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穴位埋线技术操作

第一节 穴位埋线术前准备

一、针的选择

质优的埋线针,除了制针选料要好外,针尖要端正不偏,光洁度高,要坡度适中,锐利适度,进针阻力小;针身要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处不可有剥蚀伤痕;针柄要牢固不松脱,便于捏持施术。

针在使用前,必须认真加以检查。如发现损坏或不符合要求者,必须剔除。一般检查应注意以下几点:

1.检查针尖 主要检查针尖有无钩曲或发毛。可用拇、食、中三指执住针柄,用无名指端抵抹针尖,轻轻向远端触抹滑动,如有钩毛,即能察觉。

2.检查针身 针身粗糙、斑剥锈蚀明显或有折痕,肉眼观察即可发现。也可将针平放在光洁的桌面上轻轻滚动,如某处不能与桌面紧贴而呈隆起者,则表示该处有折曲。如斑剥锈蚀较小者,须用放大镜检查才能发现,所以,针身尤其是针根处要仔细加以检查。

3.检查针柄 检查针柄是否松动,可用一手执针柄,另一手紧捏针身,两手用力离合拉拔,或做方向相反的捻转,即可觉察。

4.特殊针具应该采取相应的检查方法 例如,埋线针刀在检查时,除了上述基本要求外,还要重点检查针刃是否锋利、有无卷刃等情况。

二、针法练习

针刺的手法必须通过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手法操作熟练者,进针快,透皮时不痛或略感微痛,行针时手法运用自如,病人乐于接受;操作不熟练者,常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并容易引起痛感,行针时往往动作不协调,给病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临诊之前,必须先练好指力和手法,良好的指力是掌握好针刺手法的基础,因此对于指力应反复进行锻炼。

练针必须循序渐进。开始时,可先在纸垫上练针。即用细草纸或毛边纸折叠成7~8cm见方,厚约2cm的纸垫,外用棉线绕扎数圈,反复练习。练针时以左手捏住纸垫,右手拇、食、中两指前后夹持针柄,并向下渐加压力,当刺透纸垫后即行退出,再另换一处,继续练习。

img

练针法

最好还要练习双手行针,以便于临床持续运针时应用。第二步可在棉团上练针,即用棉花一团,以棉纱线绕扎,内松外紧,做成直径6~7cm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练针时将针在棉球中提插,并可按各种针刺手法的姿势和操作要求,反复进行练习。通过练针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一些行针手法后,可在身体上按要求消毒后进行试针。自身试针时,要仔细体会手法与针感的关系、针尖刺达不同组织结构以及得气时持针手指的感觉。并要求做到进针无痛、进针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

三、明确诊断,熟悉病人

(一)全面仔细了解病人

埋线的操作,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对机体的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的机能状态都会产生干扰,只是这种干扰较小,有的甚至无法察觉而已。埋线前要全面了解病人,做好多方面相关的检查(如全面的心、肺、肝、肾等功能检查,局部的病变情况的详查,以及X线、CT、ECG等)。就是一般状态良好,无心脑血管等系统问题的病人,也要了解睡眠、饮食情况,做治疗前是否按时进餐,心理是否有顾虑和恐惧感等,都应一一询问。特别值得提出的就是,不仅要询问有无出血史,更要做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的检查。

(二)全面评估病人的身体状态

在治疗之前,一定要给病人作出较准确的全身状态评估,还要正确诊断病人目前最需治疗的疾病。此后,要制订出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尤其要做好思想上(心理上)的工作,鼓励病人要有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这样做好术前的准备,才不失为一个对病人认真负责、忠于职守的医生。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病人适合手术的要求,保证治疗的效果。了解和评估病人是保证病人安全和治疗成功的首要条件。

(三)明确诊断

1.诊断和适应证的准备 医生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X线检查、化验和心电图等较全面的资料。要将这些资料归纳、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和确定埋线治疗的适应证。将其各点分述如下:

(1)病史 这是疾病或损伤(劳损等)的发生、发展过程。询问病史要详细,特别是慢性疾病,必须详细询问起病和发展过程。例如某些炎症(结核、化脓性炎症),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使病史不典型,但起病过程仍然是诊断的要点,不可忽视,以免与慢性损伤相混淆。对于骨关节的畸形,须注意其他系统的畸形,并要追问家族史。对于深部骨骼的持续性严重疼痛,要警惕肿瘤和感染。对四肢、躯干的慢性损伤,必须询问职业、工种、工龄,其损伤与工作有无关系。对于职业的慢性损伤(如姿势所致),如不预防,治疗只能取得暂时效果。对于运动系统以外的病史,尤其是心、肺、脑、肝、肾、血液系统等,如高血压病、心脏疾病、糖尿病、肝炎、肾炎、哮喘及出血性疾患等,都必须给予关注。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晕针史、家族遗传病史、酗酒、接触特殊物质(放射性物质)等也应弄清,一一记载。对于既往治疗及其效果也应记录在案。

(2)体格检查 体征是疾病和损伤的主要客观证据。全身检查,包括体温、脉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和各重要器官、系统的检查,均应扼要的记载。体格检查上应注意的是:

①暴露广泛,两侧对比,上、下肢左右对比,胸、背、腰、臀要两侧对比,痛点也须对称部位对比。而有些医生则常常由于气温较冷、穿衣较多、脱衣费时等原因,对病人检查时暴露不够,不做对比,因而忽略或遗漏了重要体征。

②四诊按照望、闻、问、切,再加上特殊检查法进行检查。不应忽视物理检查,而只看X线片、CT片、核磁片等报告,主观武断,作出错误诊断。

③注意学习,掌握正确的、规范的体检方法和特殊体征的检查方法。

④全面检查,防止误诊。在这方面应特别注意,不能得到一点体征就满足,而忽视了其他尚存在的体征或疾病。见了明显的体征,就忘了其他部位和其他方面的检查,结果造成了漏诊或误诊,这种教训也是颇多的。

⑤综合判断。在作诊断时,医生必须把病人的病史、各种检查结果和生理、解剖、病理等诸方面的资料结合起来,去伪存真、由表到里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作出合理的治疗计划,才能进行正确有效的治疗。

(3)影像学检查准备 影像学检查是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它绝对不能代替医生了解病史和做全面检查。医生之所以要应用X线、CT、MRI等检查,是要更好地证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的效果,或是排除某些疾病(如肿瘤等)。因为病情往往是复杂的,所以,辅助检查也是必要的,有时就有权威性的诊断价值,既不能低估它的价值,也不能以一项检查而代替一切。

(4)化验和其他检查准备

①对于一般病人,当然不必做那么多的化验检查,只做必要的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血糖、尿糖等是可以的。但疑有多种疾病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友病等,要做相应的化验检查。

②对40岁以上的病人,一般应做心电图检查,以防漏诊冠心病等其他慢性心脏病,同时埋线常涉及颈性心律失常、颈性心绞痛等病例。对这些病人必须做此项检查,必要时应做运动平板等检查。

③对于长时间原因不明低热、腰背痛的病人,不论年龄大小,应该做类风湿因子(RF)、抗“O”及HLA-B27检查。

④对于一些特殊病人,应当做肌电图、彩色多普勒检查,对确诊疾病及判断治疗效果均有裨益。

综上所述,只要病情掌握全面,诊断确切,属于埋线治疗的范围,能耐受埋线的治疗操作,就可确定为适应证。

2.病人的准备 病人的准备可分为全身性准备和局部的准备。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讲清埋线的治疗作用、埋线操作的疼痛问题、安全性问题以及术中配合和术后处理、功能锻炼等,建立病人的治疗信心,让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些病人患病时间较长,体质衰弱,病情较重,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个关节受累,又多应用过激素治疗,所以,骨质疏松十分常见。为了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除医生给予适当治疗外,病人也必须刻苦做功能锻炼,那些只想轻轻松松就能把这种严重疾病治好的想法,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让病人做好思想准备来迎接困难、战胜困难,努力配合治疗,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另外,情绪平稳,心情舒畅,注意休息和适当运动的配合,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足够的营养和良好的食欲,都是病人康复的必要条件。

3.医护人员的准备 操作的医生和助手及配合的护士应当对难度较大的埋线操作事先预核:即讨论诊断、治疗的定点、操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等。除技术的准备以外,在思想上更应有良好的准备。不论大小操作,不论部位是否重要,有无重要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都应慎重对待,不能掉以轻心,要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