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一、鼻咽癌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是起源于鼻咽黏膜和腺体的恶性肿瘤。我国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发病率较高,亦被称为“广东癌”。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症状有鼻塞、鼻出血以及耳鸣、复视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鼻咽癌对放射治疗较敏感,其中以泡状核细胞癌最为敏感。
【病因】
鼻咽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病毒、遗传等因素有关。
1.EB病毒感染
目前已知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已发现癌细胞内有EBV-DNA和核抗原。90%以上的患者血清中可检出EB病毒核抗原、膜抗原和壳抗原等多种成分的相应抗体。但EB病毒引起癌变的机制还不清楚。
2.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鼻咽癌不仅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些病例还有明显的家族性。高发区居民移居外地或国外,其后裔发病率也远远高于当地居民。
3.化学致癌物质
有些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类、亚硝胺类、微量元素镍等与鼻咽癌发病有一定关系。
【病理变化】
鼻咽癌最多见于鼻咽顶部,其次为外侧壁和咽隐窝,前壁最少见。早期表现为局部黏膜粗糙或微隆起,或呈颗粒状小结节。癌组织继续发展可形成结节型、菜花型、黏膜下浸润型及溃疡型肿块,结节型最多见。黏膜下浸润型者往往黏膜尚完好时癌组织早已浸润和转移,常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
多数鼻咽癌起自鼻咽黏膜柱状上皮,少数发生于鳞状上皮。主要组织学类型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非角化性癌,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乳头状腺癌和涎腺型癌。
1.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与EB病毒关系不大。肿瘤细胞呈巢团样排列,可见细胞内角化,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中央可见癌珠。
2.非角化性癌
分为未分化型和分化型两种。未分化型旧称泡状核细胞癌,较多见,癌巢不规则,癌细胞胞质丰富,境界不清楚,往往呈合体状,胞核大,圆或卵圆形且呈空泡状,染色质少,有1~2个肥大核仁,核分裂像不多见,在癌细胞间多见淋巴细胞浸润(彩插图6-12)。分化型癌细胞小、圆或短梭形,胞质少,无明显巢状结构,易与恶性淋巴瘤及其他小细胞性肿瘤混淆。
图6-12 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
癌细胞呈巢状,细胞境界不清,核空泡状,核仁明显
3.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乳头状腺癌和涎腺型癌
均较少见。
【蔓延和扩散】
1.直接蔓延
肿瘤向上蔓延可破坏颅底骨侵入颅内,易使第Ⅱ~Ⅵ对脑神经受损。肿瘤向外侧蔓延,可侵犯咽鼓管而进入中耳。亦可向前进入鼻腔,甚至侵入眼眶。
2.淋巴道转移
癌细胞早期经淋巴道转移,先经咽后淋巴结至颈上深淋巴结。颈淋巴结转移多在同侧,后期可双侧都受累,只转移到对侧者极少。患者常在颈上部胸锁乳突肌上端出现无痛结节,一半以上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肿大的淋巴结可互相粘连,形成颈部大而硬的肿块,可压迫Ⅳ~Ⅵ对脑神经和颈交感神经而引起相应症状。
3.血道转移
以肝、肺、骨转移常见,亦可转移至肾、肾上腺和胰腺等处。
二、肺癌
肺癌(lung cancer)是起源于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的常见恶性肿瘤。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90%以上发病年龄在40岁以后,女性肺癌的患病率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病因】
目前认为吸烟、某些环境致癌因素与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1.吸烟
国际上公认吸烟是引起肺癌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证实吸烟者肺癌发病率比普通人高20~25倍,吸烟量及烟龄与肺癌发病率呈正相关。烟雾中含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尤其3,4-苯并芘、尼古丁、焦油是确定的致癌物质。降低焦油含量或加用过滤嘴改变烟草中致癌成分,则肺癌的组织学类型也发生变化,证明吸烟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环境致癌因素
由于工业排放废气、粉尘及家庭排烟等使空气中3,4-苯并芘、二乙基亚硝胺和砷等致癌物质的含量较高,故大城市和工业区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铀)或吸入含有石棉、铬、镍等化学致癌粉尘的工人,肺癌发生率明显增高。目前还有资料显示,吸入家居装饰材料散发的氡等物质也是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病理变化】
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源于肺泡上皮细胞者极少。
1.大体类型
根据肿瘤在肺内分布特点,将其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三种主要类型。
(1)中央型:
癌组织位于肺门部,发生于主支气管或肺叶支气管,约占肺癌总数的60%~70%。癌组织常破坏支气管向周围浸润,以致在肺门或其附近逐渐形成与肺门淋巴结融合的形态不规则的灰白色巨大肿块(图6-13)。
(2)周围型:
癌组织发生于肺段及段以下支气管,占肺癌总数的30%~40%。在靠近胸膜的肺周边部形成单发的境界不甚清楚的球形结节,直径常在2~8cm之间(图6-14)。
(3)弥漫型:
此型仅占全部肺癌的2%~5%,癌组织起源于末梢肺组织,沿肺泡管及肺泡呈弥漫浸润生长,侵犯肺大叶的一部分或整个肺大叶,也可在多个肺叶形成多发结节,易与肺转移癌混淆。
关于早期肺癌和隐匿肺癌,国际尚无统一标准。早期肺癌是指癌灶局限于支气管管壁内,无管壁外侵袭,或癌灶直径在2cm以内,均无淋巴结转移者。隐性肺癌是指痰液检查找到癌细胞,X线胸片未发现癌灶,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无淋巴结转移者。
2.组织学类型
肺癌组织学表现复杂,目前多采用199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肺癌的6个基本类型分类法。实际上,部分肺癌并非表现单一的组织学形态,而是多种组织学形态混合存在,此类病例常以其主要组织学表现归类,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肺癌个体化治疗的高速发展,对肺癌病理学分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鳞状细胞癌:
为肺癌常见类型之一,多为中央型。中老年患者居多且多有吸烟史。因该型多发生于段以上大支气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易被发现。依据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可分为高、中和低分化鳞癌三型。高分化鳞癌的癌巢中有角化珠形成;中分化时可见细胞角化现象,但无角化珠形成;低分化鳞癌癌巢界限不明显,细胞异型性大,无细胞角化及角化珠形成。
图6-13 肺癌(中央型)
主支气管壁增厚,可见灰白色癌组织
图6-14 肺癌(周围型)
肺周边部可见边界清楚的肿块
(2)腺癌:
近年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已接近或超过鳞状细胞癌,女性患者多见。多为周围型,肿块常累及胸膜。分化程度亦可表现为高、中和低分化三种形式。分化最好者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此型肉眼形态多为弥漫型或多结节型,镜下可见癌细胞沿肺泡管壁、肺泡壁或细支气管壁单层或多层柱状生长,形成腺样结构并常有乳头形成,大部分肺泡间隔仍保存;中分化腺癌特点是有腺管或乳头形成及黏液分泌;低分化腺癌常无腺腔结构,呈实心条索状且很少见分泌现象,细胞异型明显。
(3)小细胞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过去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本型占肺癌的10%~20%,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型,生长迅速并易早期转移,存活期大多不超过一年,手术效果差,癌细胞呈小圆形或梭形,胞质少,似裸核,深染,弥漫分布或呈巢状、条索状。但对放疗及化疗敏感。小细胞癌多为中央型肺癌,迅速向肺实质浸润形成巨块。镜下,癌细胞呈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也可呈梭形或燕麦形,细胞弥漫分布或呈巢状、条索状或菊花形排列,胞质少,似裸核,核深染,核分裂像多见,燕麦形、短梭形细胞较多时称之为燕麦细胞癌。
(4)大细胞癌:
又称大细胞未分化癌,约占肺癌总数的10%。本型恶性程度高,转移早且广泛,生存期多在一年以内。大细胞癌半数以上为中央型,肿块常较大。镜下主要特点为癌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均质淡染,癌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
(5)腺鳞癌:
占肺癌总数的10%以下。癌组织内含有腺癌和鳞癌大致相等的两种成分。此型肺癌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源于支气管上皮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癌组织。
(6)肉瘤样癌:
为近年WHO新列出的一种少见、高恶性肺癌类型。癌组织分化差,根据细胞形态和成分又可将其分为多形性癌、梭形细胞癌、巨细胞癌等多种亚型。
【蔓延和扩散】
①直接蔓延:中央型肺癌常直接侵入纵隔、心包及周围血管,或沿支气管蔓延。周围型肺癌可直接侵犯胸膜并侵入胸壁。②转移:肺癌常较早、较快地发生淋巴道转移,一般首先转移至支气管旁、肺门淋巴结,再扩散至纵隔、锁骨上及颈淋巴结。周围型肺癌癌细胞还可进入胸膜下淋巴丛,形成胸膜下转移灶并引起血性胸腔积液。血道转移常见于脑、肾上腺、骨等器官和组织,也可转移至肝、肾、胰、甲状腺和皮肤等处。
【临床病理联系】
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及咯血等症状,而此时多已进入晚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肿瘤的部位及扩散范围有关,肺癌可刺激、破坏气管壁引起呛咳及痰中带血甚至咯血等症状;癌组织压迫支气管可引起远端肺组织局限性肺不张或肺气肿;癌组织侵犯胸膜可引起胸痛及血性胸腔积液;侵入纵隔压迫上腔静脉可导致面、颈部水肿;位于肺尖的癌组织常侵犯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和胸壁皮肤无汗等交感神经麻痹症状,称Horner综合征;侵犯臂丛神经可出现上肢疼痛和肌肉萎缩等;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
神经内分泌癌可有异位内分泌症状。尤其是小细胞肺癌可因分泌5-羟色胺过多而引起类癌综合征,表现为由支气管痉挛引起的哮鸣样喘息,伴有阵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皮肤潮红等。

(周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