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科重症护理手册
- 刘芳 杨莘
- 1855字
- 2024-10-30 08:05:42
第二节 隔离患者的管理制度
一、管理依据
隔离是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对传染病患者采取传染源隔离,其目的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对易感人群采取保护性隔离。隔离技术的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扩散,最终控制和清除传染源。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颁布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12年颁布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NCU环境的特殊性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患者多为病情危重、昏迷卧床者,发生医院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其防控是重症监护室的重要工作之一。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合并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心衰)、接受侵入性操作(如导尿、气管插管、留置动静脉导管等)等,交叉感染是NCU高发区域。
二、管理措施
(一)标准预防
1.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及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
2.预防措施
(1)做好手卫生。
(2)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3)安全注射,预防利器伤。
(4)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所在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5)对重复使用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每患者用后正确清洁及消毒或灭菌后备用。
(二)保护性隔离
1.保护性隔离对象:免疫功能低下、极易感染患者(如:移植、粒细胞缺乏、烧伤者等)。
2.隔离标识为绿色:。
3.保护性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保护性隔离。
(2)做好空气及物体表面常规清洁与消毒。
(3)交代病情时要突出说明该患者具有极易感染的特点,做好预防感染的宣教。
(4)严格控制探视人员,禁止患有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者前来探视。
(5)严格控制进入室内医务人员数量,治疗及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安排,避免人员进出。
(6)进入病房的医护人员及家属需戴口罩,必要时戴帽子,穿隔离衣、鞋套。
(7)严格执行手卫生要求。
(8)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9)保持患者服装清洁干燥,做好皮肤清洁护理。
(10)患者的餐具、义齿杯等须专用,并做好清洗、消毒和保洁工作。
(三)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已经有疑似或确定的传染病或特殊感染的诊断)
1.隔离原则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制定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科室,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2.隔离种类
(1)接触传播隔离是指病原体通过媒介直接或间接接触,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至易感者合适的侵入门户,间接接触传播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如肝炎、艾滋病、梅毒、多重耐药菌感染、肠道感染、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均需采取接触隔离。
(2)飞沫传播隔离即空气飞沫传播,是空气传播的一种方式。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3)空气传播隔离空气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空气侵入新的易感宿主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4)隔离预防措施:见表4-2-1。
表4-2-1 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措施
续表
三、知识链接
传染病隔离常规和标准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传染病隔离常规属于传染病学研究范畴,是依赖诊断的隔离措施,有明确的传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隔离传染,预防的第一层次为基础护理,第二层为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是现症患者,隔离传染源为切断传染链的主要环节;标准预防措施超出了医院感染学的研究范畴,是不依赖诊断的预防措施,无明确的感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预防感染,预防的第一层次为标准预防,第二层次为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感染源是所有患者,阻断感染途径为切断感染链的主要环节,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性感染,实现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标准预防措施和传染病隔离常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隔离预防系统,其在生物环境、防护理念、适用范围、实施方法和防护效果等方面均不相同,因此在NCU的患者应按照标准预防进行护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