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影像检验诊断技术及结果判断(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
- 王铁 何悦明 寿涓
- 8字
- 2020-08-28 13:54:26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与优选
医学影像检查不仅能显示心脏大血管外观、轮廓以及心脏血管腔内解剖结构,观察心脏的运动、准确地评价心脏功能,还能测量心脏和大血管的血流。对心脏大血管病变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目前,常用的影像检查包括:普通的X线检查、超声、核医学、心血管造影、而多层螺旋CT技术、MRI心脏快速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拓宽了心血管系统检查的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心血管系统检查的重要手段。
X线检查应用时间悠久,心脏X线平片和透视可显示心脏大小、形态、位置、搏动和肺门及肺部血流改变,常用于诊断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由于胸部X线检查副作用小,而且X线成像清晰、操作简便、廉价经济,所以心血管系统的影像诊断中X线检查仍是最基本的方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检查。可清楚显示心内解剖结构异常、冠状动脉病变、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分支狭窄以及主动脉发育异常等。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检查,DSA也同样有效,同时也是验证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效果的金标准。目前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堵塞术,冠状动脉或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球囊支架成形术。
心血管超声技术可提供心脏各房室大小、室壁运动、舒缩功能、瓣膜活动、血流速度和心脏功能方面的有效信息。二维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和心瓣膜病,是目前最方便、最安全和比较可靠的检查手段。但心血管超声技术无法了解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
对心血管系统检查而言普通CT诊断价值不大,需要使用多层螺旋CT。螺旋CT检查可以很好显示冠状动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和大血管壁的钙化。在冠心病诊断与治疗中,如何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的选择详见表1-5-1。心血管造影CT可用于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如心内、外分流和大血管狭窄以及瓣膜疾病。多层螺旋CT通过图像重组可显示冠状动脉及软斑块。CT灌注成像还可对急性心肌缺血进行观察,其结果已接近MRI灌注成像。
表1-5-1 冠状动脉CT与冠状动脉造影应用于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不同优势
注:CABG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PCI为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MRI可显示心脏大血管内腔,故对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学与动力学的研究可在无创的检查中完成。可对心肌、心包病变、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作出准确诊断,其成像分辨率高于超声,且可多方位观察。可评价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存活心肌和心功能改变情况。目前MRI检查效果已如同导管法心脏造影检查,且无影像重叠,近年来MRI检查已成为心血管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检查不合作的婴幼儿和病情危重者,不适于做MRI检查。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技术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和核素心肌代谢显像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无创、可重复和敏感性高等优越性,现已是重要的诊断与评价冠心病的检查手段。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被称为分子显像或生化显像技术,临床上可以用于明确心肌缺血部位和范围、评价存活心肌和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是目前唯一用解剖形态学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
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均可用于主动脉疾病的诊断,其优劣比较详见表1-5-2,CT在主动脉疾病的诊断、管理和危险分层中起着核心作用。而对于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壁间血肿,MRI、增强螺旋CT以及超声心动图(尤其是经食管)为主要诊断技术。MRI有助于显示血栓的年龄,对于判断出血或陈旧性血栓具有一定优势,所以可作为诊断首选。
表1-5-2 主动脉疾病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优劣比较
注:↑表示优势,↓表示劣势
不同的检查技术在心脏大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范围(表1-5-3),掌握不同影像学技术的成像原理和作用及限度后,才能合理运用这些检查技术,必要时联合使用,可相得益彰,拾遗补阙,互为补充,不仅可节约有限的医疗费用,也可提高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确诊率。
表1-5-3 心血管疾病诊断方法比较
(邹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