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为小儿常见急腹症,可发生于各年龄段,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发病年龄高峰为6~12岁,5岁以下发病率相对减少,3岁以下特别是1岁以内的阑尾炎很少见,但误诊率高,穿孔率可达40%。引起小儿阑尾炎的病因包括管腔梗阻、病原菌感染和神经反射。小儿阑尾炎依其病理变化分为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四种类型,急性阑尾炎的转归有三种,即炎症消退、炎症局限化及炎症扩散。
【诊断】
1.症状
(1)腹痛:
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最初在上腹部,逐渐移向脐周,逐渐加重,发病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阑尾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后,则有持续性腹痛。婴幼儿无能力表达疼痛的变化,以哭闹不安、蜷曲不动、拒拍、拒震为腹痛的表现。
(2)恶心、呕吐:
出现于腹痛发作后数小时,早起呕吐多是反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次数不多,频吐者少见。较晚期呕吐系腹膜炎肠麻痹所致,呕吐物为黄绿色胆汁、胃肠液等。
(3)发热:
腹痛后数小时开始渐进性发热,晚期出现中毒症状,严重者体温可不升。
(4)其他:
排便次数增加,头痛、口渴,水和电解质紊乱一般不严重,腹膜炎可使脱水和酸中毒症状加重,年龄越小越明显。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
2.体征
(1)压痛:右下腹有固定压痛点,由于阑尾位置的不同,压痛点位置亦随之变化。
(2)腹膜刺激征象:壁层腹膜受刺激后可出现局部的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3)右下腹肿块:当阑尾形成包裹性脓肿时,右下腹可扪及浸润性包块。
(4)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腰大肌刺激征和举腿试验。对于阑尾位置变异的患儿可采取该检查协助诊断,盲肠后位阑尾时二者均可阳性。
(5)肛门指检:直肠右前方黏膜水肿、肥厚、压痛。阑尾穿孔时,直肠前壁广泛压痛。盆腔脓肿形成时有触痛及波动感。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上升不明显,并不能否定阑尾炎的诊断。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值降低。
(2)腹腔穿刺:
疑难病例应做腹腔穿刺协助诊断,对阑尾周围脓肿贴近腹壁者,可试行穿刺,或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3)超声检查:
阑尾发炎后肿胀显影,直径≥6mm可确诊阑尾炎。超声还可显示腹腔内渗出液的多少、阑尾周围脓肿的大小部位,对异位阑尾炎也能协助诊断。
(4)X线检查:
X线腹部平片对阑尾炎的诊断多无特异性征象,某些间接征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右侧腹膜脂肪线消失;右髂窝局部肠麻痹;阑尾穿孔至膈下少量游离气体;钙化的粪石和异物影。螺旋CT扫描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钡剂灌肠对年长儿慢性阑尾炎诊断有帮助,常见阳性结果是盲肠受压性缺损,阑尾不充盈及末段回肠的激惹和痉挛。
(5)腹腔镜检查:
通过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阑尾有无炎症,也能分辨与阑尾炎有相似症状的邻近其他疾病,对确定诊断可起决定作用。
【治疗】
小儿阑尾炎不论何种类型,均应早期手术治疗。
下列情况可试行非手术治疗:不同意手术的单纯性阑尾炎或客观条件不允许,伴存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有手术禁忌证者,接受手术治疗的前、后,或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尚未确定,以及病程超过三天甚至更长,右下腹已有炎性包块,有阑尾脓肿形成者。但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持续升高,感染中毒症状日趋严重,局部炎性包块不断扩大或软化,腹膜炎体征明显,须迅速中转手术。诊断困难,不能除外阑尾炎或其他急腹症的病例,也应剖腹探查。
1.非手术疗法
(1)抗生素治疗:
阑尾炎的致病菌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选择针对杆菌及球菌的广谱抗生素与甲硝唑类抗生素联合应用,遵循联合、足量、有效的原则,同时应禁食输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体温正常、白细胞下降可改为口服抗生素。
(2)局部疗法:
局部已有脓肿者,可用清热解毒中药外敷,并配合理疗等,也可经肛门直肠内给予抗生素栓剂。
2.手术治疗
(1)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
如阑尾位于盲肠后位,或者粘连较重分离困难及黏膜过短时,可施行逆性切除阑尾。放置腹腔引流指征:阑尾穿孔后腹腔有大量脓性渗出液,特别是脓液稠厚带有粪臭味;阑尾脓肿切开后阑尾根部炎症严重,阑尾不能切除或根部无法得到良好处理,术后可能产生残端破溃发生肠瘘者;阑尾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分离时广泛渗血可能引起血肿者。
(2)腹腔镜下行阑尾切除术:
包括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和常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两种方法。腹腔镜技术对异位阑尾炎有较大意义,并且可以发现阑尾炎以外的病变。
(3)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根据脓肿位置,切开入路分为腹膜外和腹膜内两种,原则上在肿块隆起明显部位切开,做单纯切开引流,周围组织不做广泛分离。待阑尾脓肿治愈后3~6个月,再行阑尾切除术。
【预防】
暂无预防办法。

(侯大为 李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