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验案

老年期是人体功能走向衰老的时期,在生理、病理、疾病表现上不同于壮年、青年和少年。因此在临床治疗上有其特殊性,兹将临证中的一些案例总结如下。
一、阳虚血瘀
王某,男,58岁。
临床症见:胸闷胸痛,入夜尤甚,活动后气短,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缓。
检查:心电图示陈旧性下壁心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胸痹。
处方:党参、麦冬、五味子、炮附子、桂枝、黄芪、丹参、降香、桃仁、红花、炒枣仁、山楂。
治疗过程及结果:炮附子用量由5g逐渐增至8g,服药14剂症状明显减轻。
按:老年人脏腑功能下降,气虚久则阳虚,胸阳不振,心血瘀阻,故胸闷如窒而痛,给予益气温阳活血治疗,故效果明显。
二、痰瘀互结
刘某,男,68岁。
临床症见:患者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舌强语謇,口流涎沫,口角左歪,唇黯,舌绛红,有瘀点,苔白厚腻,舌下静脉明显曲张增粗,呈青紫色,脉滑弦。
检查:颅脑CT示:左侧腔隙性脑梗死。
中医诊断:中风。证属痰瘀阻络、肝风内动。治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兼以祛风。
处方:茯苓、法夏、制南星、石菖蒲、枳实、陈皮、炒山楂、桃仁、红花、葛根,水煎服1剂/日。
治疗过程及结果:上方加减迭进30余剂,症状明显好转。
按:由于老年人气血运行和津液化生输布障碍,每易出现气血失和,血阻成瘀,或痰浊内生之证。多痰、多瘀,痰瘀互结是老年病的病理特点,亦是许多老年病难治的主要根源。痰瘀既是衰老及老年病过程的产物,又是致衰生病的重要因素。是老年病发病之标。由于津血同源,即津血同源于水谷精微,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与血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津液可注入脉中而为血,血中之阴液亦可渗出脉外而为津。如《灵枢·痈疽》曰:“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都说明津血同源,血中有津,津随血行,两者互相渗注,互为转化。若津血不归正化,则津聚为痰,血停为瘀,两者分别为津液和血的病理性产物,故而“痰瘀同源”,系同源异物。在病理上,既可因痰致瘀,也可因瘀致痰。如痰浊阻络,随气升降,流行全身,无所不至,阻滞气血运行,血行不畅而瘀更甚。唐容川还指出:“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积日久,亦能化为痰水”。何梦瑶《医碥》更明确指出:“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因。”由于“怪病多痰”,“久病多瘀”,痰瘀同病多顽症痼疾,广泛见于临床各科诸多疾病之中,凡病情具有慢性迁延性、顽固性、增生性等特点的,一般都有痰瘀同病的表现。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多由痰浊内生,经脉痹阻,进而血流不畅遂成痰瘀互结不解之证,治疗应以化痰活血祛瘀为主,兼以通络,故疗效满意。
三、气虚血瘀
李某,男,70岁。
临床症见:头昏眼花半年,起身及转动头部时加重。近半月头昏现象加剧,伴足软难行,恶心呕吐,左上肢麻木,耳鸣。舌淡黯、苔白腻,脉细而无力。
检查:颈椎X线片示:颈椎骨质增生。查:舌淡黯、苔白腻,脉细而无力。
中医诊断:眩晕。
处方:黄芪30g,当归10g,丹参20g,川芎、桃仁、红花各10g,茯苓、天麻、白术、炒地龙各10g,杜仲12g。水煎服,每天1剂。
治疗过程及结果:服20剂后,眩晕、耳鸣等症状基本好转。
按:老年人脏腑功能下降,气虚鼓动无力则血瘀,痰浊内生,滞血成瘀,痰瘀互结,阻滞脉道,而发眩晕。证属气虚血瘀,虚实夹杂证,治宜虚实同治。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益气活血化瘀,标本兼治。
四、臌胀
胡某,男,63岁。肝硬化数年。
临床症见:现右胁部不适,时有胀痛或刺痛,腹胀,口苦,纳食尚可。神清,目黄,面色萎黄,右胁肋部饱满,肝掌明显。舌绛红,苔薄,脉弦细。
检查:B超示:肝大、脾大。
西医诊断:肝硬化。
中医诊断:臌胀。证属肝气郁结,久之血瘀为患,治宜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兼软坚散结。
处方:石见穿30g,鳖甲、丹参、白茅根各20g,川芎、赤芍各15g,枸杞子、炒白术、茯苓、山楂各15g,郁金、麦芽各10g,红花6g,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过程及结果:上方加减迭进30余剂后,右胁部症状及腹胀明显消失,纳食增加。
按:老年人由于正气已虚衰,既易内伤为患,又易感外邪,故选方用药时祛邪应当慎重,攻伐不可太猛,太过则伤正气,邪虽去正难复,仍达不到治疗目的。此外,还应注意保护脾胃。因为老年人正气已衰,须靠后天水谷精微来补养,如脾胃已伤,任何药物的效应便难以发挥。因此不论虚实补泻,在用药时均要时刻顾护脾胃之气。本案由于肝气郁结,久之血瘀为患,在使用活血化瘀药时,考虑到患者为老年人,为了不损伤正气,故不用三棱、莪术、水蛭、土鳖虫等一类作用猛烈的活血化瘀药,而用一些药性平和的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再者,为了保护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不受损害,即使没有脾胃虚弱症状,也要常规性地加用一些健胃之药。本案方中就加用炒白术、麦芽、山楂以顾护脾胃。
总之,老年病人多见气虚阳虚,血瘀痰浊征象,临证要切中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