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温病学派古今验案发挥
- 于征淼
- 1468字
- 2021-04-04 07:35:43
二、春温热结阳明
王皱石弟患春温,始则谵语发狂,连服清解大剂,遂沉昏不语,肢冷如冰,目闭不开,遗溺不饮,医者束手。孟英诊其脉弦大而缓滑,黄腻之苔满布,秽气直喷。投承气汤加银花、石斛、黄芩、玄参、石菖蒲,下胶黑矢甚多,而精神稍清,略进汤饮。次日去硝黄,加海蛰、莱菔、黄连、石膏,服两剂而战解,肢和,苔退,进粥,不劳余力而愈。(选自《王孟英医案》)
【教材按】春温伏热自发,初则神昏谵语,但未见营血证候,知其病在气分。前医使用清解之剂亦可,唯其连投大剂而失于透达,以致伏热为寒凉所遏,故药后病加,反见昏沉不语,肢冷如冰,目闭不开等状似阳气虚衰而实为热深厥逆之候。但其脉弦大而缓滑,黄腻之苔满布,秽气直喷,故其病仍在气分,唯阳明壮热已与燥屎互结,热逼膀胱则遗尿;燥热结于阳明,胃气不降,则秽浊之气上泛而不欲饮食。故王氏以承气荡涤腑实,加银花、黄芩清热解毒,石斛、玄参生津润燥,石菖蒲以辟秽。药证相符,故服后便下胶黑矢甚多,燥热浊气得以下泄,则精神稍清,略进汤饮。后去硝黄,加清热解毒之品以扫余邪。待邪却正复,则病从战汗而解。
【作者按】此案有趣,篇幅甚短,道理甚深。我在讲授《温病学》时,常以此案病情做课堂讨论,同学们会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而当公布正确答案之后,不少同学认为答案“匪夷所思”。我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本科班里,同学们诸多的答案中常包括正确的治法——下法,研究生班的水平虽然高于本科班,却常无正确答案。这说明一个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本科班的同学们,刚刚学习了《温病学》课程,掌握着基础知识;而研究生们已经淡忘了温病学的基础知识。下面,就从这个病例出发,谈谈它到底涉及了哪些基础知识。
首先,第一个知识点是“神昏谵语”,据教材讲,温病中出现神昏谵语,共计五种情形:热闭心包、营热扰心、血热扰心、热结肠腑、小儿肺经风热内迫心包(“病案一”即是这种情况)。在本案中,第5种情形肯定不可能,那么前4种情形中到底像哪个?看起来该患者似乎并没有营分或血分的表现,营血分的表现一般很有特征性,如斑疹、出血、舌绛等,不易漏诊。再往下看:
其次,第二个知识点是“身热肢厥”。患者出现“肢冷如冰”,但观其舌脉,必属实热证,所谓真热假寒。教材里怎么讲“身热肢厥”?“为热郁于里,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是邪热深伏,阳盛于内,拒阴于外,此为内真热外假寒。多见于营血分,也可见于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分析到这里,思路已经渐渐地清晰了,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营血分热,二是腑实证。至于气分无形热盛,已经基本排除了,因为“连服清解大剂”也未能获效,另外“神昏谵语”和“身热肢厥”都不是气分热盛证的典型表现。
再次,舌为心之苗窍,舌苔乃胃气熏蒸所成。一般来说,卫、气分之舌红,局限在舌边尖,罩有薄白苔;气分之舌红,多罩黄苔;而营血分则全舌质纯红无苔。本案之“黄腻之苔满布,秽气直喷”反映的是邪在胃肠。
最后,再将思维发散至其他的知识点。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原文第28条:“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看来,若“邪在阳明久羁”,未入营血,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鉴别点在于“脉实”还是“脉虚”。“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脉虚者就法当救阴了。本案脉象属于实脉,按照吴鞠通先生的观点,遇到这种病情时,首先应当想到的就是用下法,与王孟英先生不谋而合了。
所以,薄薄教材很深刻,真正读懂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