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胃痛

1.胃阴不足证

柳某,男,43岁。1959年5月18日初诊。曾经下血,竟至昏厥,胃下端时常作痛,反酸,消化不好,腹中时觉气鼓;睡眠欠佳,足胫微痛,面色红润。脉象浮大,舌质红、微有白苔。此由失血而导致胃阴不足。治法当以益胃为主。

海螵蛸9g 川贝母6g 驴皮胶(烊化)9g 白及9g 沙参9g 山药12g 石斛9g 生谷芽12g 玉竹9g 牡蛎(先煎)9g 鸡内金6g 甘草3g 青藤香9g 10剂

6月2日二诊:胃痛大减,腹中气鼓亦减,饮食逐渐增加,脉舌如前。再本前方。

海螵蛸9g 川贝母6g 驴皮胶(烊化)9g 白及9g 牡蛎(先煎)9g 瓦楞子(先煎)9g 沙参9g 山药12g 石斛9g 玉竹9g 鸡内金6g 生地黄9g 麦冬9g 茯神9g 甘草3g

服上方10剂后,即基本恢复正常。

按:本例因失血损阴,阴亏阳亢竟至昏厥,从现症睡眠欠佳,面色红润,脉象浮大,舌质红赤等,亦符阴亏阳亢之征。足胫微痛,是阴血不足,不能营筋。由此看来,本例胃痛,显系胃阴不足所致。《内经》说:“阴虚生内热。”“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本例反酸为虚热上冲之故;胃阴不足,则胃失和降,而产生消化不良,腹中气鼓,舌上白苔等。故治法应以补益胃阴为主,而兼治其他症状。用沙参、山药、石斛、玉竹、生地黄、麦冬、川贝母、牡蛎、茯神等以益胃潜阳,用生谷芽、鸡内金等以消导饮食,用海螵蛸、驴皮胶、白及等以防其继续失血,稍加青藤香、瓦楞子行气活血以止胃痛。由于抓住了主要矛盾,故效果较为显著。

2.脾肺虚寒,肝郁脾滞证(胃溃疡)

王某,男,42岁。1963年1月8日初诊。主诉胃痛,发作时胸腹胁肋并痛,平时不喜冷饮,又兼咳嗽。经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胃溃疡及肺气肿。脉象细弦,舌上白苔。此属脾肺虚寒,肝郁脾滞。用温肺疏肝运脾法。

法半夏9g 厚朴9g 制香附9g 白芍9g 青皮9g 杏仁9g 茯苓12g 延胡索9g 木香3g 炙甘草3g 吴萸连3g

1月22日二诊:服上方后,胃痛一直未发,咳嗽亦趋好转,脉象平和,舌苔薄润,情况良好。因患者即将离开成都,索拟丸方以巩固之。

党参30g 延胡索30g 白术60g 茯苓60g 砂仁30g 广陈皮15g 山药90g 木香15g 法半夏30g 甘草15g 益智仁30g 制香附30g

上药研细,炼蜜为丸。每服9g,每日早晚各服1次。

按:本例不喜冷饮,脉细苔白,属寒证范畴;咳嗽系肺寒所致;胸腹、胁肋并痛,脉象兼弦,是肝郁脾滞之征。故本例胃痛断为脾肺虚寒,肝郁脾滞。用香砂二陈、党参、白术、厚朴、杏仁、益智仁、山药等以温润脾肺,用香附、吴萸连、青皮、白芍、延胡索等以疏肝止痛。初诊时,先予温运疏解。巩固方中重用补脾药,是本《金匮》中“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

3.肝郁克脾,寒凝气滞证(胰腺炎)

王某,1971年2月20日。主诉胃中剧烈疼痛,痛感循右胸肋,放射至右肩,晚上疼痛更剧;头昏怕冷。经医院检查,诊断为胰腺炎。诊得脉细弱,舌淡红。此为肝郁克脾,寒凝气滞之象。治当疏肝温胃行脾。

柴胡6g 香附9g 金铃炭12g 延胡索9g 白芍12g 吴茱萸6g 良姜6g 瓦楞子(先煎)9g 木香6g 法半夏6g 枳实9g 黄连6g

服上方3剂后,疼痛即痊愈。

按:本例疼痛循右胸胁放射至右肩,为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故疼痛系肝气郁滞所引起。肝郁则克脾,脾胃虚寒,则产生头昏怕冷、脉弱舌淡、晚上疼痛更为剧烈等寒凝气滞症状。以柴胡、瓦楞子、白芍、金铃炭、左金丸等以疏肝止痛,用良附丸、法半夏、木香、枳实等以温胃运脾。使气行血畅,通则痛除。