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代背景

阿奎那生活在西欧封建社会的中后期。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便进入了封建社会。封建主阶级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并且不完全地占有农奴。农民阶级则遭受各种形式的盘剥,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在其割据的庄园内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大权于一身,每一个封建庄园无异于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西欧各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虽有形式上统一的王权,却十分微弱,形同虚设。只有基督教教会作为巨大的国际中心才将整个西欧连成一体。

基督教原为犹太教的分支,公元1世纪上半叶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当时,它反映了被压迫阶级对罗马帝国奴隶主阶级的不满情绪,传播甚广。后来,却逐渐被奴隶主阶级改造和控制。落后的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后,把古代文明一扫而光,唯一保留了可供他们利用的基督教。基督教便很快成了封建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甚至成了西欧中世纪唯一的意识形态。政治、法学、哲学都只是神学的“婢女”,因此,西欧封建社会中不存在独立的政治思想,有的只是神学政治思想。最早使神学政治思想系统化的,要数西罗马帝国末期的奥古斯丁(354—430)。他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结合起来,从而系统论证了“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并制定了“原罪说”、“预定说”等一整套神学政治思想。他贬低人类理性的作用,宣扬对上帝的信仰至上,理性必须服从信仰。奥古斯丁的传统神学思想曾经长期统治着西欧基督教世界。

到托马斯·阿奎那时代,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当时,在经济上,商品和贸易已有一定发展,自11世纪逐渐兴起的城市力量骤增,对自然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冲击,政治上,11世纪后,德意志、英吉利、法兰西及西班牙纷纷战胜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国王权力日趋加强,教皇势力开始下降,思想领域则动荡不安,各种异教思潮纷纷问世,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的斗争愈演愈烈。有的甚至与农民、城市平民的起义相结合,形成广泛的群众运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大量介绍到基督教世界。早在10世纪前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与中亚的基督徒相接触,由此受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出现了许多亚里士多德的注释家和哲学家,建立了伊斯兰阿拉伯哲学。11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了,阿拉伯哲学、亚里士多德著作纷纷传入西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伊本·西拿(拉丁名阿维森纳)派、伊本·路西德(拉丁名阿威罗伊)派。他们均兼哲学家与科学家于一身,在他们的学说里,明显地体现着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影响,特别是伊本·路西德派后来形成了从唯物论角度研究亚里士多德的阿威罗伊主义。它们认为,宇宙永恒,创世是不可能的;人死后不能复活,灵魂不是不朽的;上帝只认识自己,没有个别事物的知识;这种新思潮的基本倾向是对基督教神学的否定。它的兴起造成了以奥古斯丁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神学的严重危机。那种否认理性、否认世俗社会、宣传禁欲主义的思想开始动摇了。正是在这种基督教神学权威在世俗社会领域及思想领域出现全面危机的前提下,阿奎那大胆而果断地抛弃了传统的正统基督教方式,借助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材料,改良传统基督教神学,创立了被称为“托马斯主义”的庞大而又森严的神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