:胸痹(血瘀证);眩晕;消渴症。
治疗经过:患者已服用多种西药治疗,心率血压控制尚可,无法再加大剂量,而扩张冠脉的硝酸酯类药物患者不能耐受,转而求助中西医结合治疗。考患者之舌脉,唇舌紫黯,脉弦涩,为“胸痹(血瘀证)”无疑。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急则治标,嘱患者在原有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双龙丸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并嘱咐患者症情稳定后复查冠脉CT。
二诊:一周后患者前来复诊,诉药后三天即感胸闷若失,心中块垒顿消,目前精神较前振作,可缓步登上2楼而无胸闷胸痛发作。唯觉纳呆,略感嗳气腥味,余无不适,要求多处方几周,欲长期服用。既已中的,效不更方,当续用以巩固疗效。唯双龙丸系虫类制剂,久服恐伤胃碍胃,嘱患者隔天嚼服一粒“达喜”(铝碳酸镁片)以护胃。
三诊:一月后复诊,患者诉几无胸痛发作,可缓步登上4楼,家中一般生活可自理。唯在赶公交车时快步小跑后感到胸闷,但稍事休息,胸闷即消失。患者因患多种疾病,所服药物品种较多,询问能否减少服药种类。根据其植入支架已一年余,血压血脂均在控制范围之内,即嘱其停服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减半,双龙丸改为每次2粒,每天3次维持。
随访:半年后患者再次来诊,诉平时在普通门诊配药,一般情况良好,未再发生明显的胸闷胸痛症状,唯天气潮湿或快步行走时易发生胸闷,含服麝香保心丸即可缓解。其后于2011年12月复查冠脉CT,提示:右冠支架基本通畅,前降支近中段多发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局部管腔狭窄50%~70%;回旋支近段局限性钙化、混合斑块,管腔狭窄约50%~60%。由于平素症情稳定,患者也不愿再行冠脉造影检查。目前仍定期在门诊配药,嘱其注意清淡饮食,调摄情志,坚持服药,定期随访。
按语:患者发病时诊断明确,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尽管既往已安装了支架,并按冠心病的标准治疗方案服用“双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雅施达)、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和盐酸曲美他嗪(万爽力)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但由于患者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多年,除了原先引起下壁心梗的罪犯血管被安装了支架外,其他冠脉血管恐多硬化斑块与管腔堵塞。清·叶天士指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以双龙丸“搜风剔络”,促进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以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乃正当其时。或曰:何不再行冠脉造影,乃至安装支架?胡婉英教授一直认为,现代医学的血运重建术(支架植入、冠脉搭桥)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确实有效,可以迅速开通阻塞的血管,抢救濒死的心肌细胞,为后续的药物治疗赢得时间,但也绝非“包治百病”。一者毕竟是手术,乃“创伤性手段”,耗气伤血;二者价格较贵,患者经济负担不小;三者该患者尽管症状明显,但复查心电图并无动态变化,且心肌酶、肌钙蛋白均属正常,并非冠脉造影及植入支架的绝对指征。故试之以临床有明确疗效的双龙丸,以天龙(蜈蚣)、地龙、全蝎“破血逐瘀,活血通络”,竟收全功。事实上,患者后来复查冠脉CT,提示两支血管也已堵塞60%~70%,但患者并未发生明显的胸闷胸痛症状,考虑久服双龙丸,患者堵塞血管之侧支循环形成,心肌供血得以改善,所谓“通则不痛”矣。如此,多支血管病变的不稳定性心绞痛,通过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收到满意疗效。
三、补肾活血治疗老年冠心病
近年来,虽然冠心病的发病年龄逐渐提前,呈年轻化趋势,但老年冠心病患者仍占大多数。所谓老年冠心病,是指60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相比成人冠心病,老年冠心病有其相应的临床特点:①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发生于牙齿至上腹部之间的任何部位,如牙部、咽喉部、下颌部、下颈椎、肩背部、上肢及上腹部,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②疼痛程度较轻。由于老年人痛觉敏感性降低,痛阈增高,易被其他症状掩盖而导致漏诊。③非疼痛症状多。除了胸痛,也可以表现为疼痛以外的症状,如气促、呼吸困难、疲倦、胸闷、烧心、出汗等症状。老年患者这些非疼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人,多与心衰以及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④冠心病病史长、并发疾病多。老年人多数在发生冠心病前已存在多种疾病,如常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整个病情复杂,治疗棘手,死亡率较高。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可见,老年冠心病患者因其年龄关系,普遍存在着肾虚的问题,如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耳目失聪、发脱齿摇、性欲减退等肾气衰的症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指出“肾病者……虚则胸中痛”,强调肾亏体衰在“胸痹心痛”发病中的地位,但肾虚症状往往被视为自然衰老之征,医生与患者均会忽略,且病人常常较少陈述此类症状。事实上,年老肾虚是老年冠心病发生的始动要素,肾脏包含元阴元阳,若元气不足,诸气必虚,帅血乏力,血行不畅,而成血瘀之患。
胡教授在临床上治疗老年冠心病多采用补肾活血的方法。这与她重视心肾相交理论,提倡“心病治肾为先,缓图求本”的学术思想是一致的。胡婉英教授认为,对冠心病的治疗,由于血瘀证的研究开始较早,也比较深入,并且符合现代医学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原则,所以目前临床上活血化瘀的治则深入人心,大行其道。但如果拘泥于西医理论,过分强调活血化瘀,则往往只知病变局部,而无法“窥全豹”。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血瘀仅是其标,肾虚方为其本。因此在老年冠心病的治疗当中,应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抓住“肾虚”和“血瘀”两个关键的病机,既要注意活血通络治标,更要重视补肾培元治本。
根据补肾活血的治则,胡婉英教授在治疗老年冠心病时,喜用补肾之“鹿角方”作为基础方来培元治本,她强调:“欲治心者,必先治肾;欲养心阴,必先滋肾;欲温心阳,必壮肾阳”。鹿角方可滋肾阴、温肾阳,在此基础上随证酌加肉苁蓉、菟丝子、杜仲、桑椹子、生地黄、熟地黄等平和补肾之品,使得“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不致碍胃;同时,将活血止痛、研粉吞服的“双龙丸”改为汤剂煎服,既减少生药吞服对胃的刺激,适于长期服用,又保持其活血化瘀、搜风止痛的功效。鹿角方合用双龙丸,临床运用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常常收到满意效果。
[病案举例]
刘某,男,82岁。初诊时间:2011年4月7日。
主诉:反复头晕30余年,加重一周,伴干咳、阵发左下颌疼痛一个月。
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一直服用培哚普利,每天一粒,血压控制尚可。近一月来,反复出现左下颌疼痛,呈阵发性,伴胸闷,咽痒干咳,无发热。曾去附近医院呼吸科就诊,查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血常规检查无异常,予止咳化痰药物治疗后,咳嗽稍有好转,但左下颌疼痛仍不时发作;近一周,头晕头胀明显,夜寐不宁,自测血压达170/100mmHg,干咳仍作,遂来胡婉英教授名医门诊处求诊,要求控制血压。
查体:神清,气平,形体稍胖。口唇紫黯,咽喉略充血,扁桃体不大。HR: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两肺未及啰音。双下肢无明显水肿。BP:180/100mmHg。舌质偏紫,苔薄白,脉涩小弦。
心电图:窦性心律,V3~V5导联ST-T改变。
治疗经过:患者反复干咳,呼吸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降压药培哚普利之副反应。患者近期血压控制不佳,遂改培哚普利为氨氯地平,每日1粒;另患者左下颌疼痛呈阵发性,查体咽扁并无明显异常,结合患者高龄,又有高血压病史,特殊类型的心绞痛不能排除,即嘱患者行冠脉CT检查。
二诊:一周后,复查血压为160/90mmHg,头晕、干咳稍减,冠脉CT提示:三支病变,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轻度狭窄,左回旋支狭窄60%~70%。患者因年龄关系不愿行冠脉造影检查,要求服用汤药。详问病症,患者除左颌下疼痛外,尚有乏力,夜尿频多,心悸耳鸣,腰酸膝软之症,二便尚调,舌质紫黯,苔薄白腻,脉弦涩。证属年老体衰,肾元亏虚,心阳不振,瘀血内阻,心脉失畅。治拟培补肾元,活血祛瘀。处方:鹿角9g,淫羊藿15g,女贞子15g,补骨脂15g,山萸肉15g,陈皮12g,天麻12g,菟丝子30g,桑椹15g,夜交藤30g,酸枣仁15g,全蝎1条,蜈蚣1条,地龙15g,益智仁15g,桑寄生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口服。
三诊:两周后,复查血压为150/80mmHg,咳嗽减轻大半,头晕基本未发,左下颌疼痛减轻,但腰酸乏力等症仍较严重,舌质黯,苔薄腻,脉细弦。考虑患者本已高龄肾虚,加之久病伤肾,标实之象相对较易缓解,本虚之征却难以骤复。故坚持以补肾为主,活血为辅,原方加生地黄、熟地黄、怀牛膝、肉苁蓉各15g续进以巩固疗效。
随访:服汤药半年,患者左下颌疼痛若失,偶有胸闷,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降压药改服氨氯地平后血压控制可,干咳未再发作。相较半年前,精神振作,心悸、腰酸、尿频较前好转,唯耳鸣、头晕尚时有发作。嘱其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和双龙丸,并门诊随访。
按语:本例患者因服用降压之西药而致咽痒干咳,同时出现阵发性左下颌疼痛,误认为是呼吸道疾病而至呼吸科就诊。其实是一例不典型的老年心绞痛患者。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特点之一即是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发生于牙齿至上腹部之间的任何部位。中医认为,这与心肾经所主病候和循行部位密切相关。手少阴心经出心系,络小肠,支脉从心系上夹咽。足少阴肾经,支脉出肺,络心,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因此临床上可出现诸如咽痛、下颌痛、肩痛、腰背痛等一些疼痛部位不典型的“胸痹”症状。心肾之间以经络相连,也即“心肾相交”的要义之一。肾虚及心,或心病及肾,致心肾同病。胡婉英教授治疗老年冠心病时,认为“肾虚”是其肇病之始,发病之源,强调“补肾培元”以求其本;同时兼以活血化瘀以通心脉。通过化裁补肾之鹿角方、破瘀之双龙丸而组成的临床处方正是体现了上述学术思想,并取得良好疗效。
四、滋肾清心治疗心肌炎、心律失常
心肌炎(主要是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的又一个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患者病情迁延,反复损伤心肌或遗留各种心律失常,其中15%~25%的患者发展成为扩张性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现代医学多采用增加免疫力、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等对症处理,缺乏有效的办法。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常常令医者束手,令患者望而生畏。而且,停药后心律失常易于复发。该病在中医属“心悸”“怔忡”等范畴,多运用炙甘草汤等治疗。胡婉英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清心莲子饮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满意效果。清心莲子饮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莲子、黄芪、人参、茯苓、黄芩、地骨皮、麦冬、车前子、炙甘草组成,原为治疗肾阴不足、心火上炎、口舌干燥、遗精白浊或带下赤白之证而设,目前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肾系疾病如慢性肾炎、泌尿系感染、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等,很少用于心悸的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从中医理论来看,病因为肺虚卫外失职,感受外邪,尤其是温邪所致。温邪浸淫心脉,易于耗气伤阴,久则气阴两伤,心火上炎,而致心悸、怔忡、不寐、心烦等症。治疗方面,理应益养气阴、清心泻火。而清心莲子饮正切中病机,方中党参、黄芪、麦冬、甘草益气养阴、补肺固表;黄芩、地骨皮清化心肺之热;莲子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补虚;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湿,使心火从小便而解。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心利湿之功。《本草纲目》曾云:“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指出“此方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涩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气血”。可见,清心莲子饮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心火上炎之心肌炎是有其依据的。事实上,临床研究表明,该方能够显著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及某些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并能明显提高心搏指数、心脏指数和射血分数,改善患者心脏收缩功能。
临床上,胡婉英教授在运用清心莲子饮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常根据“心肾相交”理论,加用滋肾水、清心火之品,如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黄连之属,以助肾水上承,清炎上之心火;其中,黄连性苦寒,功能清心火以治上实;生地黄滋肾阴以补下虚,两者相伍,一清一补,上清下润、交通心肾。伴有心律失常者,常选用桑寄生、甘松、苦参、茶树根以抗期前收缩;见有心烦不寐者,加用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珍珠母以安神定悸;见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者,酌加柴胡、玫瑰花、代代花、郁金、木香以疏肝理气。临证治疗心肌炎、心律失常时,主要以清心莲子饮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常获满意疗效。
[病案举例]
张某,男,56岁。初诊时间:2012年5月9日。
主诉:心悸胸闷一周余。
病史:患者两周前因受凉后出现腹痛腹泻,水样便,日行5~6次,伴恶心,鼻塞流涕,无呕吐,无发热。自行服用复方黄连素和感冒药后,上述症状2~3天即基本好转。其后又因工作关系赴外地出差3天。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无明显胸痛,即至附近地段医院就诊,查空腹血糖正常,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ST-T改变。予心律平(普罗帕酮)、稳心颗粒口服,患者服药后感胃脘隐痛,且心悸胸闷未见明显好转,遂经人介绍至胡婉英教授名医门诊就诊。否认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病史。
查体:神清,气平,面色淡白,精神不振。HR:76次/分,律不齐,期前收缩4~6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两肺未及啰音。双下肢无明显水肿。BP:130/80mmHg。舌质偏红,苔少,脉细小弦。
心电图复查结果:频发室性期前收缩、ST-T改变。与既往心电图相比,ST-T改变无动态变化。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窦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缩:6203次/24h,部分呈连搏;房性期前收缩206次/24h;ST-T轻度改变。心肌酶:肌钙蛋白I:0.36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187U/L。
诊断:西医: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
中医:心悸(气阴两虚,心火上炎)。
治疗经过:患者在肠道感染两周后出现心悸胸闷症状,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肌酶异常,但心电图ST-T改变未呈现动态变化,故可排除冠心病,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曾服用抗心律失常之西药以及中成药稳心颗粒,但胃脘不适,效果不显,故要求服用中药。结合刻下症状:心悸胸闷,乏力汗出,气短懒言,口干多饮,口舌溃疡,舌质偏红,苔少,脉细小弦。辨证为心火上炎,气阴两虚,治拟益气养阴,滋肾清心,乃处方如下:党参30g,黄芪30g,麦冬12g,莲子肉30g,茯苓15g,车前子15g,生地30g,黄连6g,生甘草9g,桑寄生15g,甘松12g,黄芩9g,地骨皮12g,肉桂3g。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口服。同时嘱其注意休息。
二诊:服药两周后即感心悸胸闷明显好转,来诊时患者喜笑颜开,谓口舌溃疡亦见消退,唯感动则汗出仍频,口干乏力尚有。舌质红,舌尖尤甚,苔少,脉细无力。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守方续进,再观后效。
三诊:一个月后来诊,患者诉精神振作,心悸基本未发,偶有胸闷。但不时仍有动则汗出、口干气短症状,舌苔薄白,脉细。原方去肉桂、黄芩,加五味子9g,太子参30g,续服28剂。
四诊:经治,患者上述诸症基本消失,复查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窦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缩126次/24h,房性期前收缩8次/24h,未见连搏。嘱其口服天王补心丹以巩固疗效,并注意劳逸结合,避风寒,门诊随访。
按语:清心莲子饮乃“清心降火,交通心肾”之名方,其中莲子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补虚,为其主药。但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肾系疾病的治疗。胡婉英教授十分重视“心肾相交”理论,在临证治疗心系疾病时,强调“治肾为先”。运用交通心肾之清心莲子饮加减来“滋肾水,清心火”,从而治疗“心悸”(心肌炎,心律失常),是其“心火肾水,坎离相济”学术思想的又一个体现。本例患者,期前收缩频作,服用心律平而胃脘隐痛,不愿再服,改用汤药治疗。在无西药辅助的情况下,仅以煎剂服用近3个月,频发之室性期前收缩几无发作,伴随之各种不适亦基本消失。
(赵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