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崭露头角的“面粉二王”
在新公司,曾外叔公充分施展了自己在营销方面的才能—凭借着在茂新面粉厂建立起的信誉,福新面粉厂能够以赊账的方式收购小麦,还没等小麦做成面粉,全额付款的订单就已经源源不断地放在了公司账台。也就是说,购买原材料的钱完全由面粉买家提前支付,公司在不投入一分钱流动资金的前提下就可以获得盈利。
在上海站稳脚跟后,福新面粉厂又开始大规模扩张,很快就从原本的一个厂扩展到了八个厂。在这其中,曾外祖父王尧臣担任了3个面粉厂的经理职务。
在这之后,王尧臣、王禹卿两人又协助荣家在上海建立了面粉交易所,并将自家生产的“绿兵船”面粉确立为市场标准粉;又在上海建立了纱布交易所,并与荣宗敬一同获得了经纪人字号,开始从事纱布买卖、证券投资等方面的生意。在帮助荣家确立中国“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商业地位的同时,也给自己赢得了“面粉二王”的美称。
曾外祖父王尧臣是一个克勤克俭、谨小慎微的传统商人,做生意稳字当头、步步为营;而他的兄弟王禹卿则是一个做事头脑灵活的人,他对下属员工的要求非常高,管理非常严格,任何人只要做错了事情,就坚决开除。两人一个放眼宏观,一个主抓细节,默契配合,将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
荣家两兄弟同样性格互补。大哥荣宗敬处事果断,敢于冒险;弟弟荣德生则处事稳重,脚踏实地。所以,荣氏管理的棉纺系统,扩张速度极快,但资金链出现问题,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国民党官吏的各种压榨、盘剥,到了后期甚至出现了巨大亏损,企业负债累累。
此外,荣氏家族在对待员工的态度上,与王氏兄弟也截然不同。作为一个纯粹的家族企业,荣氏兄弟在一些事务的处理上往往会因为碍于家人情面而束手束脚。就好像棉纺厂的工头制度改革,明明已经箭在弦上,迫在眉睫,荣氏家族却因为各种人情世故、利益关系的纠葛,迟迟下不了决心。这同样对荣氏棉纺系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加速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我国民族资本发展陷入危机。受日本商品倾销的影响,荣氏家族旗下的上海申新纺织系统遭到致命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荣宗敬曾希望从福新面粉公司支取一部分资金给申新纺织公司救急,但遭到了曾外叔公的一致反对。在他们看来,申新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绝不是靠一个福新面粉公司可以解决的。
再往后,申新系统的危机愈发危重,国民党政府也趁机打算把公司收归国有……
一系列的状况最终发展到了连荣宗敬都解决不了的地步。在那段时期,荣宗敬被迫隐退,王禹卿临危受命,担任了“茂新、福新、申新”三新总公司的总经理,全权管理荣家的所有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