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各异,在发病原因、疾病过程和转归等方面与成人均有不同,所以在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上应充分考虑。因此,制定治疗措施既要及时、全面,又需要爱心、耐心和精湛的医术。
一、儿科护理原则
(一)实施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后,应采用整体护理,即列出护理诊断、制订和实施护理计划,评价预期结果。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完成临床护理工作,评估患儿健康状况。
(二)认真细致的临床观察
由于小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在临床认真细致地观察患儿不典型表现或细微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合理安排睡眠、休息与饮食
病房要安静、舒适、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温度和湿度适宜,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定时进餐供给合理而足够的饮食营养,尽可能集中时间进行治疗,是保证疾病痊愈的重要方面。
(四)预防医源性疾病
病室定时消毒,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洗手,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
(五)加强安全管理
要高度重视患儿的安全管理,防止烫伤、跌倒和意外伤害等。积极上报不良事件。
二、饮食治疗原则
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选择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疾病期间的饮食可分以下几类:
(一)一般膳食
包括流质、半流质、软食和普通饮食。
(二)特殊膳食
特殊膳食的食物内容及适应证见表4-3。
表4-3 特殊饮食的食物内容及适应证
(三)检查前饮食
包括潜血膳食、胆囊造影膳食和干膳食等。
(四)婴幼儿的治疗性乳品
包括稀释乳、脱脂奶、酸奶、豆奶、无乳糖奶粉和低苯丙氨酸奶粉。针对牛奶蛋白过敏等疾病患儿的乳制品包括:氨基酸配方奶、深度水解配方奶、部分水解配方奶等。
三、药物治疗原则
小儿因肝肾等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较敏感,故小儿药物的选择应慎重,剂量要适当。因此要了解药物治疗的特点,掌握药物的性能、作用机制、适应证、禁忌证、毒副作用等。
(一)药物治疗的特点
药物治疗在小儿疾病的防治中占重要地位。由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体液的pH、细胞膜的通透性、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程度、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和肾脏排泄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小儿用药必须要充分了解药物的特点,实施合理用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减少其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二)药物选择的注意事项
1.合理使用抗生素
用药前首先要了解有无药物过敏史,既往用药情况;要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对药物的敏感性,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联合应用时,种类不宜过多,要注意有无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抗生素一般48~72小时才生效,用药要足疗程,不宜频繁换药,也不要给药时间过长,以防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双重感染、耐药性及毒性反应。
2.肾上腺皮质激素
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血液病等。哮喘和某些皮肤病则推荐局部用药。在使用中应注意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切忌盲目应用;长期应用激素可使患儿免疫力降低,继发感染,长期使用还可能抑制骨骼生长,影响水、电解质、蛋白和脂肪代谢,可导致血压升高和库欣综合征;突然停药会引起反跳现象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综合征;水痘患儿用激素后可使病情加重;结核病患儿在抗结核治疗同时可根据病情需要加用激素。
3.退热药
一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需警惕药物诱发的急性胃黏膜损害,导致消化道出血或溃疡,以及药物性肝损伤,重者可导致肝衰竭。
4.镇咳平喘药
婴幼儿支气管较窄,又不会咳痰,炎症时易发生气道阻塞,引起呼吸困难,故一般不用镇咳药,尤其是可待因等强力镇咳药一定要慎用。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化吸入β 2受体激动类药物。
5.止泻药与泻药
对腹泻患儿不主张用止泻药,除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外,适当使用黏膜保护剂或辅以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小儿便秘一般不用泻药,多采用饮食改善和通便法。
(三)药物剂量的确定
1.按体重计算
简单易行,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
每日(次)剂量=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如已超过成人量时则以成人量为上限。
2.按年龄计算
适用于剂量范围大,不需十分精确剂量的药物,如止咳药、营养药等。
3.按体表面积计算
比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 30kg小儿体表面积(m 2)=体重(kg)× 0.035 + 0.1
> 30kg小儿体表面积(m 2)=[体重(kg)− 30]× 0.02 + 1.05
每日剂量=体表面积(m 2)×每平方米面积每日需要量
4.按成人剂量折算
此法多用于未提供小儿剂量的药物,适合于幼儿以上的儿童。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
四、胃肠道外营养
对于无法通过胃肠道获得足够营养的患儿,需用静脉营养液通过静脉途径为其提供各种营养。静脉营养液由平衡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电解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成。可通过周围小静脉(短期静脉营养)或中心静脉(长期静脉营养)24小时均匀输入。输入量每日不超过135ml/kg,一般静脉营养液浓度较高,是血浆的5倍左右,所以应逐渐增加剂量。注意能量密度的计算,要控制输注浓度、速度和渗透压。
五、心理治疗原则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儿科疾病的发生、治疗及康复中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儿童心理、情绪和行为障碍问题可发生在一些疾病的过程中,这种障碍既是疾病的后果,又可能成为疾病病情加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儿科医护人员要了解小儿临床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基本知识。
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支持疗法和疏泄疗法等,对初次治疗者多以暗示和循循善诱方法帮助患儿疏泄内心郁积的压抑,激发情绪释放,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障碍程度,以促进原发病康复。安静舒适、温馨整洁的住院环境及医护人员亲切的语言、轻柔的动作、真诚善意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均有利于消除患儿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心理及情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