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穴位埋线手法

一、基本手法

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 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称为提插手法。提插的幅度、频率,需视病情和腧穴而异,但不宜过大和过快。一般来说,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行针手法,称为捻转法。捻转的角度和频率也因病情和腧穴而异。捻转的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

埋线时提插手法多,捻转手法少,提插应缓慢而适度,捻转尽量少做,因为埋线针比针灸针粗大,而且针刃锋利,对组织的切割力度也大,容易形成血肿。提插和捻转两法,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又可合并运用。

二、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是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手法有以下几种:

1.循法 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本法主要是激发经气的运行,使针刺容易得气。

2.弹法 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针灸问对》说:“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速行。”

3.摇法 轻轻摇动针体,可以行气。直立针身而摇,可以加强针感;卧倒针身而摇,往往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4.振颤法 持针做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辅助手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如弹法,可应用于一些不适宜做大幅度捻转的腧穴;振颤法,可应用于一些肌肉丰厚部的腧穴;摇法,可应用于较为表浅的腧穴。通过针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的使用,使腧穴能产生感应,借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病的目的。

三、手法的轻重

针刺治病,必须运用一定的手法,才能发挥治疗作用。手法在实际应用时应有轻重之分,轻者即是在得气的基础上略做捻转或提插;重者则做大幅度的捻转或提插,持续时间较长。但手法的轻重和补泻的区分,又必须依据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虚实而决定。《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后人又细分为大补、大泻和平(小)补、平(小)泻等手法。如能辨证明确,施治得当,便可取得应有的疗效。有人认为:泻法是强刺激,补法是弱刺激。从临床实际来看,并不完全如此,补法有轻也有重,泻法有重也有轻。如烧山火、透天凉,虽一补一泻,但均属重手法。临床上应根据体质和病情的不同,适当选用平(小)补、平(小)泻和大补、大泻等法。即在掌握刺激强弱的前提下运用补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