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序

学习祖国医学,《伤寒论》为必读之典籍。宋以来,注者计五六百家,能慧眼识仲景大要者,唯张志聪也。而气化学说,近百年来,则濒于湮灭,因其医理颇深,探讨维艰,加之人多不愿刻求,有逐其毫末者,有空嚼其舌者,有讥为异说者,致使人惑其言而生畏。此正如卞和献璧,世人反以为石,岂不憾哉!

《伤寒论》中,除经络脏腑所系症状外,更有不能统之于此的分部症状。各经均表里相连,何以太阳主表,阳明不主之?阳明主里,太阳不主之?各经因何与分部相应?注家往往避重就轻,敷衍后学。张志聪则对此独有发微,认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乃人生经气。太阳经气有行于经脉者,像日之行有常道,还有不主于经脉一线,放散于通体之表位、毫毛腠理者,其分散流行,更受整体气机“开、阖、枢”之影响。张氏之“经气”,甚合实际,正如现代医学中,内分泌素、介质虽小,亲和于相应受体,可发挥整体生理作用;感觉神经丛集于背,末梢却广布于体内,且多在体表肌肤。

气化学说之核心乃在人与自然之有机联系,以六经为六大功能单位,表里两经相合为三个系统。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作用于六经,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少阳、厥阴司理由阴升阳,物质化功能;阳明、太阴司理由阳变阴,功能化物质,二者统之于太阳、少阴。此为阴阳互化、反馈调节之大理。但三者各具特性,“标本中气”从化亦不相同。

首明生理,才有病理与治法可言。为何太阳证发热恶寒?阳明证多见燥热、湿热?少阳证常为风火壅郁?注家多未揭晓。更有甚者,单纯以证候群归类,视病者为僵尸,将表里阴阳割裂,未道出人体复杂而有机之联系,如斯岂能把握仲景思路,其奢谈论治,所注之书,莫如不注。

张斌先生治学严谨、皓首穷经,悟医理之深奥,集临床、教学之所得,刻求气化之说,发展甚多,今成此书,实为中医界之幸事。诚然,气化学说极深,张志聪氏以天喻人,实难通晓,连传者陈修园亦经百读,方有所悟,乃云:“神明与浃,几不知我即古人,古人即我。”张斌先生所著此书,已使气化学说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但因现行中医理论涉及气化甚少,若欲登高涉深,尚需花费气力,何况气化学说本身之经络脏腑与功能的有机结合,至今也还未能穷其底理,仍各持己见。值此中医界举足未定、踌躇疑难之时,读张斌先生此著,不啻是饥中得食、雪中送炭,若能举一反三,发扬光大,实不负张先生著书之心意也。

韩世明

1985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