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排卵诱导法治疗不孕不育症
- 程泾
- 3275字
- 2020-08-28 10:06:53
第四节 中医论月经及妊娠生理
一、月经生理
(一)月经产生的机制
中医学认为月经的产生是脏腑、气血、经络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月经的成分,主要是血,而血为脏腑所化生,通过经脉才到达胞宫。《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壮盛……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说明月经的来潮与断绝,是和肾气的盛衰、天癸的至竭、冲任的盛衰有直接的关系,肾气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故《傅青主女科》谓“经水出诸肾”。但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月经与整体密切联系,故同时又与肝、脾、心、肺等脏(腑)及血、气与全身经络活动休戚相关。因此,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协同作用于子宫,俾能出现定期的藏泻功能而产生月经。
1.五脏和天癸的作用
(1)肾: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其既藏生殖之精,又藏水谷之精气。《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肾)精化气,精气即肾气,寓元阴元阳,即肾阴肾阳,是人体脏腑阴(液)阳(气)的本源。肾又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主系胞(《素问·奇病论》:“胞脉者系于肾”),肾精化气生血。若肾气充盛,封藏有度,则天癸产生,而达冲任,使任通冲盛,聚阴血以注于胞宫。胞宫“藏”“泻”功能正常,则蓄满而溢,排出经血,泻之后又复藏之,周而复始,形成一月一行之月经。因此,肾主司生长、发育和生殖,为月经的生理源泉。临床上肾阴虚、肾阳虚的病机,可以发生多种月经病如闭经、月经过少、崩漏以及不孕症等。
(2)天癸:
天即天真之气,癸即壬癸之水,天癸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阴精,它来源于先天之肾气,靠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支持而逐渐发育成熟,又随着肾气的衰退而竭止。它具有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生理功能,在“天癸”的作用下,女子的生殖器官才能发育成熟,月经才能按时来潮。反之,进入老年,由于肾中精气的衰少,“天癸”也随之衰少,直至衰竭,进入绝经期。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天癸月经之源”,并指出:“先天天癸始父母,后天精血水谷生。女子二七天癸至,任通冲盛月事行。”说明“天癸”为肾中精气充盈的产物,是与性、生殖功能有关的重要物质,直接参与了月经周期的生理活动。
(3)肝:
肝藏血,主疏泄,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体阴而用阳。肝为冲脉之本;肝所藏的血除营养周身之外,并下注于血海,故有“肝司血海”之说。肝主疏泄,肝气须条达而不宜抑郁。妇女的月经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泄作用有一定的关系,肝气畅达,血脉流通,则月经按期来潮。由于肝与女子的关系尤为密切,尤其是正常的月经周期离不开肝的协调,故又有“肝为女子先天”(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说。
(4)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而生血,“冲脉隶于阳明”(《临证指南医案》),脾气旺盛,则经血有统,生化有源,同时“肾气”“天癸”亦必须依赖于后天脾气的滋养。故有“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校注妇人良方》);“妇人经水与乳,具由脾胃所生”(《女科经纶》)等说。
(5)心:
心主血,其充在脉而藏神。“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评热病论》)。如果心血旺盛,心气下通,入于胞脉、胞络,则经候如常;反之若心血不足,心气不得下通,则脉闭而月经不来。
(6)肺:
肺主气,气帅血。《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气之本。”血在脉中运行,主要依赖气的推动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不少月经病与血虚、气虚有关,故肺与月经及生殖亦相关。
2.气血的作用
妇女以血为主,经、孕、产、乳都以血为用。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故也称为经血。血海充盈,由满而溢,则为月经。血在整体和脏腑组织中是周流不息的。《灵枢·痈疽篇》云:“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月经定期排泄,也是流通的一种表现。血和气是互相资生、互相为用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血是产生气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血行的动力。总之,气血和调,则健康无病,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月经病由于气血不和者甚多。可见气血与月经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月经周期变化中从血液学、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等研究表明,月经周期存在气血变化的月节律和月波动,客观论证了月经周期与气血藏泻变化的关系。
3.冲任督带经络的作用
月经的来潮与十二经脉气血的充盈,尤其是奇经八脉中的冲、任以及督、带脉的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冲脉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故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在小腹部与足三阴经相会,能调节全身的阴经,凡精、血、津液等阴液都属任脉总司,故任脉为人体妊娠养胎之本。
督脉为阳脉之海,“贯脊属肾”(《素问·骨空论》),其脉亦起于胞中,“(任、督)二脉为胞胎之主脉”(陈士铎),一主一身之阴,一主一身之阳,循环往复,维持着阴阳脉气的相互平衡,类似于卵巢激素对丘脑下部和垂体的正负反馈作用,能调节月经的正常来潮。带脉绕身一周,功能为约束诸脉,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脾为带脉之本”,“带”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亦与月经的调节机制相关。
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带脉下系胞宫,四脉外连十二经脉,内外贯通,把妇女的生殖系统与整体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调节月经与生殖生理功能的经络系统,已故导师徐荣斋教授认为冲、任、督脉为“阴阳气血(包括精、气、神)的总汇,是生殖功能存废的主宰”。
(二)中医的月经周期节律理论
中医学认为月经为有规律的、周期性的胞宫出血,是女性生殖生理活动过程中阴阳消长、气血变化、新陈代谢等节律的表现。月经更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一种规律,它与月相的盈虚相关,故曰“其气应月”,亦即《灵枢·岁露》所说的“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的具体表现。因其每月来潮一次,如潮水涨落,又称月事、月信。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妇人月水》条中云:“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潮汐,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这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来解释妇女月经的周期性,正如海潮受月之盈亏的影响而有潮汐,应时变化的现象一样,从而说明了月经周期的周月节律的形成,是大自然对人类长期影响的结果。这种天人相应之说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兴趣。
然中医认为月经也有特殊现象的,晋·王叔和《脉经》中首次提出了月经通常二月一至的称“并月”;三月一次的称“居经”或“季经”;终生不潮而能受孕的称“暗经”;还有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胎儿的,称为“激经”“盛胎”或“垢胎”。以上特殊的月经现象,临床较为罕见。
二、妊娠生理
(一)妊娠的机制
女子肾气充盛,二七之年,天癸成熟,任通冲盛,男女两精结合则可成孕,但必须“男精壮女经调”则可谓“有子之道也”,且受孕必须有一定时机,《妇科证治准绳·胎前门》引袁了凡语:“天地生物,必有氤氲之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一时辰内……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也。”此“氤氲之时”“的候”即西医学之“排卵期”,是“两精结合”的最佳时期。
(二)妊娠的生理现象
妊娠后母体之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故首先表现为月经停止来潮。妊娠初期血聚于下则冲任之气上逆,胃失和降则出现晨起头晕,饮食偏嗜,恶心作呕等现象,一般在怀孕三个月后消失。另外,孕妇可自觉乳房胀大或触痛,孕后乳头乳晕着色。胎居胞宫,胎体增大则小腹逐渐膨隆,孕四月可感胎动,孕五月可闻及胎心音。正如孙思邈《千金药方》说:“妊娠一月胎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产矣。”
另孕后两三月至产前一般脉象平滑流利,尤以尺脉搏动有力,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脉经》曰:“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