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组织计划:诸葛亮为何足智多谋
本节介绍三项能力,多元视角、原则立场、概率估算,这三项能力,可以促进组织计划。负责制订组织计划的岗位,招聘的时候,要做一轮专门的面试,以确认候选人具备这三项能力。下文是这三项能力的详细介绍,为了方便表述,我选择《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来代表这三项能力。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见到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刘备对诸葛亮说,他有点不自量力,想结束群雄混战的局面,恢复天下的正统大义,但他智慧不足、能力有限,一直没有取得成就。如果诸葛亮愿意点拨他,让他不再愚昧、不再厄运缠身,那真是万幸。刘备说这番话,是在公元208年的春天。在上一年的冬天,刘备两次前往襄阳隆中的卧龙岗,去拜访诸葛亮,不巧都没有遇到。等冬天过后,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两人在正式谈话之前,刘备说了这番话。
刘备请诸葛亮“开其愚而拯其厄”,并非自谦。在认识诸葛亮之前,刘备的确是思维狭隘、厄运缠身。刘备23岁从军,南征北战了20多年,博得了汉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皇叔这4个空头衔,但他的事业一直没有起色。在公元201年,刘备带着千余人马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让刘备率军驻扎在新野。在新野期间,刘备听说隆中有位隐居的高人,名叫诸葛亮,他就三顾茅庐,希望得到诸葛亮的指点。
三顾茅庐,是刘备命运的转折点,此后刘备的势力逐渐强大,他先占据荆州五郡,后攻下益州。220年,刘备自封汉中王,一年后称帝。能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和辅佐,刘备确实幸运。两人见面的时候,刘备47岁,此前他已经征战了24年,诸葛亮是27岁,从没打过战。诸葛亮能够指点刘备,并辅佐刘备治理蜀国,因为诸葛亮具备众多能力素质。只从计划的角度看,诸葛亮具备促进组织计划的三项能力,即多元视角、原则立场、概率估算。
负责组织计划的岗位,面试要测试的第一项能力是多元视角。其定义如下:事物性状的多角度分析。
在卧龙岗的草堂里,诸葛亮对刘备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而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这番话,是从多个角度,帮助刘备重新认识天下。刘备多年征战,劳而无功,因为他对天下的认识,角度不够丰富。
诸葛亮看天下,有七个视角,第一个视角是民族。“西和诸戎,南抚彝、越”,这说明天下人包括北方的游牧民族、西方的山地民族、南方的雨林民族,想统一天下,就要与各民族和平共处。
认识天下的第二个视角,是粮食。“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这句话说明,天下包括盛产粮食的川中平原和关中平原,要统一天下,先要占领粮食主产区。
认识天下的第三个视角,是战区。荆州乃用武之地,“益州险塞”“保其岩阻”,这句话表明,天下可以按地形分成“巴蜀”“中原”“东吴”三个战区。中原一马平川,适合陆战;东吴江河纵横,适合水战;巴蜀山高路险,适合山地战。天下统一之前,先是区域统一。陆战最强的军队将统一中原,水战最强的军队将统一东吴,山地战最强的军队将统一巴蜀。区域统一之后,中原、东吴、巴蜀将会长期对峙,三强通过决战,决出最后一强,就是统一。刘备想统一天下,应该先取荆州,再占巴蜀,因为巴蜀“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巴蜀的士人,希望迎来一位英明的君主。中原的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东吴的孙权,家族三代统领东吴,根基雄厚,很难被取代,可以作为盟友。
认识天下的第四个视角,是内政。荆州“非其主而不能守”这句话说明,天下各区域,治理难度有差别。荆州四通八达,是南征北战的必经之地,因此,荆州的治理不能出差错。如果治理荆州,对外不能广结善缘,对内不能安抚百姓,荆州就守不住。刘备想守住荆州,应该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认识天下的第五个视角,是交通。“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这两句话是说明,兵马粮草在天下通行,会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想统一天下,要针对兵马粮草的通行条件,作好安排。
认识天下的第六个视角,是时局。“待天下有变”这句话说明,天下有时会风调雨顺,有时会灾祸连连,每当重大的天灾人祸发生,各战区之间的均衡就会被打破,想统一天下,就要作好准备,等待时局变化。
认识天下的第七个视角,是民心。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这两句话说明,民心思变的时候,顺应民意去统一天下,则水到渠成。想统一天下,要施行仁政,获取民心。通过短短一席话,诸葛亮从七个视角,分析了什么是天下、如何统一天下。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刘备感慨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像诸葛亮这样,能从多个视角去分析事物,这个能力叫作多元视角。
在公司里,制订组织计划的工作,工作者要有多元视角,因为多元视角能避免计划的内在矛盾,保证计划的内在一致性。
解决小问题的计划,可能与大计划有冲突,这是计划的内在矛盾。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里,曹操在长江边上集结军队,准备进攻东吴。长江风浪不息、潮涨潮落,战船上下颠簸。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在颠簸的船上容易晕船。庞统建议曹操“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曹操按庞统的建议,把船只锁在一起,稳如平地,北方士兵不再晕船。这个方法解决了晕船问题,但也留下了火灾隐患,这是计划的内在矛盾。
要解决计划的内在矛盾,就应在个人、团队、公司三个层面上,实现多元视角。在个人层面,多元视角的基础是工具学习。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今、晓兵法,所以,他能从七个视角来理解天下。诸葛亮的多元知识来自学习。以成都规划为例,当时的西蜀决定定都成都,因此要对成都进行规划建设。诸葛亮为了规划成都,他查阅书籍、访问专家、举行研讨、组织实验,通过多种方式学习。这种应用性学习,就是工具学习。在当代,知识不稀缺,具备工具学习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和工作相关的多元知识。因此,面试中测试多元视角,先要测试工具学习。
在团队层面,多元视角可以用头脑风暴来实现。头脑风暴,是指一群人放开思路,从多个视角认识事物。头脑风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人在作重要的决策时,通常会讨论两次,第一次讨论达成共识之后,决策成员就一起喝酒,等喝醉之后,再讨论一次。通用汽车的首任CEO斯隆,也用头脑风暴制定决策,当斯隆和其他决策者,在决策上达成一致时,斯隆就提议下次会议继续讨论;在下次会议之前,大家再充分考虑反对意见。
在现代公司里,头脑风暴被改良,改成了定向头脑风暴。打个比方,假如曹操开会讨论,是否把战船锁在一起。如果用定向头脑风暴,这个议题会被分成两个,大家先讨论“益处”,充分讨论之后,再讨论“风险”,这就是定向头脑风暴。
在公司层面,多元视角要借助组织结构。例如,董事会中的专业委员会,能避免决策的内在矛盾。常见的专业委员会,有预算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员工权益委员会。每个委员会代表一个视角,多个委员会,保证了董事会的多元视角。假如赤壁大战时,曹操的指挥部里,有风险管理委员会,曹操想把战船锁在一起,委员会通过评估,就能够发现其中的火灾隐患。
多元视角,能保证计划的内在一致性,负责组织计划的岗位,面试要测试多元视角。多元视角包括三个部分,即工具学习、头脑风暴、专业委员会。其中,头脑风暴和专业委员会可以在入职后学习;工具学习要在面试时测试,因为它很难培养。假如诸葛亮从童年起,就有长期的个人爱好,例如,探险、采集树叶标本,他从事爱好活动,经常会遇到问题,类似探险迷路、树叶标本发霉等。为了解决问题,小诸葛亮查书籍、和大人讨论、做实验。这种基于爱好的学习经历,让小诸葛亮眼中的学习,就像海边孩子眼中的游泳,是再自然不过的技能。这样的诸葛亮长大之后,遇到问题不会手足无措,他会主动学习,就像海边的孩子,掉到水里不会慌张,因为他会游泳。
如果成年之后,诸葛亮没有形成工具学习能力,诸葛亮要重新培养爱好,并基于爱好培养学习习惯。同时,诸葛亮还要接受教练的辅导,让教练指导他学会学习。如果公司不具备辅导条件,就应该在面试中甄选多元视角。此外,另一项促进组织计划的能力,也需要在面试中甄选,那项能力是原则立场。
负责组织计划的岗位,面试要测试的第二项能力是原则立场。其定义如下:从原则出发的行为审视。
公元227年,诸葛亮写信给后主刘禅,阐明北伐的意义,这封信就是《出师表》。在信里,诸葛亮提醒刘禅,施政要注意公平,信中有这么一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提醒刘禅,他以皇帝身份主理宫廷内务,也要遵循朝廷的法度,皇宫和朝廷的奖惩制度应该统一。不论皇宫、朝廷,有犯罪行为,都应该由司法部门处罚;有要表彰的行为,都应该由礼教部门表彰,这样才能保证公平。诸葛亮特别注意公平,因为蜀国的高官,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都是外来的,蜀国本地的士族豪强,被排挤到了权力中心之外。这样的权力结构,让本地人觉得不公平。如果外来高官执法不公平,会加深外来高官和本地豪强的矛盾,这个矛盾,会动摇蜀国的执政根基,因此,诸葛亮语重心长地提醒刘禅,“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的为人做事,都以公平为原则。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攻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但在街亭、箕谷的军营失守,总体来说,是无功无过。但诸葛亮为了体现公平,请求自降三级,由丞相降为右将军。公元234年,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重,弥留之际,命令部下把他安葬在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诸葛亮这样要求,也是为了公平。北伐以来,众多跟随诸葛亮征战的士兵,牺牲在战场,他们的遗体,无法回故土安葬。诸葛亮是北伐的主帅,他要求部下对他,要像对待士兵一样,安葬于战场,不修陵墓、不用祭物。诸葛亮上表皇帝,不忘公平;评价自己的功过,他也不忘公平;对自己的身后大事,他仍然不忘公平。像诸葛亮这样,把公平视为一切行为的原则,并在个人行为和职务行为中,坚持原则,这种能力就是原则立场。
在公司里,制订组织计划的工作,工作者要具有原则立场,因为它能避免计划的前后矛盾,保证计划在时效上,具有一致性。
诸葛亮的行为,前后一致,因为他做事有原则。在公元208年,与刘备第一次见面,诸葛亮就确定了“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交原则。到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对孟获七擒七纵,坚守了他确定的外交原则。诸葛亮为镇守荆州确定的原则,是“外结孙权,内修政理”。镇守荆州的关羽,没有坚持原则:在外交上,关羽对东吴过于轻慢;在内政上,关羽对下属则过于严苛,最终导致荆州失守。
如果蜀国占据荆州,北上伐魏的路线,就有东西两条线。东线是从荆州北上,进攻洛阳,西线是从汉中北上,进攻长安。东西两线北伐,既可以声东击西,也可以双管齐下,让曹魏首尾不能相顾。因为失去了荆州,蜀国北伐失去了东线,这样的北伐,是蜀军和魏军在西线打消耗战。蜀国的资源、人才相对匮乏,和资源雄厚的曹魏打消耗战,很难占上风。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无功而返,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关羽的“大意失荆州”。
在《三国演义》中,原则性最差的人物,当属董卓。董卓行事没有原则,只有欲望。董卓以保护天子为名,屯兵于洛阳城外,他每天带铁甲骑兵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为了搜刮财富,董卓派五千铁甲骑兵,“遍行捉拿洛阳富户,共数千家,……尽斩于城外,取其金赀。”董卓还派吕布“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
在公司里,董卓这样的人,不能为公司制订计划,因为董卓计划的核心,是满足他的个人欲望。在现代商业社会里,董卓的公司也不具备竞争优势,现代公司的存在基础,是创造顾客价值,只追求自身利益的公司,会被更优秀的公司淘汰。
组织计划的制订者,如果具备原则立场,能带领组织一步一步地长大。公元前494年的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战争,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被迫给吴王当奴仆。三年后,勾践被释放回国。回到越国后,勾践卧薪尝胆,以韬光养晦为原则,先促进民生,再加强军事,国力逐渐恢复。经过20年的努力,越国打败吴国,成为诸侯国的霸主。
公司要避免计划的前后矛盾,就要在个人、执行、决策三个层面上,坚持原则立场。在个人层面上,原则立场的核心是人生目标。诸葛亮“每尝自比管仲、乐毅……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卧龙先生。”《梁父吟》是歌颂齐国名相晏婴的诗,诸葛亮自比卧龙,爱唱《梁父吟》,说明诸葛亮对自己的期望,是像管仲、乐毅、晏婴一样,成为辅佐王道的丞相。诸葛亮的人生,以丞相为目标:他的言行举止、知识学习、技能发展,都会以丞相为核心,他还会以丞相为标准,来审视和约束自己的言行。这种为了实现人生目标的自我约束,就是原则立场。
关羽守不住荆州,从心理上分析,是关羽的人生目标与镇守荆州有冲突。关羽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像孙武、韩信一样的常胜将军,但镇守荆州,还需要像范蠡、萧何一样的文官。如果关羽的人生目标,是既成为韩信又成为萧何,他就能坚持“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原则。
在执行层面上,原则立场是由执行董事来保证。执行董事对CEO的决策拥有质询权,质询是一定要回答的提问,假如,执行董事对CEO提出了质询,而CEO拒绝回答,执行董事可以召集特别董事会议,讨论罢免CEO。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命令镇守南郡的下属,星夜送白米十万石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假如关羽身边,有负责员工权益的执行董事,他就会对关羽的决策提出质询,因为运粮的道路已经被东吴军队占领,十万石白米不可能如期送到,“如迟立斩”的决定,只会逼下属造反。
在决策层面上,原则立场由机制来保障。为了保证董事会的决策不违背原则,有些董事会的专业委员会,对董事会决议拥有否决权。举例来说,如果关羽镇守荆州时,决策班子中有外交委员会,而且,外交委员会对关羽的决策拥有否决权,关羽就能守住荆州。关羽与曹操军队交战,如果东吴帮关羽,关羽能轻松取胜,可惜关羽意气用事,得罪了孙权。孙权本想与关羽结亲,孙权的儿子和关羽的女儿年纪相当,孙权派使者向关羽提亲。关羽一听使者提亲,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如果荆州有外交委员会,就不会允许关羽对孙权如此无礼。
原则立场,能保证计划的前后一致性。负责制订组织计划的岗位,面试要测试原则立场。原则立场包括个人层面的原则立场,其核心是人生目标;也包括组织层面的原则立场,其核心是质询权和否决权。组织层面的原则立场,可以入职之后再学习。个人层面的原则立场,要在面试中甄选,因为原则立场不容易培养。董卓只有欲望目标,没有人生目标,因为在幼年和童年阶段,董卓身边的成年人肆意向他发泄愤怒,年幼的董卓体会到了弱者的恐惧和痛苦,同时,他也把欺压弱者视为强者的特权。这样的董卓长大之后,只受暴力的约束,不受原则约束。让董卓重新形成原则立场,需要长期的专业辅导,这样的辅导条件公司很难具备,所以,要在面试中筛查类似于董卓这样的候选人。
关羽有原则,他忠义、勇敢,但关羽的人生目标是成为武将。丰富关羽的人生角色,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关羽敬佩的人生榜样,告诉关羽要向范蠡、萧何学习,并辅导关羽如何学习,关羽就有可能丰富自己的人生角色。如果公司不具备辅导条件,就应该在面试时甄选原则立场。此外,另一个可以促进组织计划的能力,也需要在面试中甄选,那项能力是概率估算。
负责组织计划的岗位,面试要测试的第三项能力是概率估算。其定义如下:事件可能性的客观分析。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主要写的是草船借箭。某日,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诸葛亮议事。周瑜对诸葛亮说:“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十日之内,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诸葛亮说:“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立军令状后,诸葛亮向鲁肃借船二十只,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
第一日,不见诸葛亮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中,遂命二十只船,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五更时分,船已近曹操水寨。诸葛亮命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曹军听得擂鼓呐喊,命弓弩手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待至日高雾散,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诸葛亮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
诸葛亮敢立军令状,承诺三天内监造十万支箭,因为他知道,秋冬季节,从半夜到早晨,长江的江面上,起大雾的概率是九成以上。在大雾里,船只逼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曹军用射箭回应,概率也是九成以上。基于对起雾和射箭这两件事的概率估算,诸葛亮推算出来,借到十万支箭,是大概率事件。
草船借箭,是对未来三天、大概率事件的估算,对小概率事件,诸葛亮也会估算。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中,魏将邓艾偷袭蜀国,他从阴平进兵,于巅崖峡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前至一岭,叫摩天岭,山高坡陡,无路可走,邓艾命令士兵先把兵器扔到岭下,他带领两千士兵,用毡子裹着身体,从摩天岭上滚下来。邓艾和士兵滚到岭下,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邓艾观讫大惊曰:“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以师事之,惜哉!”
邓艾偷袭摩天岭,是公元263年,诸葛亮去世,是公元234年。摩天岭下那座的空寨,原来是一个军营,诸葛亮曾派兵在那里驻守。诸葛亮去世后,军营被撤销。看着被废弃了29年的军营,邓艾暗自庆幸,如果诸葛亮还在世,这次偷袭就不可能成功。庆幸之余,邓艾也很感慨,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此生不能拜他为师,遗憾啊!
诸葛亮派兵驻扎在摩天岭下,是防止敌军的偷袭。在诸葛亮去世29年后,邓艾果然来偷袭。诸葛亮并没有提前29年,预见到这次偷袭,但他看到了偷袭的可能性,虽然它发生的概率很小,但后果严重,不得不防。诸葛亮作决策,有概率意识:摩天岭驻军,是防范小概率的风险;草船借箭,是发掘大概率的机会。诸葛亮能针对事件的概率和后果,进行规划,这个能力就是概率估算。
在公司里,制订组织计划的工作,工作者要有概率估算能力,因为它能区分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以保证计划的客观可行。
不会估算概率的人,往往异想天开。《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曹操帐下幕宾蒋干,想立下攻打东吴的头功。蒋干对曹操说:“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操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蒋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蒋干不去思考,周瑜是东吴的安邦重臣、托孤心腹,自己是不可能靠同学情谊,说服周瑜投降。但蒋干不愿意放过这个小概率的机会,他一厢情愿地相信,他能说服周瑜。
到了周瑜帐中,蒋干没有说服周瑜投降,但他立下了另一个“奇功”,他发现了曹魏水军统帅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信。蒋干连夜过江,把信交给曹操,害得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如果蒋干有概率意识,他就会想,这封信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急于立功的蒋干,愿意相信这封信是真的,因为信是真的,他就立了大功;信是假的,他就上了大当。蒋干第二次渡江到东吴,也是想立下奇功,他要调查黄盖投降曹操,是不是诈降。这一次过江,蒋干也没完成任务,但他巧遇了凤雏先生庞统,而且,他说服庞统投靠曹操,这又是一大“奇功”。庞统到了曹营,出了一个连环计,让曹操把战船锁在一起。蒋干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因为他立功心切,追求小概率的机会。
在公司里,蒋干不能制订计划,因为他专门追求小概率的机会,他为公司制订的计划,看似奇思妙想,实则异想天开。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奇思妙想,因为草船借箭是大概率事件,任何一个人,大雾天带二十只船,在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都能借到箭。诸葛亮说服周瑜与曹操决战,也是大概率事件。任何一个人,向周瑜背出《铜雀台赋》中这一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都会勃然大怒,因为“二乔”中的小乔,就是周瑜的妻子。
在现代公司里,概率估算可以依靠机制,也可以靠模拟。概率估算的机制,是独立董事。孙刘联合抗曹时,诸葛亮留在东吴协助周瑜,他参与部分决策,也出谋划策,很像现代公司里的独立董事。概率估算的模拟,是把计划中的变量一一列出来,再综合计算成功概率。例如,孙刘联合抗曹,周瑜和诸葛亮都想到了火攻,火攻要成功,有三个关键变量。第一个变量是锁船。曹魏军队要把战船锁在一起,火攻才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为了让曹操把战船锁到一起,庞统出马,向曹操献计。火攻的第二个变量是诈降。当东吴的引火船靠近曹魏战船时,曹魏水军不会派小船拦截,火攻才会成功。为了诈降,周瑜和黄盖用了苦肉计。第三个变量是东南风,火攻时,如果水面上刮起强劲的东南风,大风会把大火引向岸上的军营,江面上的火攻,就变成了全面的火攻。在这三个变量中,东南风是自然现象,久居长江的人知道,冬天长江会刮东南大风,因此,只要锁船和诈降能成功,火攻就能成功。这样算下来,火攻成功的概率是四分之一。如果不用火攻,孙刘联军战胜曹魏大军的概率会非常低。
在个人层面上,概率估算能力的基础是自我辩驳,即自己和自己辩论。诸葛亮在说服周瑜对抗曹魏之前,想了很多理由,然后他想象自己是周瑜,逐条驳斥那些理由。通过自我辩驳,诸葛亮发现,他找到的抗曹理由,都不能真正打动周瑜。直到有一天,诸葛亮看到曹植写的《铜雀台赋》,里面有“揽二乔于东南兮”这样一句诗,他知道,这一条理由能让周瑜决心抗曹,于是,他动身前往东吴,去劝说周瑜。
概率估算,是理性计划的前提条件,负责组织计划的岗位,面试要甄选概率估算。组织层面的概率评估,即独立董事和估算模拟,候选人可以入职之后再学习。个人层面的概率评估,要在面试中甄选,因为概率估算比较难培养。假如蒋干想把自己的异想天开,变成奇思妙想,他要接受教练的辅导,教练通过示范,帮助蒋干学会自我接纳,消除他急于立功的冲动。教练还要通过示范,帮助蒋干学会自我辩驳。如果公司不具备辅导条件,就要在面试中甄选概率估算。
制订组织计划的岗位,面试要测试三项能力,即多元视角、原则立场、概率估算。其中,多元视角,决定了计划的内在一致性;原则立场,决定了计划的前后一致性;概率估算,决定了计划的客观性和可行性。
测试多元视角,是做一个“工具学习测试”。多元视角来自工具学习形成的多元知识,没有工具学习能力,候选人的多元视角其实是人云亦云。工具学习是学科学习、应用学习、常态学习。其中,学科学习提供学习的形式;应用学习提供学习的目的;常态学习提供学习的习惯。如果候选人对工作中要学的知识,能够按照学科内容,按部就班地学习,候选人的学习就是工具学习。测试工具学习能力,是问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最近三年里,你系统地学习了哪个领域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考查学习的学科性。学科学习,是从标准概念和基础原理开始的系统学习,这样的学习,才会形成专业视角。候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至少要说一门专业学科的课程,例如管理学、营销管理、运营管理。如果候选人说的知识,是招数、技巧,候选人就没有通过测试。通过了第一个问题的测试,再问第二个问题:你为什么学这个?
第二个问题,是考查学习的应用性。如果候选人回答说,因为喜欢,他学习了运营管理,就没有通过测试。如果候选人说,为了管好运营,他学习了运营管理,候选人就通过了测试。通过了第二个问题的测试,再问第三个问题:你是怎么学习运营管理的?
第三个问题,是考查学习的常态性。如果候选人说,他每天抽一小时看运营管理的教科书,或者每天上班路上,听运营管理的音频课程,坚持了两年,这样回答的候选人,能把学习变成日常习惯,候选人就通过了测试。如果候选人说,他用两天时间,参加了一个运营管理的培训课程,这样回答就没有通过测试。
测试原则立场,是先做一个“原则意识测试”。如果候选人有原则立场,他在制订计划的时候,能觉察到自己的原则。根据这个特征,测试原则立场,是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两个你在工作决策中,始终都会坚持的原则。等候选人回答之后,再问第二个问题:请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坚持这两个原则的。假如候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的原则是品质和审美,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就应该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他如何在不同的决策中,坚持品质和审美。如果候选人的回答有情景、有选择、有决策,决策中有原则,候选人就通过了测试。例如像这样回答:我坚持简约素雅的审美原则:在设计公司网页时,我选择简约素雅的设计;在选择产品包装时,我也选择简约素雅的设计;产品发布会的海报,我也选择简约素雅。
通过了第一步测试,再进行第二步,测试潜意识层面的原则立场。以诸葛亮为例,他人生目标,是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丞相,他做一切事,都会按“丞相”的原则来要求自己,这是诸葛亮在潜意识中的原则立场。按这个特征,面试中测试原则立场,可以问这个问题: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三个人中,你会选谁作为人生榜样?如果候选人选择诸葛亮,就通过了测试。因为这三人有不同的人格象征,关羽代表忠义,张飞代表英勇,诸葛亮代表智慧。以诸葛亮为人生榜样的候选人,更适合制订计划。
测试概率估算,是先做一个“概率理解测试”,以测试候选人对概率是否有基本认识。这一步测试,是做两道笔试题,第一题:请用公式表示,在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出四张扑克牌,这四张都为A的概率。这一题的答案是1/54乘以1/53乘以1/52乘以1/51。笔试的第二题是选择题:小张抛硬币,连续四次都是正面朝上,第五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选项A,1/32;选项B,1/16;选项C,1/2。这一题的答案是选项C,1/2。
测试概率估算的第二步,是测试候选人在实际的计划中,估算概率的经历。第二步测试是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刚毕业的学弟,向你请教,如何提高求职面试的成功率,你会给他什么建议?回答这个问题时,如果候选人能把求职分成若干个步骤,再分步骤去提高成功率,候选人就通过了测试。例如像这样回答:我会建议学弟,先选好目标公司,要选几个理想的公司,也要选几个保底的公司;然后学习写简历,要把简历写得出彩,还要符合公司要求;然后是练习面试,要先模拟练习,也要在真实面试中磨炼。通过了第一个问题的测试,就问第二个问题:请举例说明,在制订复杂计划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方法或什么工具来帮助你估算概率。
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候选人能说出具体的计划和方法,就通过了测试。例如像这样回答:上个月,我做产品开发计划,我把三个产品的开发步骤都用树状图画出来;然后,我拿着那三张图和各个部门讨论,讨论每个步骤的实现概率;最后,我召集各部门,对着三张图一起讨论,确定每个产品的成功概率,再制订开发计划。
多元视角、原则立场、概率估算,这三项能力可以促进组织计划。需要制订组织计划的岗位,招聘的时候,要做一轮专门的面试,以确认候选人具备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