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斌伤寒论气化学说通俗讲话
- 张斌
- 11151字
- 2024-10-29 22:34:09
序二 用气化观点阐释《伤寒论》六经生理病理(演讲实录)
谈到《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大家首先会想到一个特定的学派,其中比较熟悉的代表人物有张志聪、张令韶、陈修园、黄元御、唐容川。但是很可惜,“气化学说”这个学派继承人不多,在当代中国、日本、韩国,《伤寒论》气化学派传承处于断层状态。我的硕士导师——内蒙古医学院张斌教授长年致力于气化学说的研究,他出了一本《伤寒论》气化学说的专著,名为《伤寒理法析》。此外,当代有关气化学说的专著几乎没有。近日我上了一下维普网,用“气化”和“六经气化”作为关键词搜索了一下,从1989年到现在只搜到六七篇文章,研读之后,我个人认为:这些文章对气化学说的阐述在深度上有待加深。刘渡舟教授有一本比较浅显的著作——《伤寒论十四讲》,里面有一讲专门谈及《伤寒论》气化学说,但是由于篇幅所限,所谈及的深度有限,论述也并不全面。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气化学说”能不能指导临床。
《伤寒论》有很多学派,气化学派是比较独特的一派。谈到《伤寒论》的气化学说,我一定要加上“六经”两个字,因为离开六经就没有办法谈气化学说,标本中气都是在六经之下。每一经都有标气、本气、中气。谈到“开阖枢”也是离不开六经的,每一经都涉及“开阖枢”的问题,没有六经就没有“开阖枢”的概念。所以要谈《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必须要有六经作为基础。不过,直至今日对六经的争议还有很多。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在哲学、宇宙这个层面,借用刘禹锡的一句话“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就是说气是宇宙中古往今来的基本物质。所有运动变化,无论有形无形,都是气的运动变化。像佛教讲“造化”,什么叫造化?从无到有就是造,从有到无就是化。“无”不是完全没有的状态,它是气的一个状态。气聚在一起就成了有形之物。引申到人体就有全息论的观点,人体结构和宇宙是一样的。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这是中医学说里面气的概念。在六经气化学说里面,这个气主要指的是“经气”。经气的概念在《黄帝内经》里面已经赋予。对六经的理解有很多学说,比如是指六个阶段、六个证候群,脏腑的、经络的、功能的概括等。《伤寒论》气化学说的创始人——张志聪先生,在他的《伤寒论集注》的序里面讲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乃人身经气也”,六经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气。《伤寒论》的气化学派都是以“经气学说”为基础的。奠定了经气的基础才能够谈“开阖枢”、标本中气,并指导临床。
气化有广义、狭义之分。气在六经层面指的是经气,化指的是经气的运动变化。在广义层面上,《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无不升降,无不出入,宇宙中万事万物无不升降出入。既然它是运动的,那么它的运动形式就是升降出入。《素问·离合真邪论》云:“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意思是先天父母之精气及大自然的清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相阖构成人体的真气。这里面隐藏着一个不容易理解的地方。经气的构成是三元之气,《难经》云“三焦者,三元之气也”,即先天父母之精气、后天水谷之精气、大自然之清气。经气的运动和大自然的运动是一样的,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其升降出入的主要形式是开阖枢。就像门一样,一个开的状态,一个关的状态,一个枢的状态。这个理论很浅显,它来源于《黄帝内经》,把开阖枢放在气化学说里面主要是用来阐述经气的运转模式。经气向外向上谓之开,经气向下向内谓之阖,内外出入之间为枢转过程谓之枢。为什么服了小柴胡汤就“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因为它能解决气化通路的问题。
气化学说另一个核心内容是标本中气。每一经里面有本气、标气、中气。本气代表本经的主要问题、关键的气化特性,比如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是对肝的疏泄功能和心包的转输血液功能的概括;标气代表相对次要情况;中气在表里两经之间起谐和作用。从化问题谈的是疾病在演变过程中的表现,它可能从标,也可能从本,也可能从中气。比如说厥阴容易从中而化;太阳、少阴既容易从标而化,也容易从本而化。“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从化不及则出现经气闭塞,从化太过则出现中风、厥逆。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里面有来复汤,就是防肝气疏散太过。“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是脾主运化的功能概括。总的来说,要对《伤寒论》的气化学说有所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气。经气来源于先天、后天、大自然清气,绝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张仲景算不算气化学派的奠基人呢?我的师兄韩世明认为,张仲景是懂气化的,写《伤寒论》的时候就有气化的理念在里面,但后世的人水平不够高,无法理解仲景之意。我个人觉得张仲景可能不懂气化,因为没有相关证据能证明张仲景用过标本中气、开阖枢、从化来阐释六经的功能。气化学说和运气学说不是一回事,气化学说运用运气学说的标本中气、开阖枢及其从化的内容来阐述六经的生理病理。运气学说的目标主要在自然,气化学说的目标主要在人。之所以称张志聪先生是气化学说的奠基人,是因为他的著作《伤寒论集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都有用标本中气、开阖枢来阐述人体六经生理病理的内容。在他的《伤寒论集注》的序里面讲:“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乃人身经气也。”张令韶所著《伤寒论直解》也明确谈到气化,在太阳篇讲到太阳“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二张是同学,可谓是气化学说的开山鼻祖。张卿子是钱塘二张的老师,他有一本《张卿子伤寒论》,但没有谈到气化内容。黄元御基本上秉承了二张的学说,进一步用标本中气、从化、开阖枢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陈修园继承了张志聪、张令韶、黄元御的学术思想,是气化学说的中坚人物。他直接讲:“不明标本中气,不可以读《伤寒论》。”唐容川继承陈修园的思想,他的《伤寒论浅注补正》对气化学说的理解颇为到位。唐容川在气化学说方面的贡献比张志聪、陈修园还大。唐容川还著有一本《六经方证中西通解》,在全国出版不到几百本,他把所有方剂都统在六经或十二经之下。再有对气化学说有所研究的就是当代的刘渡舟先生,但我认为他的著作只涉及一部分气化学说,只是讲到标本中气,没有谈开阖枢、经气的问题。我的导师张斌,他从事气化研究几十年,写成一本气化专著《伤寒理法析》(经修订后,更名为《张斌伤寒论气化学说通俗讲话》),值得一读。
气化学说的本质是什么?在张志聪之前,也有一些人谈到,比如说刘完素在《伤寒直格》里面谈到标本用药,但没有对六经气化做比较细致的阐述。我本人作为经方学派的一员,不赞同大家把方证作为奠基,而是要把六经作为奠基,以六经统经方,以经方统时方。方证学派一定要在六经的统帅下进行。张志聪认为六经气化学说的本质是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相统一。天是主要的,人是次要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中医学说里面、在道家里面是不成立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高的层次是自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面也讲到类似的话,他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每一次“征服”,自然界都“回馈”了我们,自然界都给了我们严重的惩罚。气化学说的思想是人为天地之子的思想,要人去适应大自然。春天要干什么?夏天要干什么?早上要干什么?晚上要干什么?人都要适应,不能逆着来。不能晚上工作,白天去睡觉。不能冬天干夏天的事,夏天干冬天的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思是春天阳气升发,要顺应其升发之性,秋冬阳气要收藏,而不是说秋冬用养阴药。我们人的生命要顺应大自然阳气的变化规律。“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内经》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要达到天和,就必须学会适应和遵循自然规律。为什么要把人与自然相统一?张志聪是这样想的,要把气化学说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联系起来,就要有一个同构结构。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人也要有六气。我们的六经本气就是六气。“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太阳之上,寒气治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说明自然界的六气在人体也有,气气相因,人和天地相通应。在六经里面,经气运行是从厥阴开始的,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是这样一个运转顺序。到病了以后才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张志聪建立气化学说的宗旨是人与自然相统一。
在脏腑经络实质的问题上,我们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到现在我们可能仍在走弯路。中医的脏腑是一个功能结构,虽然有粗略的解剖学概念,但更注重功能。例如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不能拿中医的结构与西医的结构去对比,不是说肺上长了个肿瘤我们就去治肺。我们说脏腑是功能结构,要看它的功能表现,要看它的象,所以叫藏象学说。有些医生使用一些中药是看它能不能降血压、降血脂,我是不赞同的。我们要用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思维去指导我们的临床。中医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气化结构,就像开水,这边不断地烧,那边不断地沸腾冒泡。中医结构就是功能结构,一旦生命停止了这个结构就不存在了,就不存在脏腑经络了。唐容川曾说,“中医长于气化,西医泥于形迹”。所谓气化就是注重表象,注重变化,注重功能调整和治疗。中医的脏腑结构就是气化结构,是运动状态的,以功能为主的,是有序的,是能量与物质代谢的过程。我们要理解“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就是因为脾的运化功能不行了。它不运化就腹满了,积在中焦,胃气上逆就吐了。为什么“脉微细”?因为少阴君火不行了。为什么“但欲寐”?因为少阴君火不能主神明了。没有说“脉微细,但欲寐”是瓣膜有问题了、冠状动脉闭死了。大家如果走到这样一步就很可悲了。所以一定要树立中医的思维!
气化学派对“六经”的认识是怎样的呢?六经是脏腑经络、五体九窍的概括,是对整个生命体的概括。所有的病都是在生理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生理的理解,只是谈证候群,不是一个高明的医生。我们所有病的变化,都是生理的异常。不理解生理就不知本。生理才是本,病理是生理的变异。所以六经是生理的概括,它包括人体所有的生命结构——五脏六腑、经络、五体九窍。十二经为什么分为六个系统?手足两经是相通的,它们的气化相互影响,这就非常容易与自然界相搭配。六经对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互相感应,互相影响。唐容川讲过一句话:“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谓六经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气也,本气根于脏腑,是本气居经脉之上也。”本气是靠脏腑的功能产生的。所以在六经体系里面,重要的不是经络,而是脏腑。在脏腑经络这个体系上,脏腑是主要的,经络是次要的,六经亦如此。有些专家认为六经就是经络,我认为实际上六经是整个人体生命,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脏腑部分,而不是经络部分。太阳经包括小肠和膀胱,阳明经包括胃和大肠,鼻就归属于肺系之下、属太阴经。六经就概括了所有的功能。所以我认为,六经可以统百病。像唐容川、柯韵伯、李可老中医也是这样认为,“六经执万病之牛耳”。
六经的核心内容,首先“经气”是基础,然后是三焦、标本中气、开阖枢。标本中气反映六经的功能特点和变化特性,每一经里面都有本气、有标气、有中气。开阖枢主要说明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在动的,它是怎么动的?动的形式无非是升降出入,在人体上就用开阖枢的理论来阐释。六经的气血多少、阴阳盛衰反映其物质基础和功能作用的相对定量关系。比如说,阳明多气多血,厥阴、太阳多血少气,太阴、少阴多气少血。六经之气的阴阳盛衰问题就是六经的标气问题。刘渡舟教授说过的一句话概括得很精炼,“六经分六气,六气为本;六经分阴阳,阴阳为标”。比如说太阳的标气是三阳,阳明的标气是二阳,少阳的标气是一阳,太阴的标气是三阴,少阴的标气是二阴,厥阴的标气是一阴,这是对六经经气在量上和演化规律上的概括。《素问·至真要大论》:“六经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三阴三阳就是说经气多还是少。太阳阳气比较盛,阳明阳气也比较充盛,少阳阳气比较少,三阴阴气比较盛,二阴、一阴逐级减少。脏腑经络和经气相统一就是气化学说的核心。六经相阖表里实际上是三大系统,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这三个系统的概念也已经被张斌老师和韩世明提出。“太阳-少阴”为“元真”系统,“阳明-太阴”为“胃气”系统,“少阳-厥阴”为“相火”系统,这是我在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出来的。陈修园也专门讲过:少阳厥阴无非就是相火,相火出于外就是少阳病,相火郁于内就是厥阴病。对于开阖枢的阐释,张志聪讲:“舍枢不能开阖,舍开阖不能转枢。”另外大家还可以看一下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他对气化学说也阐述得非常好。
经气学说是《内经》创造的。《内经》已经给“经气”做了具体的命名。经气也叫真气,它包括先天父母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大自然清气。我还有一个理解,它还包括气血津液。不要以为留在脉管里面的才是经气。“脉内之经气从井荥而出于脉外,脉外之经气从气街而入于脉中”。这样,经络系统和三焦系统就贯通起来了。经络的经气通过经络末端的井荥出于脉外,脉外之经气通过气街回流。气街、井荥理论也是《内经》里面的。《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经气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气血精津液。
三焦对气化学说很重要,我们真正理解三焦的并不多。三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腔之大府也。人体每一个细胞、每一个角落,通过三焦都能够达到,它是人体的气化场所和气化通路。三焦内所走的不但是经气的精华内容,也有一部分杂质、代谢产物。就像血脉里面,不但走氧气、营养物质,也走代谢产物,毒素、二氧化碳也要从血脉排出来。如何描述三焦?唐容川云:“三焦者,人身之膜隔也”。三焦是五脏六腑经气转输、上下通降、内外出入的一身气化之枢纽,通主全身气化。我认为三焦就是组织间隙。我们的经气、三元之气、氧气、大自然清气、水谷精微之气、先天父母之精气、气血精津液都是在三焦里面运行来完成它们的代谢过程。少阳为枢指的就是三焦系统,所以柴胡可以解决大的问题。像李可老中医用张仲景的柴胡剂,多则用半斤,即250克,我只见过他用那么大量,然后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三次服。要三焦通畅,最好是用柴胡。通过三焦,经气才能运行,代谢产物才能够排出。张景岳云:“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水液代谢也要依赖三焦通畅。但是三焦功能不能单靠少阳推动,也要靠脏腑功能去推动。三焦在人身里面是最重要的,是气化的最大场所。开阖枢主要是通过三焦来完成的,而不是通过经络系统。在人体经气运行里面有两个大的系统,最大的系统是三焦系统,另外一个就是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系统。三焦系统更重要一些,它是运行经气的主要系统。三焦出了问题,张仲景认为是少阳出了问题,关键在手少阳。三焦也是一个整体的功能。为什么三焦能够代替整体功能?因为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达到脏腑经络的任何组织间隙。“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上焦通过心肺的开发功能推动经气,所以柯韵伯说:“营卫病就是心肺病。”《类经附翼·三焦辨》:“三焦者,五脏六腑之总司。”说明三焦是联系五脏六腑的通道。三焦不能枢转,最大的问题就是水液停滞,“外则为头汗、无汗,内则为大便不出,胃气不和,上则为口渴,中则胸满结滞,下则为小便不利”。柴胡主要是枢三焦经气,枢手少阳之经气。从少阳枢转,要从太阳而出。李可老中医有一句话,“邪之入路,即是邪之出路”。外感进来的一定要从太阳出去。
标本中气,谈到每个经系统里面,除了本气,还有标气,也有中见。六经里面有三个问题,一个是本气问题,一个是标气问题,一个是中见之气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在相互作用,它们决定本经的气化动态。我们首先要知道,本气是最重要的,“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太阳之上,寒气治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厥阴,风气治之,就是肝的疏泄功能的表现,疏泄不及则阳气内郁,疏泄太过则出现中风、阳气上逆。“少阴之上,热气治之”,这是君火、命火功能的概括。少阴病最大的问题就是热少了,即君火、命火不行了。君火、命火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谢利恒在《中国医学大辞典》里面讲过:“君火者,元气之所附丽也。”就是说君火是命火的体现,命火是坐在那里坐镇的,真正主持生命活动的是君火,但根基是命火。四逆汤主要解决的是命火的潜纳问题,如果附子用少了就是兴阳。人体的命火要潜纳才可贵。我们说肾无实证,少阴虚证比较多,主要是君火、命火衰弱,用四逆、白通、通脉来解决这方面问题。“脉微细”就是少阴阳气衰微的表现,“但欲寐”就是神气不足的表现。没有精神和没有力气是两码事,没有力气我们叫作乏力,是阳明、太阴的问题,是气血的问题。没有精神是神气的问题,没有神气就是没有阳气,神气是阳气最精华、最灵魂的代表。郑钦安在《中医火神三书》里说:“神者,阳之灵也。”没有神气,阳气就不行了。
六经本气来源于五脏元真,是经气所化,在六经里面它各有特性,比如说肝疏泄,心包对血液的运转。标气就是次要的特性。“太阳之上,寒气治之”是本气,太阳的标气是三阳,三阳概括了卫阳的功能,它要维持人体卫外的功能,一定要有充足的阳气。所有的邪气侵犯了太阳都会产生怕冷的情况。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里面讲过:“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不管是湿邪、燥邪、温病,到了太阳就会恶寒,如果连恶寒都没有,可能是过了太阳没有表证了。卫阳主要靠上焦心肺功能宣发出去的。所以经常感冒的人要实肺气,卫气要旺盛。“阳明之上,燥气治之”指的是大肠、胃的燥化功能。“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它的相火主要通过三焦、胆来完成激发推动功能,但它的根本还是在厥阴,中气对它影响很大。所以风从火化的情况比较多,主要靠阴血维持少阳相火的功能。少阳郁滞大部分都要通过柴胡剂解决,如柴胡、青蒿。“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是对脾运化功能的概括,对水液代谢、气血生化的功能的概括。它主水之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少阳和太阴都是标本同气,所以从本,中气起协调、资助的功能。“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主要是心包统治血脉和肝的疏泄功能。疏泄不及则出现郁滞,用柴胡、香附就比较好;如果出现阳气郁逆就要潜镇,用山茱萸、五味子这些收敛之性的药物或者重镇之剂。像郑钦安的潜阳丹和李可老中医的温氏奔豚汤就是温潜法的代表。厥阴对阳气郁逆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收敛,一个是潜镇。厥阴为什么用乌梅丸作为主方?因为要收敛欲散之阳气,就像张锡纯的来复汤的意思。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为什么要用山茱萸、龙骨、牡蛎、磁石?就是要收敛和潜镇阳气。温氏奔豚汤是潜镇阳气,用牛膝、沉香、四逆。来复汤不但用龙骨、牡蛎,还用了山茱萸,要收敛、潜镇并用。《温病条辨》说温病后期,邪盛正衰,大汗不止、脉散大,就是要用生脉、用五味子去收敛。另外,张仲景用的人参是救阴的,不是救阳之药。
中见之气就是相互表里两经互称为中气,就像兄弟俩要互相帮助。为什么需要帮助?一个是生理上的联系,比如肝和胆、脾和胃,它们同居中焦,靠得比较近;另一个是经脉上互相络属,所以经气可以互相资助。生理上有联系,病理上也会互相影响。李东垣学说认为,从胃到脾和从脾到胃,不管是饮食劳倦也好,都是脾胃同伤。从本就是病理状态向本的方向转化,少阳、太阴从本,少阳从火化比较多;太阴多寒湿病,因为它是标阴;少阳多火热;厥阴从中,因为它得病容易向少阳转化,厥阴、少阳同一相火,厥阴郁滞化火就要从少阳出来了;阳明病,燥从湿化的比较多,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太阳、少阴为什么从本从标?因为它们标本异气,一会儿寒化,一会儿热化。少阴的黄连阿胶汤、真武、四逆;太阳的或者是表寒,或者是表热。从化就是病理容易向某个方向转化。六经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要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像万友生先生说:“六经就是八纲。”表寒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这样一分就有很大问题,把六经僵化,不是从生理上去考虑。以方证去套病是不行的。
为什么从标?为什么从本?为什么标本两从?从本是因为标本是同一性质,例如太阴是本湿标阴,标本均属阴寒水湿,性质比较接近;少阳也是如此。太阳、少阴为什么从本从标?因为它们标本异气,本寒标阳,本热标阴,性质对立。为什么从中气?因为中气对它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厥阴从少阳火化多一些,阳明从湿化多一些。
下面讲一下经气的转输规律,经气转输至少有三种方式。学过针灸的都知道,十二经脉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这样的转输规律。像现代医学有个大循环和小循环,中医也有经络的转输规律,但大家用得不多。在这个系统之外,还有十五大络、奇经八脉。任脉从前面把经气汇通,督脉从后面,冲脉从下面,一源三歧,这样就把经脉汇通了,带脉加强了经脉的横向联系,阴维、阳维把经脉联系起来。大家要知道,为什么手太阴肺经要起于中焦?因为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中焦之气和大自然清气汇通之后贯通到经气里面。这套经络系统的运行方式是少阴所统,少阴为枢,就是统血脉的功能,枢转、推动经络里面的经气运行。另外,肺朝百脉,一方面百脉朝汇于肺,另一方面,肺也可以推动经气运行。第二个系统是开阖枢系统,这个系统是运用门户学说。太阳经气是向上向外的,就像心肺功能向上焦开发来推动经气枢转的。阖是向下向内。枢就是少阳、少阴。在经气运行里面,这两个枢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个枢就既不能开又不能阖。这个枢包括阳枢和阴枢,阳枢就是三焦,开阖枢主要是通过三焦运转的;阴枢主要指手少阴心通过经络系统布散血气。还有一个经气转输规律,气化学说里面讲到,第一天在厥阴,第二天在少阴,第三天在太阴,第四天在少阳,第五天在阳明,第六天在太阳,病了以后就经气逆转了,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张志聪和陈修园都是这样一个思路。经络系统的经气,少阳所枢的经气,少阴所枢的经气,三焦的经气,它们怎么汇合、交汇?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脉内之经气从井荥而出于脉外,脉外之经气从气街而入于脉中”。三焦的经气到了气街就再进入脉内,这样三焦气化和经络气化就完全统一了,少阳少阴也联系起来了。气街,《灵枢·动输》:“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气街是经气运转的场所和通路,是经气汇集之处。少阳不枢久了也会影响少阴,少阴不枢也会影响少阳。
太阳、太阴为开,少阳、少阴为枢,阳明、厥阴为阖。开阖枢主要讲经气运转的规律,这个规律只是谈三焦,三焦是怎么运转经气的。太阳是营卫布散,太阴是津液气血布散。太阴是为阳明枢转津液;太阳经气,特别是营卫之气是通过上焦开发(肺的宣发功能和心的推动功能)。比如说《灵枢·决气》,决气就是把气一分为五,气血精津液。柯韵伯也说:“营卫行于表而实发源于心肺,故太阳病则营卫病,营卫病则心肺病矣。”太阳病实际上是心肺病,宣发功能不行了。营卫是经气的一部分,气血精津液也是经气,营气、卫气、宗气都是经气的一部分。我们反复强调,六经就是一经,三焦就是一焦,六气就是一气,不要把它割裂开来。我们要知道表里出入,上下通降,营卫同归,这样才能够治病。看起来是太阳病,实际上是少阴出了问题。开阖枢,实际上就像是拿门的开和关作为一个说理的工具。
少阳、少阴为枢,少阳为阳枢,以三焦为主输转气液,输转经气,输转水液,也输转废物。所以三焦通畅对生理病理影响都非常大。少阴为阴枢,是我们的血液经脉系统。少阴、少阳应是互相交贯、环转。少阳为枢,你要想太阳开,就要从少阳去推动。所以张仲景说:“病十日以上,小柴胡汤主之。”我在跟导师临床的时候有一个病例,这个病三天没好就直接上小柴胡汤,因为它已经不完全在表,从时间上看已有少阳的推动力不足,不能从腠理达太阳、达肌表。少阳为枢,外以助太阳之开,内以助阳明之阖,故《伤寒论》有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说明小柴胡汤不但能够助太阳,也能助阳明。少阴为枢,主要通过心血运行,主要通过经络系统完成气血精津液的输转。
六经气血多少,阳明是气血生化之源,多气多血;太阳、厥阴多血少气;少阳、少阴、太阴少血多气。六经盛衰情况是少阳标气是一阳,阳明标气是二阳,太阳标气是三阳,厥阴标气是一阴,少阴标气是二阴,太阴标气是三阴。开阖枢、标本中气、阴阳盛衰一定要和生理功能联系。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主神明;厥阴疏泄藏血。要从功能去探讨五脏。五脏元真化生六经本气,循三焦而出。经气除了那三个来源,经气还要靠五脏推动运转。以五脏元真为本,以五脏为本,以其根本属性化生出六经本气,再由本气生出六经标气。李可老中医在第一届扶阳论坛上讲过:“世界上所有的疾病都是本气自病。”他所说的本气基本上指的是人体本身的阳气,不是单纯气化学说的本气,所以李可老中医重扶阳。
在气化里面,有六经生理病理的传变规律。生理上六经经气是循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规律,助旺人体六经标本之气。病了之后就逆传,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叫病气逆传。张仲景也讲到气旺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每一经都有气旺的时候,气旺时容易缓解,比如“太阳之气旺时,邪气被驱,邪行经尽自愈”,各经病证经气旺时容易缓解。另一方面,气旺时正邪交争激烈,症状加重,阳明在日晡时出现潮热加剧,因为日晡时是阳明气旺的时候,正邪交争剧烈。为什么会气旺?是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变化相互影响的结果。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里面,自然之气对人的影响是主要的,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主要讨论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比如冬天该做什么,夏天该做什么,中午容不容易好,下午3至9点会不会加重。为什么会产生气旺?就是自然界对人体阳气的影响。
六经传变,三阳多循皮毛、肌腠而传。这里有个矛盾,邪气从皮毛、肌腠、肌肉往里传,按理说应该是从太阳到少阳再到阳明,而六经传变是从太阳、阳明,再到少阳。所以大家一直在争论少阳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但是我们知道六经顺序来自于描述天气演变规律的运气学说,所以没办法改变它矛盾的地方。少阳到底是属于太阳、阳明之间的枢,还是阳气、阴气之间的枢,这些都还是有争议。另外还有直中三阴和表里相传的问题,例如从少阳直到厥阴,从太阳到少阴。在《内经》里面也讲到两感证的问题,从李可老中医的大部分方剂可以看出,在表证方面他认为所有人得了感冒都因为正气不足,所以用麻细梅参汤通治外感,或以麻附细为底,所有的外感证都要助少阴。但这个还是有争议。张景岳云:“微虚微实,但顾其实,可以一扫而除。”意思是感冒这样轻浅的病,用桑菊、银翘或麻桂剂就可以解决,不一定非得助少阴。张仲景大多数表证也没有助少阴,用麻桂就解决了。李可老中医有他独特的理解。各个大家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但希望大家不要盲从大家,这样才能进步。我一直主张学术争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学术上要讲道理,不然就会死水一潭。
六经系统涵盖了人体所有生理,所以六经能够阐释包括温病、暑病、燥病、杂病、内外妇儿、眼病、皮肤病的所有病理。既然六经概括了人体所有的生理状态,就能概括病理。能不能够治好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一定是能够用六经去辨别。张仲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六经理法方药体系,我们要很好地用上去。原来我们认为张仲景是医圣,但现在我们知道张仲景可能只是传方之人,而不是创方之人。张仲景也尝试过用六经统杂病,比如太阳痉病用葛根汤、瓜蒌桂枝汤,太阳暑病用白虎加人参汤,但杂病也有专方专药体系,比如百合病用百合、胸痹用瓜蒌系列方为主。我的思路是治疗杂病用六经的基础方,再加专方专病的方药。
雒晓东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