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急性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acute peritonitis)为腹膜的急性感染,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前者腹腔内无脏器损伤及感染病灶,后者则继发于腹腔内脏破裂穿孔或灶性感染蔓延所致。
一、继发性腹膜炎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分为三种类型:①蔓延性腹膜炎:如急性阑尾炎或其他器官化脓灶的蔓延;②穿孔性腹膜炎:如阑尾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自发性胆道穿孔、肠伤寒穿孔、蛔虫肠穿孔、外伤性胃肠穿孔等;③坏死性腹膜炎:继发于绞窄性肠梗阻坏死等。在儿童期最多见的是继发阑尾穿孔。
【诊断】
1.症状
(1)腹痛:
腹痛甚剧烈,呈持续性,腹痛多自原发病变部位开始,随炎症扩散波及全腹,婴幼儿表现为哭闹拒食。
(2)消化道症状:
患儿均有恶心、呕吐。因肠蠕动减弱,患儿可无排气排便。盆腔腹膜炎或直肠受到渗出液或脓液的刺激,患儿可有便频、腹泻。
(3)一般情况:
发病早期患儿呈急性病容,高热不退,倦卧不动、脉搏增快。腹膜炎晚期患儿出现感染休克表现,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烦躁或淡漠,手足发凉,呼吸急促,体温不升。
2.体征
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全腹压痛和腹肌紧张,婴幼儿因腹肌发育薄弱,腹肌紧张不明显,无板状腹,多腹胀明显。一般在原发病灶部位的压痛和腹肌紧张更为剧烈。腹腔渗液较多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
(1)腹腔穿刺:
可根据穿刺液的性质及常规化验,确定腹内病变。腹腔内脓性渗液为阑尾炎穿孔、空腔脏器穿孔或原发性腹膜炎;血性渗液为绞窄性肠梗阻、出血性胰腺炎、出血性肠炎、卵巢滤泡或黄体破裂;胆汁性渗液为胆道系统或十二指肠穿孔所致;腹腔脏器血液不凝固多为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穿刺液可做涂片及镜检,观察脓球、白细胞及细菌,并检查淀粉酶、胆红素及pH值。强调穿刺阴性并不能否定腹膜炎的存在。
(2)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均升高,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但白细胞分类中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高,可含有中毒颗粒。
(3)影像学检查:
腹部立位X线透视或平片,如发现有膈下游离积气,是消化道穿孔的特殊表现。如有孤立的扩张肠管,应考虑肠扭转或闭袢性肠梗阻。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胆管有无扩张,胰腺有无水肿和坏死,肝、脾等实质脏器有无损伤,阑尾有无发炎,以及腹腔有无肿物、脓肿等。必要时做CT检查。
【治疗】
1.一般治疗
(1)静脉输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可依据脱水的性质、程度补液,也可根据血生化检查和血气分析结果补液。
(2)禁食、胃肠减压:放入鼻胃管,持续减压,防止或缓解肠淤张,减少或制止消化液经穿孔处溢出。
(3)抗生素:应选择对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的抗生素。感染较重者宜给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同时给予甲硝唑。
(4)输血、血浆加强支持疗法。
2.手术治疗
继发性腹膜炎治疗需尽早施行手术,去除病灶,切除坏死组织,修补穿孔,吸出并引流腹腔内脓液,清洗腹腔,减少毒素吸收。感染性休克患儿,经积极准备后,不一定要求情况完全平稳,即应急诊手术。
二、原发性腹膜炎
原发性腹膜炎指腹腔内无原发疾病或感染病灶存在而发生的腹膜炎。感染途径多为血行感染,也可通过淋巴系统、肠壁的细菌移位和女性生殖器上行进入腹腔而感染。病原菌多为肺炎双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和淋球菌。常见于儿童时期,多见于5~10岁女孩。肾病综合征和肝炎伴腹腔积液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
【诊断】
1.症状
(1)起病急骤,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或仅有上呼吸道感染,少数患儿有肾病、肝病史。
(2)突发剧烈腹痛,继而频繁呕吐,盆腔受到刺激出现腹泻或尿频。
(3)中毒症状严重,高热达39~40℃,面色苍白,脉速而细,神志模糊,甚至谵妄。
2.体征
腹胀,全腹压痛及肌紧张,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
3.实验室检查
(1)腹腔穿刺:
腹腔穿刺液混浊,无臭味,镜检有大量白细胞,涂片革兰染色发现阳性球菌。
(2)血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达20×10 9~40×10 9/L,中性粒细胞90%以上。
(3)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显示小肠均匀充气,双侧腹脂线消失,有时可见积液阴影。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大剂量抗生素应用:首选青霉素治疗肺炎球菌及链球菌感染,如青霉素过敏,则用红霉素;以新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葡萄球菌;以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大肠杆菌;感染菌种难以明确时,宜选用头孢菌素加甲硝唑类抗生素。
(2)矫正脱水及电解质失衡。
(3)加强支持疗法。
(4)胃肠减压减轻腹胀,利于肠道休息。
2.手术治疗
如非手术治疗无效,腹膜炎加重或诊断上不能排除继发性腹膜炎,则应及时剖腹探查。根据腹腔污染状况及患儿情况,决定是否切除阑尾、腹腔灌洗、腹腔内注入抗生素、腹腔引流等。
肾病或肝病腹腔积液感染引起的腹膜炎经抗生素等疗法多可治愈,不需手术治疗。
【预防】
暂无预防办法。

(侯大为 李现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