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和尚”的爱心作文被小学国文老师当作范文

春去秋来,1938年8月下旬的一天,邱蔚六背起书包开始上学堂。他就读的是坐落在成都黄瓦街上的少城小学。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幢砖木结构、墙壁都被涂成豆青色的两层楼房。不过,在当年还是当地很有名的一所小学。通向学校的是一条用细碎石块铺成的路。轻重缓急的脚步,在这里发出不同节奏的沙沙声响,犹如一支优美的交响曲,让邱蔚六心情好舒畅。

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邱蔚六在上学的路上,忽然听到从路边传来哀伤的乞讨声。邱蔚六循声望去,只见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乞丐,一张蓬头垢面的脸,呆滞的目光直盯着路人,并不时伸出那双脏兮兮的手,向路人乞讨。此情此景,引起了邱蔚六的深深怜悯,他把手里的两块糕点递给了这个小乞丐。对方接过去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随即又惊恐地看着邱蔚六,鞠躬作揖,拜了又拜。

回到家里,带着满脸稚气的邱蔚六把上学路上见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母亲后说:“妈,这个小乞丐太可怜了。我想每天上学时,顺便给他捎些吃的,不然他会饿上一整天的。”

邱蔚六的母亲佘树勋慈祥地看着儿子,点点头说:“那个可怜的孩子能遇上你这么个‘菩萨心肠’,也真是‘苍天有好生之德’。你想带什么,尽管带就是了。”

“妈,我还想再买个新书包,每天可用来背馒头、糕点什么的。”

“好,妈都依你这个‘小和尚’……”

邱蔚六上小学时因一直剃光头,所以亲属和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小和尚”。

母亲佘树勋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她蓦然发现:有爱心的儿子一下子长大了。

7岁时的邱蔚六,剃着光头,“小和尚”绰号由此而来

在初中的一次作文中,邱蔚六将这件事倾注于笔端,他写道:“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爱,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旧中国是一个缺乏‘爱’的社会,人情冷漠,天下劳动大众受剥削、受压迫,穷人没饭吃、小孩当乞丐到处可见。我只是力所能及地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捐绵薄之力。人需要有爱心……”

这篇作文受到国文老师的赏识,她称赞道:“这篇作文构思很好,主题突出,富有真情实感;也反映了邱蔚六同学那种富有爱心、乐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崇高思想境界。这是值得表扬的,也是值得全班同学好好学习的。”说着,国文老师就把它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起来。

邱蔚六听了,就像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舒缓地流进了他的心田,滋润着他的心……

一次,上国文课《最后一课》,老师讲述了列强的可恨和做亡国奴的痛苦。此时,小小年纪的邱蔚六懂得了爱国。他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该爱自己的国家,列强来侵略,必须起来抵抗。”为了反对日本强占东北、侵占我国,成都各界人士纷纷走上街头,参加宣传抵制日货活动。邱蔚六目睹于此,心里感到无比震撼。

那时,除读书外,邱蔚六还很喜欢看小说,比如: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曹禺的《日出》《雷雨》等等。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学是这个时期邱蔚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他除了参加体育活动外,很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他说:“很享受思想在大脑里舞蹈的感觉。”

邱蔚六的初中是在离家较近的蜀华中学度过的。邱蔚六迄今还记得自己上初中时参加童子军的情景:身穿土黄布的童子军装,头戴船形帽,腰悬搪瓷饭碗,颈项上挂着一个哨笛。“这哨子,主要是用来见面时与同学打招呼。哨子上刻有‘智、仁、勇’三个字。学校里还经常组织学生高唱《中国童子军歌》。真可谓:初中参加童子军伴我成长。”邱蔚六如是说。

近70年过去了,如今,一头银发、精神矍铄的邱蔚六还能依稀记得《中国童子军歌》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