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穴位埋线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

从埋线结束时开始,到治愈康复的全过程,称为术后观察阶段。这一时段内所出现的正常反应和并发症,是本章讨论的内容。埋线操作有其特殊性,故术后处理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埋线术后,仍须密切观察术后反应、有无并发症等新问题,同时,为继续治疗做准备。即使治疗已经结束,还有一个远期效果随访的工作要做。埋线操作的刺激会引起心血管等系统的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代谢增加,某些器官的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然后进入紊乱期,而后才进入恢复期,逐渐恢复到原来正常的功能状态。埋线对正常组织侵袭轻微,对病变组织的切割剥离也不大,因而总体来说对病人的干扰很小。所以,绝大多数病人的术后反应很小,有的几乎没有什么不适症状。只有那些对刺激极为敏感的部位才会有较大的反应,心理素质较差、对埋线术有恐惧心理的人也会有一些不适的反应。

一、疼痛

埋线操作,无论大小,都是损伤。有损伤,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这是机体对损伤的正常应答。对不同程度的疼痛,应该有分析,区别对待,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轻微疼痛

原因:绝大多数的埋线后的病人,局部有轻微的疼痛,对活动毫无影响。因为松解、剥离面较小,组织的敏感性又低,故疼痛极轻微。

表现:这样的疼痛多产生于本来对疼痛不大敏感的部位,如项部、腰背部等处。痛处无红、热的表现,即无炎症表现。

处理:这种疼痛不超过3天,3天后则应基本恢复正常。对于这样的疼痛,自然无须处理。

(二)较重的疼痛

原因:少数人对疼痛比较敏感,埋线的某些部位对刺激反应较大,或者剥离面大,损伤组织较多,因而疼痛反应强烈。

表现:此种疼痛多发生于对疼痛较敏感的部位,如膝关节、手足等部位。这种疼痛从局麻药物作用消失起,一般可达3~5天,甚至有的达到7天。检查局部无红、肿、热等表现。

处理:对于四肢部位埋线的病人,可给予一般止痛药,片剂、注射剂均可,无须应用麻醉药品。疼痛应在3天后逐渐减轻。如有加重现象,则应考虑有其他并发症。

(三)炎症性疼痛

原因:多由于无菌观念不强、不按无菌要求操作、消毒不严格、操作有污染,或根本不讲无菌技术等原因所致。这里的根本原因是医护人员的素质不高。

表现:炎症的第一个表现便是疼痛。此种疼痛,应该在术后2~3天后发生和逐渐加重,无缓解趋向,且局部可发现红、肿、热等征象。体温相应升高,血象也应有所改变。

处理:这种疼痛的处理原则是合理口服抗生素。

(四)预防

1.定点数目要适当,不可一次定点过多。操作点多,反应可能就大些。

2.操作要轻柔,对切开的操作要以达到目的的最少操作为标准。初学者往往总觉得不够。总而言之,时时刻刻要注意埋线是侵袭疗法,操作都要以微侵袭为原则。

3.操作中应注意,所有的操作都在骨膜外进行。如果伤及骨膜,则易引发疼痛。

4.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让病人了解埋线以及松解的优越性,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思想负担,也就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

二、眩晕乏力

(一)原因与表现

有的病人出现了头晕、恶心(无呕吐)、心慌、疲倦感等症状。有的休息片刻,症状消失,这种不良反应很少超过15分钟。而在一两天内尚有此症状者则比较少见。这些情况应该说心理因素是主要的,比较敏感的人较易出现此类症状。

(二)处理

对此症状应做以下处理:

1.如为心情紧张所致,应多做解释。说明埋线的操作比较简单,不会造成不良影响等,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则可消除不适症状。

2.为避免由于眩晕、乏力,进而发生晕倒而致跌伤的事件,一定要在埋线后休息或卧床观察15分钟,经测血压、脉搏正常后再离开医院。一般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埋线后都要做牵引,因此病人在15分钟之内是不能离开医院的。

3.少数人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应嘱其休息一两天,症状重者应卧床休息,一般无须给予药物处理。

(三)预防

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对埋线的恐惧心理,打消对施术疼痛的顾虑,减轻思想负担。

三、出血和血肿

埋线操作,一般无出血,有出血也只是几滴而已,经压迫止血即可。也有发生埋线后血肿的情况,因此不能认为埋线的针刃小,便忽略了切割血管而发生出血、血肿的问题。

(一)原因

1.血友病病人和未确诊的血友病患者,这类病人应特别注意,绝不可漏诊。这是最易发生出血的病人,而且一旦有出血发生,将较难处理。

2.术前应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常规检查。

3.女性经期时,全身血管均处于轻度扩张的充血状态,应避免做埋线操作。这一点,只要注意询问就不会遗漏。

4.埋线部位较大,对血管解剖不熟悉,针刃切破较大血管,便会产生出血或血肿;较大范围的埋线,特别是瘢痕大、粘连多、涉及面广的操作,往往渗血较多。

5.埋线操作时粗暴切割,损伤了某组织的小血管而造成血肿。

6.埋线操作时不到位,特别是在肌腹中的操作较大、较多。绝大部分肌腱、韧带、关节囊等部位,特别是有粘连、瘢痕的部位,当中的血管较少,血液循环状态较差。如果这些部位血液循环丰富,它就不该有瘢痕等病变了。

(二)临床表现

1.由针眼向外渗血,但绝不是动脉性的喷射式出血,一般都是渗几滴血,这是正常现象。

2.渗血较多,如从针眼向外渗出,量在30mL以下。

3.埋线部位有肿胀或包块。其肿胀的程度、包块的大小视内出血的多少不等。肿胀部位较硬韧,肢体可增粗,腹部或背腰部可扪及包块,并有压痛。

4.注意血压、脉搏、血色素检查,一般应无大变化,但大量出血者,可影响到生命体征。

5.1~2天后,如出血为浅表部位,可表现为皮下瘀斑;有的还可顺肌间隙向下流注,相邻部位出现瘀斑。

(三)处理和预防

1.一般出(渗)血,可以压迫止血,应无问题。

2.若四肢出血较多,可抬高患肢,用枕垫起肢体,至少达300,即达到高于心脏的水平。

3.对于已发生肢体严重肿胀、血运不良或有麻木等神经功能障碍者,要不失时机地及时松解对肢体的固定,包括绷带、夹板等。如果等到已出现严重麻痹症状(如足下垂等)时才发现和处理,则为时已晚。

4.防止和减少出血的最重要办法是操作要轻柔,应做到对正常组织损伤最小,不损伤较大血管,出血、血肿自然就可避免。

5.不可在肌腹,特别是在肌门处做埋线的操作。

四、神经损伤

(一)原因

1.入路选择不当。由于对埋线治疗处的解剖不够熟悉,没有弄清治疗部位的神经、血管投影情况就盲目定点,或者将压痛点一律视为埋线的治疗点,不加区别地一律“以痛为腧”,把本是神经本身的压痛点也作为治疗点,当然容易造成神经损伤,如坐骨神经、腓总神经、桡神经浅支的损伤等。

2.控针技术掌握不佳。

3.误刺颈神经根。在神经根处治疗,这是术者有意选择的施术部位,但因施术方法不当而误刺,伤及神经根。

(二)表现

对神经根的损伤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第一种情况:针刃刚压在神经根上,还没有切到神经根的实质。在颈椎小关节囊的操作中,病人会感到程度不同的窜麻感,病人的手或上肢可能有轻微的反应;腰椎椎间管外口操作中,可能出现下肢至足趾的轻微窜麻感。术后3天内仍有轻微的麻窜感,日后不治而愈。

第二种情况:针刃切到了神经根的实质,但很轻微,对神经的切伤很小,因此,当时的感觉是又痛又麻,比较强烈,同时,病人的上肢或下肢会有明显的抽动。敏感的病人,可将手臂缩回或下肢抽动,甚至全身都有活动。术后可能痛麻1~2周,有的无须特殊处理即可痊愈,有的则要给予止痛药物或脱水剂。

第三种情况:针刃切切实实切在了神经根上,对神经根已形成切割伤。病人手术当时的反应可能是极其强烈的窜麻感和剧烈疼痛。有的病人可能会立刻抽回手臂或下肢,甚至从床上跳起来,疼痛十分严重,其症状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或一年。

第四种情况:针刃确实切割在神经干上,损伤了神经的功能。如果这种损伤出现在腓总神经干上,其后果比较严重,有时会造成麻痹性尖足。神经损伤的后果不容乐观。

(三)处理

第一种情况一般不必处理。

第二种情况则要及时处理。其处理如下:

(1)向病人讲清道理,给予病人必要的安慰。

(2)给予安定、止痛药,减轻病人的疼痛,可以使病人得到适当的休息。

(3)可适当给予脱水剂治疗。20%甘露醇250mL,静脉快速输入(30分钟内输完),每天1~2次,连续3天,视病情再予处理。

(4)适当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有利于神经的恢复。

第三种情况则较难处理。除上述针对第二种情况的处理外,更要加强肢体的功能训练,争取肢体功能得到良好的康复。

第四种情况就更难处理,这种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因为埋线针本来就不是“毫针”,更不能当成“针灸针”来用。

(四)预防

1.多学习相关解剖知识,对操作部位的解剖要了如指掌,尤其是要熟悉神经根、神经干的所在部位和走行的投影等,这是理论知识基础。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会有成功的实践。

2.学习埋线的基本理论,理解埋线的实质,而不是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去解释。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苦练基本功,包括疾病的诊断、埋线入路点的设计,以及操作的技法等基本功。特别重要的是操作的控针基本功。埋线操作中,有许多操作是极其精细的,要求有较高超的操作技能。

4.对病人要有认真负责的高尚医德,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有自知之明很重要。如果自己确实没有掌握埋线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侧隐窝埋线术等操作本领,那就要认认真真地学。每一个做埋线操作的医生都能这样做,就会减少或消灭医疗差错和事故。

五、发热

埋线后发热,可能是吸收热,这是一般埋线后的正常反应。有的术后发热可能不仅仅是吸收热,而是切口感染的表现,或者合并其他疾病所致。所以,对术后发热的病人要进行密切观察,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

(一)吸收热

埋线侵袭轻微,故一般无吸收热现象发生。但少数病人埋线术后确有发热。吸收热大多在38℃以下。这些发热病人,没有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等疾病或切口处感染的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为3天左右,且体温会一天天逐渐下降,直到正常,故无须处理。

(二)其他原因发热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性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这是在埋线的过程中,由于治疗室的温度不合适,过冷或过热,病人对环境不大适应,故而发生感冒。这种病人自然应具备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一般病程3~5天,对症治疗有效。

(三)预防

1.操作轻柔、侵袭小、无污染,是无吸收热和低吸收热的保证。

2.关心病人,知病人冷暖,防止感冒。

六、感染

(一)原因

感染是埋线后发热病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密切观察。

1.适应证选择不当,病人全身状态不佳,对疾病的抵抗力及抗感染能力低下,如体质衰弱、患有糖尿病、贫血等疾病,针眼有污染时则可酿成感染。

2.病人已有深部或浅部感染灶,如深部原有炎症,或浅部有毛囊炎、窦道等,未被发现或未予重视。

3.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有污染的可能。如戴手套时有菌区与无菌区区分不严格,穿戴过程中被污染。又如,在针具、敷料传递的过程中被污染。

4.备皮不够,特别是头部有毛发处没有处理好,皮肤消毒不严格。碘酊、酒精、器械浸泡液等浓度不够。

5.手术器械、手套、敷料、棉球、泡镊桶、镊子等物灭菌未达到要求。

6.消毒面积较小,在操作中超出消毒面而污染。

(二)临床表现

1.针眼疼痛,埋线后3~4天,疼痛不减轻反而加重,或者针眼疼痛一度减轻后又加重。

2.体温升高,术后有微热,已经下降,而后体温又有上升者。

3.针眼部反应有组织发硬、水肿紧胀感、有压痛且逐渐加重,或针眼部皮肤已有红肿。

4.组织深部反应:筋膜以下的感染有其特殊性,即针眼表面只有轻度发红,或根本无发红,但局部肿胀压痛和自觉痛则明显;如果体温持续不降或温度再度升高,针眼肿胀表现有增无减,而体温却不再升高,甚至反有下降者,可能脓肿已经形成。

(三)处理

埋线后针眼一旦感染,肯定是较深层组织的感染,所以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其处理方法,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全身处理。给予敏感的抗生素,用量要足够,时间也要足够。

2.局部热敷或理疗。

3.必要时做脓肿试穿,有脓者予以及时切开引流。凡切开引流者,引流口一定要足够大,而且要“底小口大”,才能引流充分。如果只切小口,则引流不畅,不仅拖延病程,而且对组织的破坏会更大。

4.如对感染的处理经验不足,应请专业医师来处理。

(四)预防

对待针眼感染的态度,最根本的是预防,而不是治疗。要从杜绝污染着手。埋线的针眼小,几乎不见裂痕,本不易感染,所以感染的事不易发生。但是,埋线后确有感染者,所以对感染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并要注意下列各点:

1.必须提高医护人员对无菌技术操作的认识,树立无菌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体现在工作实践中。

2.必须严格按无菌技术要求操作。不管是器械、敷料、手套、棉球、钳镊、器械液等,必须按规定消毒、灭菌和更换。

3.术者、助手、配合的护士等人的技术操作都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规范,有不符合操作规范的就要相互提醒、相互监督、马上纠正,绝不可马虎大意,更不能爱面子而“姑息养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